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下全球最低的出生率,成為全世界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當多數人還認為這只是一場不須著急的慢性病時,人口風暴卻早已襲擊各個相關產業,影響消費力、國力,甚至你我的未來。少子化的台灣,正面臨一場世紀大海嘯,你,警覺到了嗎?
人口危機 你該如何因應?
這是一起真實的案例,場景是北部的一家婦產科診所。在熱鬧的大街上,這家五層樓高的醫院,卻有著說不出的寂涼,老舊的招牌忽明忽暗、字跡斑駁,讓人難以辨認診所的名稱。事實上,這家婦產科早已名存實亡,室內的手術燈不點,手術袍丟在一邊,很難想像,這位高姓醫師開門營業,只是為了保有醫師開業證明,更令人訝異的是,高醫師早已改行當「驗屍員」了。
今年六十歲的高醫師,在十幾二十年前,是北部頗負盛名的婦產科名醫,極盛時期,診所一個月幫七、八十名產婦接生。但隨著國人越生越少,診所生意一落千丈,一九九五年,高醫師偶然發現領有醫生執照從業人員,其實有資格擔任驗屍員,替意外或病死家中的往生者開立死亡證明,以利家屬辦理後事。因緣際會下,他開始利用閒暇之際兼職當驗屍員,沒想到隨著婦產科門診人數驟降,高醫師越來越有閒從事副業,幾年下來,副業變主業,高醫師從一位迎接新生兒的婦產科醫師,變成看驗屍體的驗屍員。
警訊1/新生兒驟減,婦產科醫師變驗屍員
從「迎接新生」到「目送往生」,對高醫師來說是何其大的轉變,現在無論多晚多遠,只要case一到,就得隨call隨到,忍著屍臭味工作。目前他的診所一天看不到三個病人,但卻曾有一個月開立三百多張死亡證明的紀錄,若以每張收費兩千五百元計算,月收入竟可高達七、八十萬元。雖然許多親友都對堂堂一位醫師淪為驗屍員無法接受,但高醫師卻不以為然地說:「時勢所逼,有什麼辦法?更何況當婦產科醫生,全天待命,開一個診所,得請九位護士,一個月固定開銷三、四十萬元,像我這樣,收入比接生好多了!」
但真正令人憂心的是,少子化引來的「人口風暴」,高醫師的故事並非特例,在台灣不同領域,卻上演著類似的劇情。
警訊2/少子化衝擊校園,教授變成行李員
對於今年三十六歲,曾經是大學講師的洪老師來說,近半年來,可說是畢生最難熬的寒冬,畢竟到現在已經好幾個月了,他仍然無法接受自己已經「失業了!」因此,他選擇封閉自己,也謝絕親友的詢問與關心,空洞的眼神掩飾不了無奈的心情:「萬萬沒想到,我居然也會有這麼一天!」
回想過去在大學任教期間,因為少子化,學校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而使得教職員成天處於失業的恐懼中,甚至為了巴結學生,他還曾經親自在開學之際到車站幫新生扛行李……,老師為了保住飯碗,幫學生扛行李,在一般人眼中,真是匪夷所思!這些記憶,讓人不堪回首,他不曉得失業對自己而言,到底是一種解脫還是懲罰。幾年下來,那股作育英才的熱忱全被磨光了,洪老師想起二○○五年時,數百位流浪教師上街頭抗議,他還冷眼旁觀,認為少子化只對基層的國小老師有影響,萬萬沒想到,這股浪潮來得這麼快,曾幾何時自己也變成「流浪教授」了!
