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到要命的生存常識.jpg 

【文、圖/摘自《錯到要命的生存常識》/歐康納著/大寫出版】

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啤酒肚」真是啤酒造成的嗎?
「安全期」真夠安全避孕嗎?
流鼻血、失眠、抗過敏的急救偏方對不對?

本書將全面檢驗讓我們愈過愈糊塗的生活健康常識,讓那些使您掛心的生命安全問題獲得解答,一次揭發令你笑出噴飯的常識真相! 全美最受歡迎的流言終結者、紐約時報〈真的嗎?〉專欄作家最新力作

本書作者是任職於《紐約時報》的醫藥記者歐康納,同時也負責執筆該報每週一次的〈真的嗎?〉專欄;他的工作就是要找出是否有科學或醫藥的研究及證據,可以解答讀者各類無奇不有、關於生存、性愛或危機的問題及困擾。


本著記者抽絲剝繭的精神,作者盡心蒐集了各式各樣與健康有關的真相與傳聞,包括:

車子裡最安全的位置在哪?
吃綠馬鈴薯真的會讓你喪命嗎?
雙氧水真的是治療割傷及擦傷的最佳藥品嗎?
吞口香糖會有任何危險嗎?
一個人被雷擊後身上還會有殘留電力嗎?
性愛真的可以取代運動嗎?
公共廁所真的如大家所想的那麼髒嗎?
跳進水裡真的可以躲避蜜蜂的攻擊嗎?

 

你還認為太靠近微波爐真的有夠危險,會讓你受輻射感染嗎?其實,手機發出的輻射瓦數更高。你相不相信動物真的能預知災難,事前往安全地帶避難呢?其實,有些動物真的具備這種能力(尤其是大象)。


還有,關於哪些食物的熱量真的較高、為什麼其實很難有「解酒防宿醉藥」這種東西;以及,公共廁所到底有多髒(經過科學普查的結果,更多地方比公廁還髒),這些或者是胡說或者是「確有療效」的健康說法,這本書將讓你一次看(笑)個夠!


你將會從本書中發掘最直接、深入的真相,當然也有荒謬的無稽之談,更有一些你能在社交場合中作為開場白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小常識」(但其實也不是這麼小)。


在當前健康資訊發達的時代,許多流傳的問題對日常生活具有重大影響,而有些真的只是無稽之談。這本有趣的科學檢驗小書,會將專家與證據拖出實驗室,滿足你的好奇心。

 

 錯到要命的生存常識.jpg

錯到要命的生存常識:關於胖子的卡路里、人命急救與性愛愉悅的誤傳與真象
 
Always Follow the Elephants More Surprising Facts and Misleading Myths about Our Health and The World We Live in
 
作者:歐康納
原文作者:ANAHAD O’CONNOR
譯者:許靜予
出版社:大寫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0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316067
裝訂:平裝

 

熱牛奶也像溫暖的的舊毛毯或舒適的枕頭一樣能讓你帶著微笑(以及嘴角殘餘的牛奶)進入夢鄉嗎?這種說法至少有1千年以上的歷史,最早由猶太學者提出。猶太教法律與傳統猶太法典在西元200年就指出,「吃完魚肉、水芹與牛奶後」,你應該讓你的身體保持忙碌、遠離床舖,才不會一碰到床單就進入沈沈的睡眠。

一個世紀之後,贊成這項說法的人指出主要原因在於牛奶富含色氨基酸。色氨基酸具鎮定效果,能促進睡眠。這種成分也存在於其他食物中,如火雞肉。

牛奶是否能誘發睡眠其實還有待討論。研究顯示,氨基酸只是牛奶所有成分中的一小部分。

當色氨基酸被人體吸收後,它必須突破血腦屏障(編按:一種可阻止某些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的屏障)才能達到助眠的功能。然而由於其他氨基酸與營養素影響下,色氨基酸通常不易成功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換言之,若你攝取越多氨基酸,大腦則越難吸收到色氨基酸。

