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節錄自《健康人生,從腳開始》/作者朱家宏/天下雜誌出版】
腳痛、腳麻、拇趾外翻……關於腳的問題,如果找錯專科醫師,也不一定能幫你正確治療!第一本由專業足踝外科醫師親自執筆,近百幅圖解,除了完整解釋腳的各種疑難雜症,更要破解你對於雙腳保健的錯誤刻板印象!
「我有拇指外翻,就再也不能穿高跟鞋了嗎?」
「我最近常常腳麻,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會不會是血路不通啊?」
「我腳痛一直好不了,我有照X光,也有找骨科醫師啊,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痛?」
氣墊鞋廣告告訴你:「只要穿我們的氣墊鞋,就……」,但是你知道氣墊鞋對某些人來說根本是有害的?
無論是挑雙合腳舒適的鞋子、或是治好三不五時的扭傷,你第一個想要問的是誰?骨科醫生?還是推拿師父?
在台灣,由於僅有少數的骨科醫生同時具備足踝醫學的專業,於是,當腳有了問題,我們往往在骨科、復健科、中醫、推拿之間流浪,換過一雙又一雙的鞋子,卻不一定可以無法解決你惱人的不適。
腳,是人的第二顆心臟,人的老化就是從雙腳開始。我們的足踝腳掌,是機械無法模擬的傑作,包括26塊骨頭、56個關節與118根肌腱,而且在十平方公分大小的足踝關節面上,必須承受走路時兩倍、跑步時六倍的身體重量。事實上無論在生物力學還是治療技術上,腳都需要用有別於一般骨科醫學的思考,目前歐美、日本都已將足踝醫學視為專科,從鞋子、鞋墊、運動、復健到診療或手術,都是足踝專科醫師研究與服務的範圍。
本書由台灣少數的足踝外科醫師、同時也是網路上的人氣眼鏡小醫--朱家宏醫師親筆撰文,從最基本腳的保健、最常見的拇趾外翻、腳踝扭傷、凍甲、腳麻、足底筋膜炎、糖尿病足等困擾,到複雜的腳部創傷或疾病診療分析,以圖文並茂、淺顯易懂的專業解說,詳細解答各種關於腳的問題,破除不正確治療腳病的迷思,協助讀者更了解腳的奧祕。
健康人生,從腳開始:眼鏡小醫的足踝外科診療室
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1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411186
裝訂:平裝
幾年前研究所畢業口試時,我的碩士論文是「影響自費醫療項目願付程度之因素」這種看起來好像很功利的題目。我記得有位口試委員以一種很不屑的口吻惡狠狠的問我「我知道的醫生只有三種,一種是只追求自身利益的,一種是除了自己的利益還只講究自己病人的利益,第三種則是除了自己和病人的利益,會顧及整個社會利益的。你是哪一種?」我還在猜他是不是覺得全部或者大多數醫師都是混蛋,而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時候,我的指導教授大概深怕我會被當掉還要繼續指導我,趕快出聲「我知道朱家宏一定是第三種,你放心好了。」我心想「除了自己的碩士論文以外,每次都和教授囉哩囉唆閒扯一些利國民生、醫療改革的事情,這時總算發揮效果了。」後來那天的口試還算是順利,總算委員們在輪番炮轟後放我一馬,讓我拿到了學位。當年我是有點納悶,這位醫療經濟學的教授為什麼會問我這個問題,但幾年後我逐漸明白了。
不可諱言,如今的健保制度提供了一個極端便利及自由的醫療環境,和先進國家比起來,我們可以最快看門診,最快排檢查,最快看專科醫師,最快安排住院手術,也最便宜,但也可能最快被診間請出來,在你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手術的時候,你已經被決定下週二開刀,甚至於就是明天。在現有的健保制度下,外科醫師傾向趕快手術,才能趕快「感覺到自己在治療病人」並拿到酬勞,也就是第一種醫師。另外有些醫師則會考慮一下,雖然與自身利益衝突,但會建議患者也可考慮保守治療的可能性及手術的可能併發症及後遺症,但只要健保有給付的檢查及治療,就會儘量給患者用,只要我的病人高興就好了,這是第二種醫師。第三種醫師就是除了會和患者解釋手術的風險及所有治療的可能性以外,還會阻止患者去做一些沒有明顯效益的檢查及治療,有時候會為了不開檢查單而和患者爭的臉紅脖子粗,長篇大論的和患者解釋健保費率及檢查治療的昂貴及其適應症的狹窄。這些顧及整個社會醫療資源的成本卻自我毀滅的行為(沒手術沒檢查沒有錢)花費了醫師診間寶貴的時間,但有時候就只換來患者的不諒解,拋下一句「我也是有交健保費的!」(你廢話那麼多幹嘛)
