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第三波.jpg 

理論上,一國經濟的可持續復甦必須有兩大前提:一是努力實現長期經濟增長目標;二是避免經濟短期內的過度波動。因此為了穩固經濟復甦的基礎,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實現「再平衡」,促進由政府主導的經濟復甦順利轉化為市場主導的可持續復甦,從而避免風險極大的經濟「二次探底」的出現。

     首先,政府投資應深刻把握城市化主題,使之成為可持續復甦的重要線索。從較長期的時間尺度看,中國經濟目前正以2009年應對金融危機為契機,重新進入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階段。未來10~20年,中國存在巨大的城市化空間,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市人口將增至9.26億,到2030年有望達到10億。因此,不斷擴張的城市規模客觀要求較高的投資率,特別是投資於基礎設施,為城市化的加速推進服務。

     避免經濟二次探底

     從經濟理論上講,基礎設施類似於公共品或準公共品,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僅反映在它本身的商業價值,還在於它有助於改善其它部門的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因此具有明顯的外部性,並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因此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裡,政府的投資支出通過推動城市化來擴大內需,不但與城市化的方向相一致,而且也與投資的結構調整方向、以及經濟增長結構的調整方向相一致,同時也會繼續成為可持續復甦的重要支持力量和推動力量之一。

     其次,財政政策「再平衡」應推動實現消費增長、促進區域結構平衡。為了進一步增加中國經濟復甦的內生性與可持續性,未來財政政策的另一個任務可能會更為強調平衡經濟增長。

     一方面,擴大居民消費在GDP中的份額,從而逐步實現消費主導型增長,並以此促進內需結構的「再平衡」。為此,財政政策可能會注重的內容包括:通過轉移支付提高居民,特別是農村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

     合理均衡的信貸投放

     2009年中國危機應對貨幣政策是「適度寬鬆」,實際上真正寬鬆的是信貸投放。信貸投放對提供流動性和穩定市場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中國與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內涵存在根本差別。中國的貨幣政策退出本質是由超常規的大規模信貸投放轉向正常狀態下均衡的信貸投放。

     雖然學界對於什麼才是合理均衡的信貸投放存在分歧,但無論依據何種標準,2009的信貸投放肯定是非均衡的。從比例上看,2009年四個季度信貸投放的大致構成為5:3:1:1。即一季度投放全年50%的貸款,二季度投放30%,三、四季度各投放10%,信貸投放的趨勢過於失衡,從而給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很多震盪。如果按照長期以來銀行業內部所形成的經驗數據,各季度相對均衡的信貸投放比例大致是4:3:2:1。如果考慮到2010年可能出現的「前高後穩」的經濟增長格局,信貸投放的布局很可能呈現3:3:2:2的格局。

     均衡的信貸投放需要關注結構問題,實現合理的信貸增長。2009年大規模的中長期項目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在2010年仍需大量信貸跟進,而在保證投資連續性之餘,仍有大量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在經濟復甦時需要資金支持其生產經營,因此保持市場中有充足的流動性至關重要。

     但是,信貸投放大幅增加正是目前通脹預期的主因,因此,未來信貸政策的主要方向必然是在總量控制的情況下優化信貸結構,加強銀行的資本約束,嚴格控制信貸的非理性增長和季度、月度間的異常波動。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 2010-03-25
  • 旺報
  • 【巴曙松】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