要讓色氨基酸發揮功效必須有以下兩項要素:第一種是胃部淨空的情況;第二種是身體產生大量胰島素時。換句話說,當人體藉由碳水化合物讓胰腺釋放大量胰島素後,氨基酸會離開血液,色氨基酸因此有更多機會進入腦部轉化成血清素,一種能讓你鎮靜的最佳化學物質。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在2003年指出,若胃部殘留著前一晚的食物,隔天一早就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此時血液中的色氨基酸較難進入大腦。研究發現,只要在食物中加入碳水化合物,如在牛奶中加一點糖,體內胰島素自然升高,色氨基酸則能順利轉換成血清素。

別以為這就是結論。睡眠專家指出,許多人還是堅稱睡前喝牛奶能幫助睡眠,且不願放棄這項習慣。

實際上,對這些人而言牛奶只不過是種安慰劑。只要能讓你放鬆心情的任何物質,如毛茸茸的毯子或暖胃的熱牛奶都能引起睡意,讓你迅速進入夢鄉。

心理學家在此提出另一種不同的看法。如果只是躺在床上,煩惱失眠這檔事,你一定會越來越清醒,有如喝了一大杯濃縮咖啡。

相反的,若能閱讀一些輕鬆的書籍、寫寫信或聽聽輕音樂,做些任何可遠離煩惱的事情,反而能讓大腦的睡眠中心迅速啟動。

錯到要命的生存常識.jpg 

在美國,每年的感恩節是全家人團聚的日子,在準備火雞大餐時總會有個問題浮現

眼前:應該要在沙發上放一些枕頭嗎?這樣吃到一半想睡時能馬上撲倒在上面;還是要

奮力抵抗周公的召喚,堅持踩著踉蹌的步伐走回房間睡覺?沙發是我的第一選擇,不但

「近」,而且在飽食後不用「走一段路」。

感恩節還有另一個困擾大家的問題(我保證比上面的問題重要):應該要選擇顏色較淺的雞胸肉還是顏色較深的雞腿肉?

營養專家很久之前就大力提倡選擇脂肪、熱量都較少的雞胸肉。接下來讓我們比較一下兩者的營養有何差異性。

一般來說,判斷火雞肉或其他家禽肉是否為深色肉的標準在於此部位的肌肉含量。如果顏色較深代表此部位擁有較高的肌紅素(myoglobin)。肌紅素能使肌肉攜帶大量氧氣,為補充活力的最佳來源。由於一般雞與火雞走路的機率遠比展翅高飛的機率大得多,因此腿肉屬於深色肉,翅膀與胸前的肉則屬於白肉。

許多人寧願選擇雞胸肉,捨棄雞腿的主因在於雞胸肉熱量較少。根據美國農業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數據指出,一盎司去骨、去皮的火雞胸肉含有46卡路里與一公克脂肪;至於一盎司去骨、去皮的雞腿肉則約只有50卡路里與兩公克脂肪。其實兩者熱量無多大差異,但雞腿肉的脂肪含量是雞胸肉的兩倍。雞腿肉的脂肪約有三分之二是對人體有益的多元不飽和脂肪與單元不飽和脂肪,其餘才是飽和脂肪(這種脂肪毫無價值,但也是許多人認為雞腿肉比較美味的原因)。

其實,雞腿肉對人體還是有好處。與雞胸肉相比,它含有較多的鐵、鋅、核黃素、維他命B1、B6與B12。此外,雞胸與雞腿的脂肪含量都比紅肉少,結論是:不管吃哪個部位應該都不會錯。

 錯到要命的生存常識.jpg

如果你曾經在食物上加入大量、讓你嘴巴噴火的墨西哥辣醬,或者吃了超辛辣、讓你全身冒汗的辣椒醬,那麼你一定知道沒有一種味道能讓你產生如此大的反應。吃辣真的如大家所說的不僅讓人全身發熱,也能增加新陳代謝嗎?