○六年洪老師回國那年,正逢國內入學新生減少,而各大學卻廣開系所的尷尬年代。在當時,還發生「十八分錄取大學」事件,從這一年起,許多大專院校就展開縮編政策,這讓從小一路平順,第一次求職的他,遭逢了人生一大挫折。他發現,有許多和自己一樣頂著「博士新貴」身分的競爭者,奮力地想擠進「大學的窄門」。就拿南部的某管理學院來說,要聘請十一位專任教師,應徵者卻近百人,最後「雀屏中選」的新科老師,三分之二是喝過洋墨水的名校博士。洪老師拿著文憑一路從北應徵到南,最後勉強進入台南一家技術學院任教。
但任教第一年,洪老師就面臨幾堂課因選課人數不足而開不成的窘境,但為了護住飯碗,他只好效法其他資深老師,和校方打商量,寧可犧牲鐘點費,硬著頭皮開課,這時他才驚覺,自己離「百萬元年薪」似乎越來越遠了!且在第二個學期中時,校方就「優退」了十幾位學生缺額較多的科系教師,許多安穩任教十多年的中年教授,就這麼無預警地失業了,「校園中還曾傳出有老師因無法接受事實,失心瘋似地在課堂吼叫!」
第二年,重頭戲來了,由於教職員遇缺不補,校方開始要求菜鳥老師兼行政職,同時也鼓勵教師接國科會或企業專案,以替學校廣闢財源。更扯的是,在大學指考時,學校堂而皇之地要求老師們仿效補習班招生,到各高中「入班宣傳」,甚至在開學之際,校方高層下了一道命令:「少子化招生更不易,學生個個是寶,要設法留住他們的心才行!」要求老師們領著大二的學生分組到學校附近的台鐵、高鐵以及統聯車站,幫新生拎行李。
洪老師實在不懂,記得自己念大學時,教授不都是高高在上嗎?怎麼自己狼狽到變成「行李員」?但更慘的在後面,隔年八月,大學聯考放榜,洪老師的學校招生嚴重不足,校方竟然在兩周後,宣布裁撤幾個系所,要求數十位老師走路,他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好面子的洪老師與高醫師一樣,不肯承認自己是「失落的族群」,但認識他們的人,每每一聽到如此際遇,都深感震撼。按理說,他們學歷好、工作努力,應可以工作生活無虞,卻因為少子化,來不及應變,生涯拉出警報。這絕非杞人憂天,一場「人口風暴」,正悄悄地逼近。
台灣人口風暴/遠比想像中來得快又急
《今周刊》自○三年起就陸續關注少子化、人口老化危機等議題,事隔幾年,這場世紀災難居然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可怕。拿○八年經建會委託學者擬定的「人口政策白皮書」來說,當時預估○九年的出生人口是二十.二萬人,總生育率是一.一一,孰料人口下滑的幅度卻超乎預期,去年出生人口不但跌破二十萬人大關,總生育率一,遠低於全球平均值二.六,更成了世界之末。
事實上,錯估情勢的不只是經建會,連一般人也多半不曉得事態嚴重。令人擔憂的是,當世界各國力勉狂瀾拯救少子化問題時,只有台灣還原地踏步,數字足以證明一切。西方國家幾乎在二○○○年以前就已經透過政策鼓勵,讓總生育率回升,新加坡、日本也都分別在前兩、三年前止跌回升,連和台灣一樣嚴重的南韓,跌幅也都已趨緩。
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楊靜利分析,當下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內的現實環境太差,加上國人的自覺能力太弱,誤以為這是日本、歐美國家的問題,「急速下滑的生育率病毒,漠視是基因,流行病加上不良的體質,就容易病入膏肓!」
根據《今周刊》針對一千位民眾所做的調查,發現因為沒結婚以及礙於經濟負擔考量,是台灣人不生小孩的最大主因,分別占了七成三及四成一,亦即,很多人到了適婚年齡還沒結婚,自然就不會生小孩。還有,近幾年來台灣經濟情況不佳,也導致許多人怕養不起而不敢生小孩。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李美玲則以生理、職場、經濟三大因素分析國人低生育率的原因。
