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前白宮綠領政策特別顧問
獲選《時代雜誌》2009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世界經濟論壇之全球青年領袖
上個世紀我們有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
本世紀我們有范.瓊斯的《綠領經濟》!
綠領工作 green-collar job
\’gren-‘ka-ler ‘jab\ 名詞
: 對環境友善,能支撐家庭,且具專業技能、事業遠景的工作。
: 譬如,裝設太陽能板的技師;從事有機農業及生質能源產業的農人;建造節能綠建築、風力農場、潮汐能農場的建築工人;核算企業生產過程中環境資源消耗量的綠色會計師;打造環保耐用產品的工業設計師……一切對於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有貢獻,且保障勞工權益的工作。
讓環保振興經濟,讓經濟帶動環保 Green-Collar Economy
綠領經濟不是遙不可及的環保菁英主義,而是要能跨出既有環保思維,讓勞工、主管、企業主、資本家乃至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全部動起來!
如果我們想要打倒全球暖化,要為數以百萬計的建築物做隔熱,安裝數以百萬計的太陽能板,製造數以百萬計的風力發電機零件,種植並照顧數以百萬計的樹木,打造數以百萬計的混合動力車,建造數以千計的太陽能、風力和潮汐發電廠。將會需要數以千計的承包商和數以百萬計的勞工,進而產生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效應。
大多數的經濟模型根植於十八、十九世紀。那時自然極為巨大,人類極為渺小,因此總是假設永遠有廉價且充裕的能源,於是每年把幾百萬噸的東西丟進垃圾掩埋場和焚化爐,從來也沒把什麼重要的東西用完。然而,如今人類變得很巨大,而殘存的自然已經不多。人類開始面臨各種危機:能源、環境、經濟……在這個世紀,不論自由選擇或必然,我們都得修正經濟模型來反映真相。不只要將經濟體全面翻新,更要改變我們對經濟的看法。
未來的綠領經濟,不該只是有機食物、油電動力混合車、太陽能板,不該只是讓「再生能源新貴」取代「電子新貴」,而是必須讓沒有能力負擔上述產品的窮人,因為有了政府的補助、企業主提供的工作機會,可以過著同樣環保、健康、富足的生活。
於是,經濟復甦了,環境恢復生機了,貧富差距縮小了。
作者明白指出,新一代的綠色思潮是「投資」,將開啟人類文明的新頁。
簡單地說,也就是透過所謂「綠領工作」,讓整個社會各階層紛紛投入綠色產業。
於是,最新、最強大的綠色發明、創業與投資,將與未來政治經濟的走向殊途同歸;新綠色浪潮將不只是做到節能減碳,更將成功振興經濟、提高獲利,同時改善貧富懸殊差距與達成公平正義的新世界。
作者簡介
范.瓊斯 Van Jones
生於1968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法學院。致力於生態工作、綠色企業、綠色革新與弱勢族群議題,不只是個作家,更是名行動主義者。他因為倡議「綠領經濟」的概念,曾獲聘為歐巴馬政府綠領政策的特別顧問。瓊斯為美國全國性環保組織「全民環保」(Green for All)的創辦人,該組織旨在提供合乎環保的工作給低下階層的人,幫助他們脫離貧困;他亦是幾個致力於乾淨能源、改善氣候變遷的美國知名環保團體「同一片天空」(1Sk y)、「阿波羅聯盟」(Apollo Alliance)的成員。此外,人權也是他所關注的焦點。他共同創辦了加州艾拉貝克人權中心(Ella Baker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and Color of Change),亦曾是美國發展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資深院士,該機構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是非常有影響力的智庫。因其在環保與經濟上的努力,獲選《綠領經濟》2009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亦被世界經濟論壇指派為全球青年領袖。