套一句新聞人物的話「台灣真是一個理盲又濫情的社會。」我期待在我小小的專業範疇內能夠扭轉此一趨勢,在個人的部落格裡為文推廣醫療保健知識並且不斷的解釋現代醫療的局限性及成本效益的觀念。這些文章集結起來,經過編輯及圖文潤飾就是本書,希望當年的教授也能真的覺得我就是第三種醫師,可以顧及患者及整個社會的需要。
個人從事足踝外科醫療工作歷經十餘載,深深覺得疾病的診斷及治療都沒有那麼困難,畢竟累積多年的經驗及學識都可派上用場,但難的是和患者解釋醫療的不確定性及要求病人理解及合作,可謂是老話中所說的「做事容易做人難。」常常患者要的是仙丹,但我只能給的是合理的解釋、合理的治療及合理的後果推斷,複雜的腳痛從來都沒有容易的答案。在本書中除了足踝的醫療保健知識之外,我也夾帶敍述醫療問題後面的社會經濟背景,期待讀者多一點興趣而不只把本書當做腳踝疾病的工具書而已。
健康人生,從腳開始,期待本書也能增進醫病溝通並促進大眾預防足踝疾病,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有無病無痛快樂的雙腳。
眼鏡小醫的由來:
某位實習醫師到醫學中心實習的第一個月,為一位榮民杯杯(伯伯)打留置性點滴,由於杯杯的靜脈很脆很難打,技術又不熟練,在打了五次沒上之後,杯杯終於按了叫人鈴,對著麥克風向護理站大叫「救命啊!救命啊!有人要害我啊!」這個實習醫師只好趕快飛也似的逃離病房,拜託謢理站的護士大姐來救命。幾天後,這個小醫師收到一紙院方處理病人抱怨的公文,附帶一張杯杯字體工整的信「數日前遭貴院不合理對待,某眼鏡小醫……等等。」對了,我就是「某眼鏡小醫」,為了紀念我第一次理解醫療的不確定性及尊敬那位被我練習了五次的杯杯,多年後我的部落格就叫做「眼鏡小醫の腳丫故事館」,小醫如我也會永遠記得在醫療這條路上永遠都要謙卑和努力。
廣告很可怕,商家花個幾百萬做廣告,就能將似是而非的概念輸入到消費者腦袋;當你腳痛時,就會去他的鞋店說︰「我要買有那種鞋墊的鞋子。」消費者可能以為穿上就腳不痛了,其實這其中還有許多學問。
在足踝外科的治療中,腳痛常要做的第一件事叫shoes modification,也就是換鞋子。 換鞋子是治療的第一步,對一些輕微的腳痛或變形,這也是沒錯。不過接下來,要換比較軟,或是比較硬?比較寬、比較窄?或是比較高跟、比較平底的鞋子?需要弄個鞋墊嗎?還是換成拖鞋或是涼鞋?
腳痛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我要提醒大家,鞋子只是一個工具,不要奢想它會矯正你的腳從此變為正常,頂多它可以改善或減低你的疼痛、幫助走路而已。然而當你覺得有莫名其妙的腳痛時,應該小心,因為它可能是某種異常,自己去買雙鞋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可能還會延誤治療。
可是商業廣告把它太簡單化、傳奇化,非黑即白地誘導大眾。例如有氣墊鞋廣告說:「只要穿我們的氣墊鞋,就……」其實氣墊鞋對有些人是有害的;或是「只要穿我們的足弓墊,就……」足弓墊對有些人也是有害的。根據我多年的經驗,有關腳的問題從來就沒有簡單的答案。
曾有家長問我說:「這小孩的腳會這樣,是不是因為他走路姿勢不正確的關係?」我心想:哪有什麼正確的姿勢呢?這孩子是為了適應他的筋很緊、或是骨頭排列問題,而產生出一個怪異的姿勢讓他可以走路,而所謂的正確姿勢,反而不會走路了;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幫他找出真正的原因。
每個人步態都不同,沒有正常模式
我在日本研究時,看到教授們在做步態足底壓力的檢查,我問教授:「你做這麼多的步態檢查,臨床上的效用上怎麼樣?」他說:「沒有什麼效用。」 我追問:「為什麼還要做? 」他說:「雖然臨床上沒有什麼效用,不過可以用於研究上。」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步態都不一樣,而且這種差異性大到我們找不到一個完全正常的模式。所以如何正確選鞋、穿鞋,都是一門學問。多年前一個由美國專業單位發表選鞋十大注意事項可供參考,說的是一般通則。今天我要從足踝專科角度,先釐清痛腳與鞋子的諸多迷思,再幫忙大家建立正確的觀念。
釐清痛腳與鞋子的諸多迷思
Q1氣墊鞋一定有益健康?