近幾年,許多研究都曾檢視這項傳言,他們發現某些辛辣食物的確能增加體溫,促進新陳代謝,但影響範圍與時間不得而知。唐辛子,紅辣椒內中最具份量的成分,可產生最大熱能,吃完後能快速燃燒卡路里。黑胡椒與薑片也有類似功能。

研究發現,姑且不論一餐的總共份量為何,只要含有一碗紅番椒,其新陳代謝的速率將比一般人高出百分之八。除了提高些微的新陳代謝率外,辛辣食物也能增加飽足感。

加拿大研究員針對成年男性進行一項研究。他們讓受試者在午餐前吃了淋有辣醬的開胃菜。結果發現,這些受試者的午餐與晚餐平均攝取的熱量比對照組少了約2百卡路里。研究員由此發現唐辛子或許具有抑制食慾的功能。2005年,另一項研究再度對12名男性與12名女性進行類似實驗。在兩天的實驗期間,研究員分別提供受試者含有唐辛子與安慰劑的膠囊。他們發現,唐辛子不僅增加受試者的飽足感,且能減少脂肪與整體熱量的攝取。

如果你也是極度想減少熱量,提高新陳代謝的人,你一定得牢記上述結果。但要注意,辛辣食物可能會使胃潰瘍與胃灼熱情況惡化。事實上,一位美國著名的政治人物更是辛辣食物的愛好者。

2008年初,希拉蕊這位當時在民主黨初選與歐巴馬激烈競逐的總統參選人接受電視專訪,談到選舉期間如何保持身材與活力。希拉蕊表示,「辣椒是我的小秘訣。我不騙你,早從1992年我就愛上吃辣,它不僅提高我的新陳代謝,還讓我保持健康。」

這難道是為了贏得以喜好辣椒聞名的德州選民選票?誰曉得。但她的說法讓許多民主黨員,甚至是某些共和黨員在餐點中加入大量的墨西哥辣醬。

對於少數純粹享受這種噴火食物、挑戰感官刺激的人,以下關於唐辛子的事實或許你還不知道,對你而言也可能十分不可思議,但都千真萬確。

動物實驗顯示,唐辛子會讓某些癌細胞自行萎縮,稱為「細胞自殺」。現在,你還會認為辣椒是讓你焦慮的主因嗎?

嚴格來說,你的嘴巴無法嘗到「熱」的感覺,因為沒有專職「熱」或「辣」的味蕾,你只能嘗到「甜味」或「苦味」。辣椒會觸發大腦的痛覺反應,這也是身體其他部位,如眼睛或腸胃會覺得熱的原因。據說,味蕾只能讓我們接收少數的味道,如鹹、甜、苦、酸以及在味增或味精中發現的第五種味道──「鮮味」(umami)。

與哺乳動物不同,鳥類的接收細胞十分不靈敏,對辣椒有免疫力,因此能毫無困難的吞食含有辣椒成分的食物。許多寵物食品公司會將唐辛子加在鳥食中,防止松鼠或其他哺乳類動物搶食。

不過,若食用或服用過量唐辛子可能會讓你性命不保(對哺乳動物而言)。

 錯到要命的生存常識.jpg

防曬係數60的防曬乳比防曬係數30多出兩倍的保護,對嗎?錯!

這幾年的研究顯示,防曬係數30的防曬乳可阻隔百分之九十七的紫外線;防曬係數15可減少百分之九十三的紫外線。換言之,只要係數高於30都可阻絕百分之九十七至九十八的傷害。

1999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防曬係數高於30的乳液只能在包裝上標示「30+」,避免誤導民眾,讓他們以為可以長時間待在太陽下。

大眾另一項錯誤觀念是認為防曬乳塗的越多越好。2009年發表於《英國皮膚科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一次在全身塗抹低於兩盎司的防曬乳液防護效果不張,甚至無法達到包裝上所標示的遮蔽率。有些研究也發現,一般大眾的使用量通常只有建議的百分之十。此外,防曬乳液應該要能同時阻隔UVA(長波紫外線)與UVB(中波紫外線)。產品包裝若只有標示防曬係數(SPF)通常只能阻隔UVB,無法對抗滲透較深層皮膚的UVA。若要達到有效防曬,建議你尋找含有亞佛苯酮(avobenzone)、氧化鋅(zinc oxide)或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成分的防曬乳液,這些都能抵擋UVA的傷害。

請記住《芝加哥論壇報》專欄作家瑪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