譯者簡介
鄭詠澤
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輯、財經雜誌記者,喜歡閱讀,關注環境與社會議題。
何豪毅
資深記者。
前言 看清真相
第一章 雙重危機
第二章 第四象限
第三章 生態平等
第四章 綠色新政
第五章 未來就是現在
第六章 政府的問題
第七章 樂觀與希望
後記 勝出之後
推薦序1
補地球的縫隙
文 褚士瑩
老實說,世面上有很多關於綠色革命的書籍,比《綠領經濟: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這本書提供更多的統計資料,有更多可靠的科學證據,更多美國以外的國際案例,更多對綠色未來的無限想像,但是我在這本書裡,看到作者范.瓊斯提醒我們一件其他書裡都沒有強調的事,也是現實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綠色經濟的技術部分,主要的工作就在於「填補縫隙」。
意思就是說,與其等待找到方法讓人類使用月球上結凍的水,還不如專注在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做,該做、也能做卻沒有做的事情。舉個例子來說,光是為美國每棟建築物裝上隔熱材料或補強這一項,就能創造數十萬的綠領工作。
建築的窗不密、門不合、隔熱不佳,老舊設備會多吃掉三○%的能源。這表示屋主必須多付三○%的空調費用。而且通常意味著,多了三○%燃燒煤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之中。
填補地球上每個都市裡建築物有形的縫隙,把這件事做完了,再來填補天空的臭氧層縫隙,或是知識與行動的縫隙,等到這些空隙都補完了,我們再來討論無形的技術縫隙也不遲。像是怎麼把海藻裡的油脂,有效轉換成發動汽車的燃料,這樣一步一步從簡單的做起,才是真正有效的綠領經濟。
許多科學家提醒我們,地球的生態危機已經快到一個無可回頭的臨界點,這樣的危機感,常常讓像我這種充滿想像力卻沒有甚麼科學頭腦的一般人,覺得有種受到威脅恫嚇的不快感,到底越過這界線,情況會多嚴重?是像錯過百貨公司的周年慶,那種程度的悔恨呢?還是一時誤觸法網,喝酒飆車撞到路燈肇事逃逸,結果被警察一追慌了,明明該剎車的結果不知怎麼演變成亡命追擊的悔不當初?或者這些科學家,就跟在路邊拿著「天國近了」的招牌的傳道士沒兩樣,面對的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毀滅?
無論是哪一種,受到威嚇的感覺總是不大舒服。因此做為綠領工作的一員,我總是很小心,怕別人把我當成那種老是勸人初一十五吃素的環境廟公,或是思想警察,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幫助每個地球人都能夠看到未來的希望,如果把一個城市的建築物屋頂都塗上白色的隔熱漆,就可以減少夏天用電量的二、三成,那麼如果推廣到全世界每個主要城市,不就瞬間創造萬萬個油漆工人的綠領工作機會?
過去的環保多半只是「減省」──少用水,少用電,少吃肉,少開發原始森林……這一點一滴結合發展,成了「保育」的觀念。但是范.瓊斯鼓勵我們還要盡量用「投資」的角度,來重新看待這史上第三波的環境運動趨勢。保育固然重要,但還要透過消費者教育,把更多的人納進來,才不會把綠色革命變成少數菁英的專利,這兩件事情都做到了,再加上科學家在方法技術上的發明創新,地球的縫隙就會越來越少。
而填補這些縫隙的主要材料之一,就是金錢。
金錢在過去,似乎是地球環境的敵人,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實例顯示,金錢的力量,如果運用得當,也能夠教導這個世界做對的事情。譬如阿根廷境內的巴塔戈尼亞高原,環境人士因為多年來沒有辦法說服政府犧牲經濟發展,保存自然環境,幾個富人索性用私人資金,把大量的土地收購私有,以確保沒有人可以去破壞這塊高原,在那一刻,我生平第一次被金錢的力量所感動,也因此奠定了我個人對於綠領經濟力量的信仰。
我期待有一天,透過公平貿易的有機食品能跟其他一般食品,以同樣的價格,同時陳列在貨架上,消費者不需要鼓吹,自然會做出較好的選擇。在我眼中,這就是綠領經濟的力量。而這天到來之前,就讓我們繼續填補縫隙吧!