當腳變形或有不穩定的狀況,比如腳往內傾斜或往外傾斜很嚴重,如同腰塌陷的人睡很軟的床,腰會塌陷得更厲害,腰就會更痛。鞋子也是一樣,如果你的腳已經內傾或外傾,當你穿更軟的鞋子時,就會內傾或外傾的更嚴重。
Q2什麼症狀的腳要避免穿太硬的鞋?
骨頭突出而造成壓力太大的情況,或是比較嚴重的高弓足,或糖尿病足等等,就要避免穿太硬的鞋。因為骨頭突出,壓力太大,血液循環不好,如果穿太硬的鞋子時,那一部分就容易腳痛,甚至像糖尿病的病人容易產生潰瘍,這時候就要一定要穿軟底的鞋子。
Q3鞋子有足弓設計就一定比較好?
不是有足弓的鞋子就一定比較好,要看個人的需要。例如過度僵硬型的扁平足穿鞋弓突出很厲害的鞋子會很不舒服;如果是柔軟型的扁平足因為內側有鞋弓幫忙支撐,又會覺得很舒服。
理論上,足弓墊可以幫忙我們的腳穿鞋行走在堅硬的路面時,維持在一個較自然均衡的狀態(有足弓),而足部伸展及屈曲的肌腱也因此較平衡。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例如我就有一個糖尿病的患者穿足弓墊反而造成腳底潰瘍。
四、穿寬楦頭的鞋子腳就比較舒服?
未必。主要的問題在:第一、鞋子如果不好看,你根本就不想穿它;第二、楦頭寬理論上可以讓腳趾頭的活動比較好,可是有些看似很寬卻前面腳趾頭下探的空間不足,那也沒用,還有就是如果楦頭過寛,中足部固定不够而滑動,反而造成肌腱疲勞及疼痛。
五、涼鞋也有療癒效果?
當姆趾外翻不想開刀時,少穿包鞋,多穿拖鞋,或穿有足弓的涼鞋會舒服一點,因為內側足弓抬高的時候,會將壓力轉移到外側,就不會讓內側的姆趾外翻突起處過度摩擦,疼痛現象就會改善。所以足弓墊及中足包覆性好的鞋也都可能改善姆趾外翻的症狀。
六、穿高跟鞋不利腳的健康?
不一定。一些跟腱有問題或足跟會痛的人,穿有跟或鞋跟比較高的鞋子,會比較舒服,可以得到一些休息、減少疼痛。
七、鞋子會愈穿愈大,所以要買緊一點、小一點?
如果你還需要適應,表示這雙鞋子不適合你。以前鞋子的選擇性很少,所以就選比較漂亮的,然後再去適應。現在的選擇太多了,鞋不合腳穿了不舒服就不要買。
八、舊鞋比新鞋好穿?
當鞋子磨損到一定程度,應該要換掉。磨損得厲害的鞋會令你腳跟傾斜。為了珍惜舊鞋而繼續穿,你就會更傾斜,可能造成問題。而運動鞋穿得太久,它的吸震功能也會變差。
其實人的適應性很高,有時讓腳自然一些,疼痛也就減輕了,如果真有問題,一定要請教醫生,就這麼簡單。
穿鞋趕時麾,還是要顧慮支撐與包覆性
以前很少人會在意拇趾外翻,也沒有治療的觀念,多年前我看過一個人因為拇趾外翻痛得受不了,他索性把自己的鞋子內側剪個洞,就這樣大剌剌的穿著,也是奇觀。可惜當時沒有拍照留做紀念。不過這種情形比較不會發生在女生身上,因為女生是情願痛也不願醜!
