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iPad開賣,不管是大賣或銷售不如預期,都將牽動台廠供應鏈,尤其平板電腦興起,觸控面板、固態硬碟與防鴻概念等族群將是第2季布局重點。
台股站上8000點大關,多頭部隊除中概內需外,大概應屬蘋果(Apple)iPad概念股了。iPad從產品發表、線上預購,到在實體零售通路銷售,似乎都能牽動個股的表現,接著,全球吸睛焦點應該是其第1波的銷售成績,好與壞其背後隱藏著台廠可能引爆的大商機,更是投資人第2季布局重要參考指標。
永豐金證券副總經理柯孟聰表示,事實上,蘋果iPad在台廠代工鏈中,範圍並不是那麼大,尤其應該說是鴻海(2317)家族受惠最大,但媒體為何持續加以報導,且對於其銷售成績也投以高度關注眼神,說穿了應該還是蘋果的產品具有引領市場潮流的能力,例如iPhone推出後,全球各大品牌也競相推出類似觸控智慧型手機,這就是「造市」能力,因此iPad第1波銷售的成敗,會牽動第2季各大品牌的布局策略,這才是台廠真正能夠大範圍受惠的關鍵。
拓墣產業研究所美西研究中心協理尤克熙指出,解析iPad零組件供應鏈,可以了解面板與DRAM、固態硬碟等是由韓廠三星電子負責,而中央處理器(CPU)晶片模組是採ARM架構,蘋果自行研發的A4產品,其他大致都是由台廠負責,因此未來全球10大品牌也都投入平板電腦,那麼台廠的面板廠、固態硬碟廠以及IC設計廠都有機會受惠。
雙A投入平板機 供應鏈將受惠
其次,蘋果iPad委託台廠代工,鴻海家族囊括大部分訂單,也就是說,iPad若銷售奏效,對應台股供應鏈相關個股範圍有限,但未來10大品牌大舉投入平板電腦後,單量就有可能擴及大範圍供應鏈。尤其鴻海旗下群創(3481)合併奇美電後,產業掀起一股防鴻潮,以品牌大廠宏碁(2353)與華碩(2357)為例,各有其供應鏈架構,因此平板電腦市況一旦起來,2大雙A品牌在全球通路量,可以密切注意訂單落誰家,預期個股在營收與獲利表現上也有一定成績。
投資專家賴憲政則指出,iPad銷售成績大好,當然從正面解讀是好的,但投資人必須認真謹慎看待這件事,有正面就有反面,平板電腦的竄起,在市場上一定造成排擠效應。也就是說,從消費端角度看iPad大賣,相對取代了原先市場上的產品,不管是電子書也好,或是小筆電(Netbook)也罷,台廠相關的整個供應鏈都會受到衝擊,尤其是小筆電,宏碁與華碩全球市占相當高,一旦市況受到平板電腦影響,那麼就必須觀察程度的深淺,絕對會牽動其股價表現。
賴憲政說,平板電腦已經推出多年,過去僅在醫療或工業等特殊市場使用,蘋果iPad只是重新賦予平板電腦用途,當然新用途就會從產品設計到功能而有不同思考邏輯,呈現出一個新產品,未來後發的10大品牌廠跟進時,相信在功能與配備上都會優於蘋果,否則如何在市場競爭,尤其是多點觸控應用將因iPad的成功而走向多元成長。若從這個思考面去挑選個股,都有可能找到不錯的投資標的。
布局平板機概念股 留意受衝擊供應鏈
尤克熙指出,蘋果從iPod Touch、iPhone到iPad,帶動整個消費市場朝向多點觸控的應用,2008年多點觸控技術市占僅14%,到2009年時已達24%,預估到2010年時可成長至32%,而這都是蘋果的功能。
事實上,台廠近來觸控面板相關廠商的股價都頗受市場投資人青睞,主要還是消費端需求大幅增加,刺激供給需求,相關個股營收與獲利因此有所表現,股價當然應聲上漲,若從上述數據觀察,未來平板電腦呈現爆發性成長時,這類族群就相當值得留意。
據了解,目前全球10大品牌廠大都整裝待發,平板電腦產品都已就緒,就待iPad第1波銷售實績出爐,一旦如預期大賣,那麼馬上會進行投單,台廠供應鏈為了因應可能的大商機,也紛紛備料應戰,以免屆時發生有單卻無貨可出的窘境。當然做生意難免有壓寶的心態,賭其贏則有大獲利,賭其輸則有可能造成虧損,第2季應該就能見真章。……
※理財周刊502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平板電腦狂潮來襲 台廠供應鏈整裝待發
◎封面故事:iPad熱潮 全球品牌跟進布局
◎新聞熱線:雲端產業成軍 整案輸出搶商機
◎新聞熱線:人民幣升值日近 牽動全球經濟
◎新聞熱線:信義薛健平玩很大 3.5億名畫賣屋
◎產業櫥窗:德國傳來利多 太陽能股旺
◎特別企劃:30歲前賺到第一桶金
◎特別企劃:專家看7年級生 有熱情、有理想 勇敢踏出去 他們能改變世界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02期】
社論-蘋果的誘惑