(本文作者為專業非營利組織管理顧問、知名旅行文學作家)
推薦序2
愈早準備,愈能開創綠領經濟的新紀元
文 陳瑞賓
綠領經濟的概念其實早在二○○二左右,我翻譯一則關於風力發電的外電報導時,裡頭談到美國農人如果同意電廠在農田裡設立風力發電機組,不但因占地面積不大而可維持原有的耕作,且同時能收取租金,對農人來說具有一定程度的誘因,自然能對風力發電的推廣大有幫助。此外,設立一座風力發電機,需要工程師定期維護,故可增加相關就業機會,整體的經濟效益遠比傳統的火力發電或核能發電來得高上許多。這篇報導讓我從原本的能源議題,進一步了解到環保與就業和經濟發展結合的可能性,所以印象十分深刻。
最近,陳文茜女士拍的《±2℃》片中不斷提到海平面上升一事,尤其是透過動畫等影像來呈現,更能讓一般人了解我們所面臨的危機。許多人不禁焦慮起來,問我有沒有辦法解決?該怎麼做?讓我們先看看台灣的現況。政府一方面談節能減碳,另一方面其實又放任財團設立新的工廠,例如國光石化、台塑、中鋼新投資的煉鋼廠等;那些傳統石化產業打著經濟發展的旗幟,喊著如果不設廠將造成何等經濟衰退的威脅口號。然而,孰不知一旦設廠完成,將因此增加全台年度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聽聽書中的案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世界最大的綠色科技創業投資公司之一「制高點創業夥伴」總經理史戴芬.多拉扎拉克曾說:「有正確的市場導引和開放進入的市場,我們可以在幾年內讓電力系統完全除碳。」書裡頭也提到:「至少百分之十的先期投資在綠能這一塊早已到位,世界前幾名的大企業也分別暗中部署投資,準備在這戰場上拼個你死我活」、「巨大的綠色經濟正在發展之中……二○○六年,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創造了八百五十萬個工作機會」。
又,姑且不論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如果願意誠實面對在一、二十年內台灣海平面的上升的事實,那將是什麼樣的光景?重現台北雲夢大澤的景象?西南平原有無可能成為最大的濕地或大陸棚?如果換個角度思考,會不會有機會成為最大的海洋牧場?如果提早發展出耐鹽性的水稻品系,或是能妥善運用藻類的話,或許有機會創造新的產業?看看歐洲的荷蘭或威尼斯等,看看他們因應海平面上升做了什麼努力!學習與海共存吧,也就是從都市規畫到建築,從交通到水電網絡等,全都要因應未來可能的新環境重新設計。那麼,不論經濟面還是環保面,我想我們將可化危機為轉機。
《綠領經濟: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這本書不僅具體指出綠領經濟將成為引領未來二十年經濟發展的策略,也嘗試整理出相當多的案例作為舉證。我想,能夠成為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的綠色新政,確實值得一看,起碼讓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正試著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我們愈早開始準備,就愈能開創綠領經濟的新紀元;相反的,愈晚面對,恐怕只能一直淪於事後救災的層次。期待我們的政府、企業主乃至一般民眾,都能正視這個趨勢,共同創造安適的綠色大未來!
(本文作者為環境資訊中心祕書長)
推薦序3
綠領需要政府的支持,進而發展成商業的一環
文 陳重仁
綠領(Green Collar)這個名詞在國外受重視的程度已經遠超過白領與藍領,代表著新的綠色環保潮流,它被認為是未來經濟的新契機,甚至影響一個國家的勞工政策。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美國新能源計畫(New Energy for America),該計畫以氣候變遷為核心思想,承諾將要以十年為期挹注一千五百億美金,創造超過五百萬個綠領工作機會。而率先統整出「綠領經濟」這一新勞動、經濟政策的正是本書作者。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觀念,綠領工作是要能養家活口,並提供職場生涯自我提升的機會,同時增進技術能力與收入。而如今節能減碳既然已是國家的重要政策,相關人才的培育以及法令規範的建立,政府也應及早規畫,以創造綠領工作市場。目前政府與民間花在節能這個領域的經費,幾乎都著重在單一產品的研發,但能源系統規畫整合學理研究與專業人才的訓練相對較少,大專院校中亦無相關正式科系,因此市場上的專業綠領人士可說少之又少,大部分是由學術研究單位兼任或轉任;而在國外非常重要的「建築節能」專家,在國內也只存在於學術界,相關的在職綠領訓練課程亦付之闕如,因此也沒有基層的節能技術人員,因而造成國內節能減碳「夯」,綠領人才「荒」的奇特現象。