鞋子除了走路的功能外,我們同樣不能忽視人們對鞋子的美觀需求,病人常常問我可不可以穿高跟鞋? 我說,當然可以啊,我們開刀的目的就是要讓病人可以穿高跟鞋。所以我不會像很多醫生那樣跟病人說:「妳不要穿高跟鞋呀。」我覺得那是醫生的霸權心態。
所以說想穿高跟鞋就穿,只要妳知道穿久會有什麼問題就好。如果只是為很短的社交時間穿的,那就不用在意好不好穿,只要好看又高雅就行了;若是妳還得要走來走去,到處跟人家寒喧,就要注意是否好走路的問題。
有一陣子很流行麵包鞋,後來因為有較高的扭傷風險,也較少人穿了。鞋子的樣式會隨著流行改變,我提醒大家,凡事不要太過度,當你穿著流行鞋,必須顧及它的支撐性、包覆性。如果你的腳比較特殊,那就有需要訂做鞋墊或特別高的足弓、特別軟的鞋底。
我認為鞋子確實是重要,可是也就是個工具罷了,如果把所有的病痛都說是因為鞋子所造成的,那是有問題的。
台灣普通的骨科醫師這方面所知有限,病人找到他們也是沒有用的。在國外有鞋具師,但是台灣沒有,所以消費者只能一廂情願的去找賣鞋子的人,可是他們到底專不專業呢?對腳的健康認知如何呢?特別是問題很大的時候,足踝科醫師的重要性就會更加的突顯。
腳部的疼痛有許多是來自鞋子的問題,如果能輕鬆換雙鞋子就能解決問題,那真是再好不過。但就如果前面所說「腳痛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許多腳部的問題不是換雙鞋子或鞋墊就能解決的。許多患者來診時說他已經換了多少多好又多好的鞋子,也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針對他的疾病給予正確的運動建議及積極的復健或手術,才能真正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套句政治圈常用的話,「笨蛋,問題不在鞋子!」也許稍嫌武斷,但也許已經離事實不遠了。
趾甲長到肉裡,讓你每走一步都皺眉頭。如果你還在找美容院或澡堂師傅修整,甚或被不懂的醫生「唰」一聲拔掉趾甲,那太慘了。醫療進步到今天,趾甲值得被正確對待。
嵌甲又稱甲溝炎,俗稱凍甲,意指腳趾甲嵌進肉中,造成疼痛、感染化膿,患者通常有下列其中一項到多項的發病原因:
■ 因為工作關係,長時間必須穿著包覆過緊的鞋子。
■ 不當的趾甲修剪。
■ 先天性的甲面過寬。
■ 捲甲:因拔除指甲或過度修整。
■ 因扁平足使大腳趾容易著地,以及產生壓力磨擦甲床邊緣引發。
凍甲無論在醫界或一般認知,都只是一個小問題,正因為如此,所以它的醫療體系反而比較不完整,給了許多另類醫療見縫插針的機會,病患本身也很容易輕忽大意,或者抱著「反正給醫生看,也不過爾爾」的無所謂心理,四處亂投醫,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因為「凍」若沒有正視並處理好,絕對會讓患者如芒刺在背,終生困擾。
正確剪趾甲:沿著前緣平剪
凍甲還不很嚴重的時候,包括部份整形外科、美容科..在內的許多人,可能都會建議患者去找美甲、沐足或上海澡堂師傅,把嵌進肉中的邊緣趾甲挖出來剪掉,然後把細縫中的污垢清除乾淨,馬上就舒服了。
但是這樣修剪後的趾甲,就變成尖尖地三角形,因為沒有了趾甲的覆蓋,邊緣的趾肉自然會往上翻,等新的趾甲往前生長的時候被趾肉擋住,反而會更容易造成嵌甲的問題,形成惡性循環,結果使患者一再花錢修剪趾甲,但問題始終無法根本解決。
事實上,面對「凍甲」的初期,只要大家能養成良好的足部衛生習慣,就可以解決大半的問題,有兩大要點:
■ 把趾甲邊緣清理乾淨。
■ 剪趾甲切勿往內挖,要沿著趾甲前緣平平地剪,留下可以抵抗旁邊軟組織的指甲。
甲溝炎所引起的紅腫、化膿,大部份都是患者輕忽的結果,如果在甲溝炎稍微有點發炎傾向的時候,就把趾甲邊緣清洗乾淨,其實症狀就可以改善許多,之後再塗點像新黴素的抗生素藥膏或口服抗生素,可能就不會急著將邊緣的指甲剪掉了,也就不會進入瞎整凍甲的惡性循環裡。
