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父母只有一個,所以如果出現不公平的狀態時,這種競爭的感受就會出來,因為不公平,所以就會產生不滿的情緒,媽咪不公平的態度可展現於各方面,從言語、行為等等,因此日常生活的小動作都需留意。
「媽咪~弟弟又把我的積木弄壞了」
「媽咪為什麼只抱弟弟,是不是不愛我了?」
小寶貝出生後
全家都將這份喜悅轉移到他身上
對原本受寵的大寶貝來說
無疑構成一種搶奪戰
搶爸媽 搶玩具 搶關愛…
難道這種手足間的戰爭無法化解嗎?
大小寶貝間的戰爭 10訣竅擺平!
手足關係 微型社會的重要起點
人都是需要互動的,而這種關係從小就與家人開始建立拓展,與兄弟姊妹的相處也是一種家庭關係的互動模式,台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指出,若以互動的學習功能來看,兄弟姊妹之間的互動能夠建立日後與其他同儕相處的雛形,也就是小型社會的模型,即使只有兩人,這種關係就建立。大家都知道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強,從出生開始,他們的主要模仿對象就是父母,但是寶寶與父母的關係是具有上對下的關係,但手足之間的關係卻是平行的,平行的關係經常較為原始且直接,代表著小孩之間的互動及處理衝突的方式較為直接,謝明慧心理師特別解釋,「當大寶貝與外界的互動屬於正向,那麼他對弟弟妹妹就會以較為正向的方式對待,因此大寶貝與外界同儕的互動關係與他對待弟弟妹妹的態度具有高度正相關」,不過,影響大寶貝的情緒反應因素絕對不會只有一個,與他的天生氣質,還有他是否從外界得到滿足和關愛,都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父母的態度及處理的方式,對於手足之間的關係好壞也有重要的影響,當寶寶獲得滿足時,自然較容易用正向的態度面對人事物。
父母態度 決定手足關係
手足之間的競爭,問題大多不會出在孩子的身上,老大也不會在老二一出生時就馬上討厭他,臺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王韻齡歸納出了5種父母常犯的錯誤,媽咪需要避免。
1.主要照護者的教養態度:
因為父母只有一個,所以如果出現不公平的狀態時,這種競爭的感受就會出來,因為不公平,所以就會產生不滿的情緒,媽咪不公平的態度可展現於各方面,從言語、行為等等,因此日常生活的小動作都需留意。
2.老大錯誤觀念:
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會灌輸老大要讓老二的觀念,所以常對大寶貝說:「弟弟還小不懂事阿,所以你要讓他」、「你已經是姐姐了,怎麼會這樣做呢?」,對此謝明慧心理師解釋,對小孩來說,他的關愛和需求就是被剝奪了,不再是被關心的對象,他並不懂為什麼要讓小的,因此大寶貝對小寶貝的忌妒心和不平,有可能就此產生。
3.家中有特殊疾病的小孩:
如果家中情況特殊,有一個較弱、身體較差,或者有特殊疾病的小孩時,那麼父母的關注肯定會落在他身上,但父母也別忘記,其他的小孩仍需要關懷,否則家中所有的小孩都會跟著陷入情緒不佳的狀態中。
4.外人言語的比較
有些外人看到不同的兄弟姊妹時,會不經意的脫口說出:「弟弟好像比較可愛耶,弟弟的眼睛好大皮膚好白喔~姊姊怎麼單眼皮呢?」,這種比較性的言語很容易讓大寶貝受傷。
5.與爸媽的個性合不合
或許一般人認為,天下哪有父母會不愛自己的小孩,不過事實上,寶寶的先天氣質和爸媽的個性合不合,也可能會影響父母是否會偏心其中一個小孩,像是天生急性子的父母,可能就會稍為不喜歡慢吞吞的小孩,如果剛好大寶貝又比較慢,這樣更容易失寵。
老大的特殊位置
其實老大這個位置是很特殊的,父母可以仔細回想大寶貝剛出生的情景就能稍微理解,也有許多研究指出,老大對於事物的責任感、主控權、進取心較為強烈,謝明慧心理師說明,因為老大是家中的第一個孩子,所以他是被期待的,父母通常面對第一個孩子的反應都會顯得很新奇和興奮,像他第一次說出爸爸、媽媽的時候,那種喜悅不言而喻,因此大寶貝從小得到的正向關注就較多,此時大寶貝心裡也會覺得,「不管我做什麼周遭的人都會注意我」,所以大寶貝剛出生時,周遭生活的一切競爭力都很低,地域性也會比較強。所以,對老大來說,當世界不再是可以控制的,周遭物理環境被干擾破壞時,小孩也會產生憂鬱的狀況,可能會有敵意、怨懟、生氣的表現。
大寶貝可能產生的4種變化
爭寵 都是因為父母的不公平!
爸媽先回頭想,會產生這些狀況的原因在哪,因為不會有小孩天生就討厭自己的兄弟姐妺。
爭搶
手足之間的競爭最多就是爭搶行為,因為物理環境上的變化,讓大寶貝也容易感到焦慮,王韻齡心理師表示,其實手足吵架相處也是有心機的,原本玩具都是屬於老大,但弟弟妹妹出生後就需分給他玩,弟弟妹妹可能也很霸道,甚至察覺哥哥姊姊在生氣,就會故意的搗蛋破壞,當然這種爭搶行為發生後,父母通常會責怪老大,所以就形成分享中不愉快的感受。
哭鬧易怒
可能會有哭鬧不停,易怒生氣、摔東西的狀況,而且挫折容忍力變很低,以前可能事情無法做好時,會有耐心的慢慢完成,但現在可能會以生氣取代。
退化行為
當大寶貝發現弟弟妹妹因為還小,所以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和保護時,他可能就會產生退化行為,認為哭鬧裝小就可以得到好處,因此產生行為回歸不符合年齡的狀況。王韻齡心理師提出幾種常見的退化行為,個案輔導中發現有個一年級的小男生,開始出現用娃娃音說話的語調,甚至還有小孩會假哭、躺在嬰兒床上吃奶嘴、用奶瓶喝奶,或者不吃飯想要大人餵,甚至原本明明不會尿床,卻出現尿床的現象,謝明慧心理師特別提醒,像這種明顯出現的退化性行為反而較容易處理,但父母一旦察覺有這種情況發生時,必須思考是否不小心忽略了大寶貝,可能需要想辦法給予大寶貝合適的注意力,通常能夠順利地解決上述的退化行為,若只是責罵或處罰大寶貝,並無法處理上述的問題。
偷打弟妹
通常老大會趁爸媽不注意的時候偷打弟妹,謝明慧心理師解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老大覺得就是弟弟妹妹讓他失寵,所以做為一種情緒發洩的對象,也可能對於弟妹的干擾感到不耐,而出現的反應。父母可以先觀察是哪一種原因,若是老大是希望被引起注意,期待父母接下來會與他有互動,表示父母可能需要在照顧小小孩的時間中,抽出時間注意老大,會使得這種狀況改善。
【文/嬰兒與母親】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2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