李美玲分析,在生理因素方面,不婚、晚婚、晚產、少胎並列台灣少子化的四大主因,以目前的職場環境而言,對於育兒婦女來說十分不友善,特別是工作權往往在生養孩子後「人事全非」,而且日益嚴重。在一九七九年,台灣婦女因生育而離職,只需四十個月就能重返職場,但到了去年,時間卻已經拉長到了七十五個月,等於婦女因生產而離職,得超過六年才能再投入職場。
但真正令人擔心的是,一般人對「人口風暴」認知不足,甚至根本不認為這是一個危機。研究人口問題多年的台灣人口學會祕書長暨政大社會系主任林佳瑩就作了一個巧喻:「人口風暴就像一場來得又急又猛的海嘯,人們一開始舒適躺在岸邊,聽到嗡嗡聲響時,以為災禍還離自己很遠,但往往還來不及起身,就已大難臨頭!」或許你會自我安慰,「少子化問題早已是老生常談,但似乎還好,日子還不是照樣過!」但林佳瑩說,「很抱歉!這場風暴沒有倖免者!」...(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88期)
台灣對於少子化問題一直束手無策,事實上在先進國家,透過有利的政策,已成功阻擋這場可怕的災害,為此《今周刊》參酌國內外各界專家意見,試圖為台灣人口問題把脈,擬定最適合國人的「催生大計」……
台灣是全球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但綜觀世界各國,台灣卻是少數仍無法有效遏阻危機惡化,而讓出生率持續下滑的國度。因此,如何找出讓台灣生育率止跌回穩的良方,已成為政府和全民的當務之急。
《今周刊》在參酌歐、美、日等各國人口政策文獻,以及行政院經建會提出的人口政策白皮書,同時走訪了人口相關學者、立委、政務委員等十數位專家的意見,為台灣的人口問題把脈,理出包括文化、職場、經濟及其他等四大藥方,希望能為搶救台灣人口理出頭緒。
文化藥方/男女共「育」值得效法
首先,多數學者認為,台灣對於生育歷程存有許多錯誤觀念,而成了生兒育女的一大障礙,因此,要挽救台灣「失落的人口」,就得要從「觀念」徹底改革。這包括推廣男女共育、揚棄傳統生子思惟以及建立兒童為國家公共財的新觀念...(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88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哪個國家最愛小孩?—— 全球條件最優的生育政策與台灣比較
措施/國家/內容/ 台灣狀況
產假/法國/第1胎16周,第2胎以上26周,雙胞胎34周,三胞胎46周/台灣狀況:8周,受雇6個月以上者,工資照給;未滿6個月減半發給
陪產假/14天,且領全薪(上限為10.7萬元/月)/台灣狀況:3日,工資照給
育嬰假/200名員工以上企業雇員,2年無薪育嬰假,並保障工作權/台灣狀況:2年,前6個月可領6成薪
托育服務/公立幼稚園免費,另有保母托育、團體托育、中途托育等支援父母的服務/台灣狀況:5歲免費入學政策計畫,100學年度起實施
育兒津貼/養育未滿3歲或收養未滿20歲的孩子,每人月領7115元,為期3年/台灣狀況:設籍北市6歲以下兒童,符條件者,可補貼每人2500元/月
其他/另有家庭、父母親陪伴、教育、租屋、搬家、單親、預備就業基本收入等補助/台灣狀況:1.健保:生育醫療給付及10次產前檢查
2.農保:
分娩或早產者給付2個月,流產者給付1個月
3.中低收入戶5歲兒童,最多6萬元補助或免費就讀幼兒所,其餘每人每年1萬元
4.中低收入戶未滿18歲子女免健保費
親職假/荷蘭/除緊急事假,每年可10天照顧假,並可領7成薪。若子女患致命惡疾,可多6周照顧假/台灣狀況:照顧疫情孩童,可請照顧假,以事假計,全年7日,父母可分別請
生育給付/丹麥/生育或領養子女月給付約2300元至7歲,總計近20萬元/台灣狀況:依勞保受益人分娩、早產或流產,可以請領生育補助費