但是要求患者每天把凍甲清理得很乾淨,很多人都會嫌麻煩,加上若是「捲甲」,指甲內生清理是有點困難,所以有的人都希望能尋求一勞永逸的方法。
「唰」地拔趾甲,造成捲甲
為什麼凍甲患者會視就醫如畏途?原因在於有些外科醫師,一看到甲溝炎,不由分說就是「唰」一聲拔掉它,這一下椎心刺骨的疼痛不說,要重新等到趾甲長滿覆蓋腳趾,至少也要4.6個月,這期間洗澡、穿鞋..都不方便,更不用說缺少趾甲的保護,容易引發感染。其實,除非甲床都爛了,否則是不需要拔趾甲的,何況拔趾甲乍看徹底,但也是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等趾甲重新長出來,還是有崁甲的可能。
我曾看過一位病人,因為拔趾甲而使趾肉暴露在沒有趾甲的狀態之下,平常踩著踩著,沒有趾骨支撐的趾肉就一直往上捲,拔過幾次趾甲後,他的腳拇趾便呈現一種奇怪的形狀,像鉗子一樣前面尖尖的,在國外叫鉗型甲(pincer nail)。這也是我為何要強調趾甲的切除一定要在有限度的範圍內,因為人體的構造有其基本的平衡,隨意的破壞,可能會造成永久、不可逆的後果。
根治的好辦法:甲床整形術
甲床整形術,又稱「楔狀切除術」,因為大部份甲溝炎只是邊緣有感染,只要把邊緣趾甲削掉,再將感染組織切除,然後一路深入內部把甲床破壞掉(見圖「甲床重建手術」),將來長出來的趾甲就會比較小片,也不會再有捲甲藏污納垢的問題。
而且這種「甲床整形術」屬於門診手術,局部麻醉,切除多餘組織、縫兩針即可,絕對不是大家所想像那樣痛苦的手術,病人常反應比拔指甲還不痛。
由於台灣的健保缺乏經濟的活水注入,所以使醫療的發展形成一種偏頗的情形,給付低的項目,醫療技術的進步就非常緩慢,反之給付高或自費的項目,大家就顯得非常積極,健保給付較低的甲溝炎正是典型的情況,因為無利可圖,所以有些醫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拔了趾甲再說,而資淺的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在這種訓練下,將來執業,當然也是依循這樣粗糙、野蠻的方式。
正因為醫界的忽視,所以讓偏方或商業醫療有空間可介入,所以有凍甲困擾的患者,在選擇醫療方法的時候,一定要有基本的知識,不要只是涮的一聲拔了指甲了事,常會帶來無盡的煩惱。
75歲的陳阿嬤說:「我從來都沒和同村的朋友一起參加過需要外宿的旅遊團行程,因為我有拇趾外翻,怕別人看到我難看的腳。」
那天,75歲的陳阿嬤走進足踝中心希望治療「拇趾外翻」!
陳阿嬤說:「我從來都沒和同村的朋友一起參加過需要外宿的旅遊團行程,因為我有拇趾外翻,怕別人看到我難看的腳。」
陳阿嬤是在我拇趾外翻臨床中年紀較大的病患,75歲的她,或許功能性的困擾早已經不存在,拇趾外翻造成她最大的障礙是:美觀、自信的問題。
究竟,什麼是拇趾外翻?為何會令一位75歲的阿嬤如此耿耿於懷呢?
從解剖生理學來看,人類的手,為了做出開合、握抓等靈巧的動作,第一手掌骨跟第二手掌骨必須是分開的,以提供更大的靈活度,姆指及其他各指才可以做一個對掌抓握的動作。
疼痛、外觀異常外,還有穩定性問題
陳阿嬤懇切地說:以前常聽說拇趾外翻治療後很快又會復發,開刀根本沒用,所以從年輕到現在一直不敢看醫生;直到前一陣子,村裏一位阿桑很開心地表示,困擾多年的拇趾外翻被治好了,而且一年多都沒有再復發,就趕緊向他要了醫生的名字,鼓足勇氣走進足踝中心來就診。
把骨頭的軸心調整好
「拇趾外翻手術後,很容易復發」,的確一直是許多人心中抹不掉的迷思,因為許多醫師對於中到重度的拇趾外翻使用「削足適履法」,只將拇趾內側的突出骨頭削去,再將肌腱縫緊,然後插一根鋼釘固定,就OK了!