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蘋果」是個寓意豐富的名詞,它既是伊甸園裡亞當、夏娃偷食的禁果,也是希臘神話裡特洛伊戰爭的誘因,更是牛頓發現地心引力的關鍵。而在當代科技生活中,「蘋果」代表的則是顛覆的力量,以往由Wintel(微軟+英特爾)主導的換機潮已退燒,現在世人關切的是近日問世的iPad,到底會對既有小筆電、電子書與手機,造成何等衝擊。不管你喜不喜歡啃蘋果,都可以從蘋果中興的過程得到啟發:
首先,「順應時勢,創造加值」才是王道。從嚴格的角度看,蘋果iPod是設計感十足的mp3,iPhone是觸感敏銳的智慧型手機,iPad是混血平板電腦。三者在產品概念上均非原創,卻能脫穎而出,關鍵即在順應時勢,創造加值。
蘋果在2001年推出中興之作iPod時,影音匯流已漸成趨勢,因此有別於一般mp3廠商只賣硬體,改採「以軟扶硬」策略,同步推出iTune媒體播放器,讓iPod使用者可透過iTune付費下載影音。此舉果然在付費觀念普遍的美國市場引起大轟動,iPod在上市5年多內就售出上億台,並衍生出可觀的軟體服務商機。
這種「軟硬兼施」的加值服務,後來更在iPhone上進一步發揚光大,讓以技術掛帥的手機龍頭諾基亞,都不得不調整「硬著來」的傳統策略。
而iPad的推出時點,更可與10年前微軟強推平板電腦的歷史相對照。當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已預見網路線上服務(.NET,即現在流行的雲端概念)、電子書等未來變革,還聯合電腦商盛大展示以觸控筆取代滑鼠的各類平板電腦(Tablet PC),並立下2005年銷量超越筆電(NB)的宏願。以結果論,微軟的平板電腦是個「推得過早」的失敗之作,但蓋茲的預言並沒錯。
過了10年,在Google、Youtube等等後起之秀的耕耘下,網路世界與內容服務變得多采多姿,消費者又歷經iPhone的觸控操作洗禮,iPad此時上市「推得巧」,若如預期大賣,也可說是時勢造英雄。反之,如果蘋果創造人賈伯斯當年選擇先推iPad以正面迎戰微軟,那麼蘋果的故事恐怕就要改寫。
其次,「拓展抬轎者,造福贏者圈」,乃是成就大事業必備的胸襟。「以軟扶硬」既是蘋果致勝的關鍵,廣納天下軟體英才為蘋果所用,自可發揮最大的槓桿效果。蘋果的官方線上商店App Store,讓抬轎者可以保有創業與創意的自由,大家各憑本事吸引蘋果硬體使用者的青睞,從每筆0.99美元起跳的小額消費中累積巨大財富,從而擴大了蘋果的贏者圈。
微妙的是,同樣是為了鞏固市場,軟體龍頭微軟給人的印象向來是「巧取豪奪」,只要出現有潛力的競爭者,不是以既有優勢壓得後進者沒有生存空間,就是以併購手段消滅敵人。反觀蘋果則是採取分享策略,當越多業者投效蘋果的應用軟體商店,其線上服務就更豐富多元,使用者的黏著度也就越高,形成「蘋果倚大邊」的新效應。
如果說一般的市場法則是需求創造消費,很多蘋果迷的經驗卻是消費創造需求。因為體認到產品的實用與時尚兼具,從iPod、iPhone到iPad,消費成癮,進而變成信仰,心甘情願投身蘋果半封閉世界者所在多有。即使不是蘋果的使用者,在滔滔不絕的蘋果迷面前,很難不感染到他們對信仰的熱情。更重要的,蘋果迷以前是小眾,現在變成大眾,看在蘋果競爭者眼裡,實在很難不感受到芒刺在背的壓力。
另外,「競爭帶動進步」,再度證明是企業經營顛撲不破的潛規則。蘋果的存在對競爭者雖有如芒刺,卻也是刺激產業進步的動力。以往科技業者雖標榜「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卻多半是從賣方的人性出發,因此Wintel每次換機規格越推越高,消費者總也得買帳,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等手機業者亦慣以硬體為升級的核心。但是蘋果的iTune與App Store推出後,不僅創造出新的商機,也顛覆既有產業運作思維,同業紛紛搭上應用與內容服務的研發列車,開啟吃硬更要吃軟的新競賽。
對於台灣代工廠而言,過去至今一直憑藉快速應變的ODM本事,不管是Wintel或蘋果發光,硬體商機可說是左右逢源。在品牌方面,近年雖有像華碩Eee PC引領一時風騷的產品出現,但畢竟仍是以硬體價格取勝,很快就被同業追上甚至超前。展望未來,必須在軟實力上求新求精,才有機會擺脫賣一台算一台的微利命運。
而蘋果帶動的軟體抬頭,對以往屈居小媳婦的應用與內容業者,更不啻出現天大的轉機。如果能因此從免費邁向付費的商業模式,其投資遞增效果將相當驚人,有志者且拭目以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