托育津貼/芬蘭/未使用公立托兒設施者,可獲津貼,3歲以下2800~8300元/月,3~6歲1700~5500元/月/台灣狀況:年收入150萬元以下家庭,2歲以下幼兒托給「社區保母系統」的保母或托嬰中心,月獲3000元補助
稅負優惠/新加坡/生育2個(含)以上子女家庭,提供高免稅額及特別扣除額/台灣狀況:醫藥及生育費列為《所得稅法》之列舉扣除額;但有保險給付部分,不得扣除
資料來源:人口政策白皮書97年版 註:表內金額皆已換算為新台幣
讓台灣陷入人口風暴的4大錯誤政策
錯誤政策1
兒科健保給付不公,扼殺幼兒寶貴資產
政府編列的兒童醫療預算明顯不足,14歲以下人口,2010年1月占總人口數的16.29%,但健保大餅實際僅分配到12.56%。相對於65歲的老人只占總人數的10.65%,卻擁有33.09%、將近1/3的健保資源,使得兒科被視為賠錢的單位,有些醫院甚至裁撤兒科,以節省成本。
錯誤政策2
師資政策忽略少子化趨勢,造成流浪教師問題
教育部自84學年度起實施師資多元政策,開始核設教育學程,包括師範體系正科班以及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紛紛擠進國中小學教師職場,使得每年師資供給量從84學年度的3000人,一度暴增6倍到93學年度19400人。但這10年間,國內的出生人數卻從33萬人降至21.6萬人,剩下原本的3成5。直至98學年度,每年新出爐的老師有9123人,卻只有270個缺額,意謂每年新產生近9000名流浪教師。
錯誤政策3
廣開大學之門,導致大學連番倒閉
1993年吳京擔任教育部長期間,主張廣設大學,以一縣市至少一大學為目標,大幅度新設立大學或獨立學院,以及獎勵專科、職校升格,使得全台大學(含學院)校數從51所增至149所,16年暴增3倍;但16年來我國的出生人口卻由每年的32.6萬降至19.1萬人,只剩下5成8。
錯誤政策4
各縣市生育補助不同調,往往人去政息
生育補助政策由各地方政府,甚至各鄉鎮市級政府自行訂定,沒有一致的政策,一旦政權更替,主政者換人,福利恐怕無法延續,將導致生育獎勵政策面臨修改或停擺的命運,沒有保障。
哪個縣市最適合國人生育 ——台灣各縣市補助之最
地區 福利 備註
台北縣 每胎20400元 設籍北縣低收入戶,無胎次限制
台北縣
萬里鄉 每胎2萬元 父或母設籍該鄉1年以上,新生兒也須設籍本鄉
新竹市 第1胎1.5萬元、第2胎2萬元、第3胎2.5萬元、雙胞胎5萬元、3胞胎10萬元 父或母設籍該市1年以上
醫療補助
地區 福利 備註
台北市 補助6歲以下兒童急診、住院掛號費及部分負擔費用,以及7次兒童健檢掛號費及健康諮詢費 兒童設籍本市,父或母設籍並居住滿2年者
幾乎所有縣市皆補助未滿18歲低收入戶兒童健保自付額
托育補助(每人每月最高補助)
地區 福利 備註
台北市 就托於保母,8000元;就托托嬰中心、托兒所或幼稚園,6000元;小一、二兒童就托課後托育中心,4500元;小三至小六兒童就托於課後托育中心,3500元。 設籍本市之學齡前或學齡弱勢兒童
《今周刊》688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比地球暖化更危急 消失中的台灣人/人口危機 你該如何因應
◎封面故事:文化、職場、經濟、醫學 四大藥方搶救人口危機大作戰
◎特別企畫:連攻兩次挫敗而歸 郭台銘再戰中國通路
◎個人理財:小額信貸大評比 費率最低四檔出列
◎陸股觀測站:資金行情結束 基本面利多待發酵
◎封面故事:《今周刊》少子化調查結果/不婚和經濟負擔是少子化主因
◎特別企畫:縱橫製造、通路、綠能產業/郭台銘盤算 未來10年的新鴻海
◎話題人物:台灣魔術師風靡兩岸/劉謙 不甘平凡 才能「見證奇蹟」
◎征服股海:低檔撒網 瞄準筆電、蘋果概念股
◎焦點新聞:「接管人」搖身一變成為「經營者」?安定基金「經營」國華人壽真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