真的OK嗎?當然不,沒有根本改正第一掌骨的位置,而只靠一根鋼釘,當然是無法OK的。於是,兩三個月過後,鋼釘一拔掉,腳的軟組織支撐不住,腳掌骨彈回原本偏離的角度,拇趾外翻於焉復發,只留下患者的無奈。
事實上,只要作適當而正確地矯正,拇趾外翻是絕對可以矯正的,重點在於如何正確地把骨頭的軸心調整好,等到癒合後,骨頭的形狀就會定型在正確的位置上,拇趾外翻自然就不會復發了。
至於手術的過程,其實既快也不辛苦,一般來說,拇趾外翻偏差角度約在30~60度左右,平均矯正一隻腳只需要半個多小時,如果為兩隻腳做手術,加上麻醉的時間,差不多兩小時就可以結束手術;患者也馬上就可以出院。只是,腳是功能性很強的部位,每天都要面臨踩、踏、走路的需求,因而腫消、組織的恢復,都會比較慢,患者需要有多一點的耐心。
雖然拇趾外翻看起來像是一個小毛病,但找專門的足踝醫師治療還是比較好,以免遇到經驗不夠的非專科醫師,不但手術過程痛苦不堪,甚至術後角度也沒什麼改善。我曾治療很多外院開刀不成功的例子,後續的手術都反而比第一次還要困難而複雜。
術後還能穿高跟鞋嗎?
75歲的陳阿嬤可能只希望根治腳趾外翻,讓她充滿自信地帶著雙足去旅行,但是對更多年輕的女性來說,期待可能不止於此。
穿一般的包頭鞋,因為拇趾外翻的緣故,拇趾內側會跟鞋子摩擦,產生疼痛、不適;穿透氣的涼鞋,雖然不會痛,但扭曲的拇趾裸露在外,又有礙觀瞻,實在是讓愛美的拇趾外翻女性陷入兩難。
更多的恐懼更在於深怕做了拇趾外翻的矯正手術後,從此再也不能穿上讓小腿修長的高跟鞋,取而代之的則是醜醜的機能鞋。
這種恐懼和焦慮是不必要的另一種迷思。事實上,只要蹠骨的位置調整好,術後,患者完全可以穿著高跟鞋與尖頭鞋(雖然我不是很鼓勵,畢竟違反腳的天性與自然),而且手術時,我們也會順著拇趾最美、最自然的結構調整,在腳拇趾的第二至第三節趾骨之間依然留有些許角度,不會把外翻的拇趾矯正得很直,不讓腳丫子看起來「柴柴的」(僵硬),所以,術後,腳掌寬度一般會縮減十分之一,反而更有利於穿著鞋身窄長的鞋子。愛美的女性不需擔心。
輕鬆自我檢測拇趾外翻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拇趾外翻?我們又該如何檢視?
整體來看,「拇趾外翻」可以說是標準「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產物,先天指的是遺傳,諸如過動性關節症、扁平足、足弓塌陷……,都有引發拇趾外翻的可能;而後天是指我們平日與腳ㄚ子互動的模式,例如,您是否長期穿著高跟鞋、尖頭鞋?又或者您太少使用訓練足部內在肌,導致肌腱不平衡、退化……等。
基本上,除了受傷及老化,否則很少有人是因為天生足部完全正常,卻於日後罹患「拇趾外翻」。多數患者都是因為先天足部就有一些毛病,爾後隨著時間愈形加速惡化,最後導致不得不正視它並接受治療,就跟比薩斜塔一樣,幾個世紀以來,都只是微微傾斜,直到近百年,偏斜的角度累積到一定後,傾斜的速度才突然加快,不得不封閉整修。
平常可以自我檢測是否有拇趾外翻的傾向:只要站立並將雙腳合上,查看拇趾是否向第二腳趾傾斜大於15度,若有此徵兆,就得注意對待它,或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惡化。
拇趾不外翻,生活更精采
開刀矯正後,陳阿嬤每次見到我,總跟我分享一大堆參加進香團的所見所聞,好吃、好玩的東西,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其實這也是拇趾外翻手術最有價值的地方。手術並不是為了鼓勵大家多穿高跟鞋、尖頭鞋這種步態「不正常」的鞋子,而是希望讓患者行走的時候不會疼痛,偶而也能自信地穿上美麗的鞋子,生活更多變化,不用為了這個可以迅速處理的 小毛病,讓人生變成黑白。
另外,要提醒患者,不管拇趾外翻嚴不嚴重或要不要手術,腳趾健康運動都是應該要做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