讀者文摘.bmp 

一般人得了流行性感冒,都會想到多喝果汁、服藥丸、打疫苗;但傳統中醫療法除了治病,還注重保健,似乎更為周全。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每年十一月到翌年四月這段期間冬季來臨,氣溫降低,流行性感冒也隨着出籠,流鼻涕、喉嚨痛、發燒成為這季節常見的現象。

 流行性感冒之所以在冬季盛行,一般相信是低溫助長了病毒在乾冷的空氣中迅速蔓延,因而冬天易患流行性感冒的季節一到,民眾紛紛以各種方式提高免疫力,免得流鼻涕、痠痛、發冷、發燒、咳嗽、渾身無力和疲憊等症狀上身。

提高免疫力的確是明智之舉,因為流行性感冒加劇,有時會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肺炎、支氣管炎、鼻竇炎、耳部感染、腦膜炎等。許多健康專家有鑑於此,一致認為施打流感疫苗預防流行性感冒,是利人利己的事,所以接種流感疫苗已成為防禦這類濾過性病毒最常見的方法。

 去年新流感(又稱豬流感)大肆傳染,一時之間許多人都趕快去打H1N1疫苗。新流感造成全球約四十萬病例和將近八千人死亡後,迅速引起世界廣泛矚目與關注,對宣導全球預防新流感一事也轉趨積極。  

流行性感冒的西醫療法

 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不同。普通感冒症狀較輕,病人也不會發燒或感覺疲憊;流行性感冒則是具有傳染性的呼吸道病毒感染,任何人都可能受害,包括嬰兒、孕婦、老人。這些抵抗力較弱的人,除了既有的健康問題,也最容易受到流行性感冒相關併發症的侵襲,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治療流行性感冒,傳統上以西醫療法為主。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疫苗,一向是加強身體抵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前哨,針劑含少量流行性感冒病毒,使身體熟悉病毒,建立抵抗力。

 大多數人在出現流行性感冒症狀時,都會先向家庭醫師或藥房求助。家庭醫師的處方,大多是舒緩症狀的藥物,例如阿斯匹靈(治療發燒和痠痛)、泰諾(Tylenol,治鼻塞)、可待因(codeine,止咳)、danzan(消炎)、抗組織胺劑(antihistamines,治鼻塞或流鼻涕)。此外,抗病毒的藥物如克流感(Tamiflu)和瑞樂沙(Relenza)也可減慢病毒在人體中的擴散速度,舒緩症狀。

 東方療法漸受重視

 西醫雖然普遍受到民眾接受,不過已有少數病人發現,目前仍屬另類療法的傳統中醫,療效似乎更為周全,因而轉向中醫求診的病人日見增多。

 我們深入觀察西醫療法,會發現西醫的目的只在舒緩症狀,亦即所謂的「治標」。相對於以中國哲學為基礎的傳統中醫,在診斷和治療方面,似乎另有獨到之處,醫師處方不僅治病,而且會調養身體,以維護長期而全面的健康。尤其令人佩服的是,中醫處方都是全面考量病人的狀況,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藥。

 新加坡余仁生中醫診所的俞哲凱老醫師解釋:「傳統中醫認為流行性感冒不僅因病原體,如風、寒、暑、燥、濕邪等導致,病人的體質和免疫力也有很大的關係。

 「所謂體質,包括免疫力和先天的內部身體狀況,有的人屬『熱』性,有的人屬『寒』性,還有一些人氣虛體弱,容易生病。因此,中醫治療流行性感冒並無定法。中醫看診,先聽病人自述症狀和不適,再為病人把脈、觀察舌苔、觸按身體,再作診斷,依症處方治療,以袪邪培元為目的。」

 俞老醫師補充說明,經常有流行性感冒病人因鼻、喉不適或發燒上門求診。他解釋說:「傳統中醫不只緩解症狀,還要消滅病因。醫師會追尋症候的原因(例如毒素或風),再處方排除,使疾病不輕易復發。」

 台灣永昌漢方中醫診所院長曹永昌也說,中醫治流感不僅針對症狀,而是全面性的根除病源。就中醫來說,感冒可區分為風寒和風熱兩種,風寒較怕冷,鼻水顏色較清,必須給予疏風散寒;風熱則會喉嚨痛,鼻涕顏色黃稠,因此兩者醫治方法不同。

 阿斯匹靈束之高閣

 傳統中醫治療流行性感冒一般有兩種方式:初期病患,一般只開清熱解毒的青草茶;病況較重,則必須投下多種中藥治療。

 清熱解毒的中藥有柴胡、板藍、銀花大青葉和蒲公英,可袪除病邪、培養身體的「正氣」(即免疫力),靈芝和冬蟲夏草的作用則為滋補養氣。這些藥草如今都已製成丸劑或口服液,方便病人服用。

 傳統中醫治療流行性感冒,平均在一到兩星期內症狀就會消失,但如要完全康復,病人(尤其是體質較弱的人)還須繼續服藥以培養元氣、杜絕復發,回復身體的自然平衡。

 俞老醫師說:「有一個觀念非常重要:平時就要努力強化身體,不要等有病才急着求醫。要知道,中醫的功用,不在有病治病,而在無病強身。」

 中醫加西醫 截長補短

 

看病的習慣因人而異,流行性感冒、喉嚨痛或其他普通病痛都是如此,有的人中、西藥並進,既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解熱鎮痛,即市面上常見的普拿疼),也吃靈芝;另一些人則在家庭醫師處方無效時,才轉向中醫求診。

 

看中醫還是西醫,全憑個人偏好。曹永昌說,的確有很多病人因吃西藥不見效,才來看中醫。針對流感,他通常認為可以只吃中藥,因此會建議病人慢慢停掉西藥,否則也要間隔開來,至少過一小時後,才能吃中藥。

 

俞哲凱老醫師說:「我知道有些病人中藥和西藥都服用。他們兩種療法的好處都體驗過,知道截長補短。服西藥中的病人前來求診時,我處以不會和西藥衝突的中藥,也避免使用和西藥藥性相重疊的藥,同時囑咐病人,服用中藥和西藥時,要間隔兩小時。

 

「但我很高興發現越來越多人,從本地人到外地人,都選擇中醫來治療常見的病症,如一般流行性感冒、咳嗽和發燒,患者年齡層從老年人、中年人到孩童都有。西醫依然是一般人的自然選擇,但病人要治好自己的病,不應該只按照慣例,而是要看有沒有療效。」...

 

【撰文/Michelle Bong】

【完整內容請見《讀者文摘》2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