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看賈伯斯.jpg

我們期望政治領袖使用租稅優惠、經濟刺激方案等財政措施,以及利率工具之類的貨幣政策,來拯救我們的經濟衰退。然而,在這場空前的經濟泡沫中,無論是房地產市場或其他資產類別,我們都看到一種過份樂觀的社會心態失去控制;而隨著泡沫破滅,經濟信心也跟著無底下墜。

一些及早的的警告可以避免這場泡沫如此失控。葛林斯班1996年著名的「非理性榮景」談話,曾一度冷卻了股市。然而,在泡沫膨脹的數年之間,政治領袖沒有提出任何警告,沒有去改變經濟誘因,修正市場過度的樂觀氣氛。

過於自滿之後,我們現在面臨長期信心不足的危機。幾年來的過度信心讓許多人舉債過度,投資可疑的資產,留下了滿目瘡痍的資產。

在這種不確定的氣氛裡,企業不願投資,消費者不願花錢。對個人或單一企業而言,這種保守心態也許是件好事。但集體性的信心不足將使經濟陷入停滯,甚至再次陷入衰退。

而政治人物對提振經濟信心能有多大影響力?成功提振經濟信心的歷史相當罕見。而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小羅斯福總統在大蕭條時期的表現。

想想當時是什麼狀況。1932到1933年間的冬季,美國各州相繼爆發銀行擠兌風潮。羅斯福在1933年3月4日宣誓就職時,美國經濟已經失速,四分之一的就業人口沒有工作。逾半州政府宣布暫時關閉所有銀行,而其他讓銀行繼續開門的州,也嚴格限制提款額度。

在3月4日的就職演說中,羅斯福說出了經典名句:「我們唯一應該恐懼的只有恐懼本身。」他把壓制恐懼以及振興經濟的意願,變成全體國民的道德義務。

羅斯福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3月5日宣布關閉全國的銀行。但他也提出了有效的說服辦法,他開啟了透過廣播談話直接與民眾交心的傳統。這些廣播成為所謂的「爐邊談話」,因為內容就有如火爐邊一對一的促膝懇談。

這些廣播獲得了驚人的成功,贏得廣泛的聽眾。在3月12日周日的首次爐邊談話中,他呼籲民眾不要在周一銀行重新開門時,擠兌提領現金。他說:「我們國家的大計畫能否成功,一定要倚賴大家的配合。不只是要集思廣益,還要大家都來使用可靠的系統。」透過爐邊談話,羅斯福不僅要大家提振信心,也把提振信心當成每一個人的道德義務。

眾人摒息以待次日銀行重新開張的結果,民眾會繼續瘋狂擠兌,還是會把床墊下的現金重新存進銀行帳戶,使金融體系得以開始復元?很幸運,存款開始回流,資本主義體系倖存下來。

羅斯福的信心操作是造就他初期經濟復甦成就的重要一環,這有實際證據可以證明。當年3月13日的紐約時報報導說,在銀行關門的兩個禮拜日,教堂收到的捐獻明顯大增,使該報導擔心「某種貨幣通膨正在失控」。明顯地,羅斯福要求大眾同舟共濟的喊話,讓美國人踴躍捐輸,協助彼此。

為了提振信心,羅斯福還採取了許多其他創新的經濟作法。舉其大者,羅斯福創建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設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打造聯邦社會安全保險制度。毫無疑問地,這些實質的經濟擔保措施協助提振了經濟信心,結果是美國經濟在1933到1937年間穩步復甦。

這段期間,美國一直處於大蕭條之中,但羅斯福的支持率卻始終居高不下。他在1936年以摧枯拉朽之勢贏得連任,儘管當時的失業率仍高達14%。羅斯福的魅力部分來自他對民眾的經濟道德承諾,而且這些承諾有實質的行動支持。

但是像這樣的成功案例並不多見。羅斯福的爐邊談話變成歷屆總統承襲的傳統,但沒有任何一位總統達到同等的影響力。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把爐邊談話發揮到淋漓盡致,但僅限於二戰時期的悲慘歲月。

甘迺迪等了六個月才獲得他的爐邊談話機會,當時柏林危機引發全面核子戰爭的恐懼。而如果要抑制經濟上過度樂觀的動物精神,很容易可以設想爐邊談話並不管用。

歐巴馬總統與布朗首相現在都想採取與羅斯福相同的道德勸說辭令,但是收效甚微。歐巴馬重新引述了「恐懼就是恐懼自身」的講法,而在去年的一場演講中,他也說:「美國之成其偉大,並非靠著縮減我們對未來的夢想。」布朗則坐在唐寧街官邸的火爐旁,在電視上亮相,向民眾強調公共責任以及同舟共濟。但如果YouTube是一個民意指標,顯然沒幾個人去看這段影片。

羅斯福在1933年的行動告訴我們,領導能力對提振經濟至關重要。但這只有在某些時候有效,而一旦領導者在災難的起源期缺乏領導力,他們失去的信任無法在事後立刻彌補。

(作者Robert Shiller是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共同編有指標性的凱斯席勒房價指數)

【 編譯陳家齊 2010/02/22 經濟日報】

look40020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