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bmp 

華爾街日報報導,近來亞洲糧食價格開始上漲,使亞洲面臨另一波通膨竄升危機,印度可能首當其衝。但各國央行目前仍按兵不動,以免貿然升息威脅經濟復甦。

近幾月來,亞洲稻米、白糖與牛奶價格持續上揚,部分地區的蔬果和食用油也不斷漲價,導致通膨壓力升高。亞洲目前雖不至於爆發類似2008年的糧食短缺危機,但仍有分析師警告,供需不平衡的結構性因素尚未消失,通膨升高危機蠢蠢欲動。

在印度與越南,光是米價的變動,對通膨的影響就超越能源。滙豐估算,米價上漲20%,通膨就增加1.5個百分點;米價漲50%,通膨跳升3.7個百分點。

物價對印度的衝擊尤其大,該國2009年發生嚴重旱災,稻米和甘蔗歉收,導致食物通膨率竄升到二位數。

11日出爐的數據顯示,到1月30日止的12個月內,食物價格上漲17.9%,是連續第三周上漲。

但印度央行副總裁卻澆熄市場認為會升息的期望,表示除非發生完全出乎預料、不合理的事件,否則到4月的貨幣決策會議前,央行都不會有任何舉動。市場解讀央行擔心升息會阻礙經濟復甦腳步。

亞洲2007和2008年爆發糧食不足危機時,曾引發民眾囤積糧食,甚至因此發生暴動。泰國和菲律賓一度動用武裝警衛保護糧倉,印尼還派遣官員到邊界防止糧食走私。

所幸到目前為止,糧價還沒高到造成混亂的程度。例如泰國稻米出口商協會資料顯示,目前曼谷稻米每噸要529美元,低於去年底的618美元。

不過價格仍在上漲,兩年前因食物價格增加而受創的企業,也開始感受到壓力。麥格理集團分析師日前調降香港速食業者大家樂集團的評等,理由就是食物價格上漲。大家樂發言人也坦承,物價對公司確實是個挑戰。

亞洲各國政府,莫不希望今年農糧豐收,有助減輕糧價上漲壓力。目前看來情況還不錯,但真正的考驗是在主要的收割季節秋天。一旦歉收,可能引發政府囤糧或限制糧食出口,屆時糧價不漲也難。

【 編譯廖玉玲 2010/02/12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