雖然推廣綠領工作初期仍然必須有政府的支持與資源挹注,但綠領工作不應該只是靠政府每年編列預算才有的計畫案,而應該發展成有實際市場需求的、可長可久的、不需靠政府補助的商業模式。我們都知道,幾乎所有的專業技術人員的產生,都有法令與證照制度當後盾,例如環保與消防技師,還有像現在安裝瓦斯熱水器,須要有證照的合格安裝人員來安裝,以確保熱水器的使用安全。因此要吸引更多人才投入節能減碳市場,相關學習資源與法令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緩,才得以開拓並保障綠領人士的就業機會。
事實上,台灣的企業已經開始體會到節能減碳的壓力與重要性,尤其是與國外有生意來往的企業,在國外綠色市場機制的要求下,對於綠領技術人才的需求更是明顯,但國內現有的民間與官方資源並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業主也很難找到真正能提供解決方式的綠領建築師或是技師,因為實用的綠領新知識以往在國內大專院校課程中是沒有的,目前建築師與技師的實際業務範圍也不包含這個部分。
以建築師業務來說,建築師要花大部分的時間解決僵化的法規問題,以及應付業主一改再改的設計需求,其實不太有時間檢討綠建築技術議題,不但建築師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與經驗,預算上又很難請得起合格的專業顧問,更不用說大部分的業主都希望建築師的費用能夠包含綠建築技術服務,因此業主若硬要建築師負責處理複雜的綠建築議題,對他們來說可算是一種懲罰,沒有誘因。但許多設計單位為了業務,還是勉強接下案子,然後找最便宜的資源應付了事。這樣的情形業界隨處可見,實在不利於綠領工作市場的發展,也無法鼓勵這方面的專業進步。
我們一直以來都極力教育業主,不應該將這個重擔加諸在建築師身上,並分析得失利弊。以目前業界的生態,我們都建議綠領顧問應該是業主的獨立顧問,並與設計單位並肩合作,在執行過程中對業主與設計單位來說都是個很好的學習與成長機會。然而這些對整個綠領工作市場的推動仍嫌不夠,我們認為接下來應該教育業界的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如何走向綠領之道,如此才能一條鞭的、徹底的執行出綠色成效。
目前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與台達電文教基金會以及台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合作開設的「綠領設計師培訓工作坊」(www.delta-foundation.org.tw/green_workshop),便是提供理論與實務並重的綠領教育訓練課程,對象為建築師、室內設計師與設計相關科系的在校生等;我自己的綠建築顧問公司也提供寒暑假實習機會給具學生身分的學員,希望培養出台灣第一批種子綠領設計師,以彌補目前學校教育的不足,並讓學員在業界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與競爭力。
下一階段我們將計畫開設「綠師傅培訓班」,對象為裝修工班與設備維護人員。其實,有綠領技能的工班師傅,才是本書所謂的綠領工作者,他們是深入民間與業界的綠色知識與技術服務提供者。然而目前國內綠領工作機會少之又少,又沒有任何法令制度保障他們的工作權與收入,因此目前的基層工班師傅並沒有學習綠領知識與技能的動力。其實政府只要在公共工程中加入綠色工程的要求,便可創造許多綠領工作機會,也可真正讓我們的公共工程節能減碳。
本書作者對於氣候變遷以及經濟的影響了解深入,所提出的問題亦是針針見血,更倡議綠領經濟是這個世紀兩大難題(經濟、環保)的解藥。我們站在民間業界的立場,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吸引更多夥伴加入我們綠領工作者的行列,亦希望本書中所提到的各項政策,能夠為政府所借鏡,以制定綠領相關法令制度,創造更多誘因與綠領工作機會,讓綠領工作在台灣成為更有前途、更受尊敬的行業,也讓綠領經濟與綠色產業的崛起,讓台灣發光發熱。
(本文作者為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川昱立得綠建築顧問公司總經理)
推薦序4
人人都能朝綠領階級邁進
文 楊文政
前陣子在我部落格的留言板上看到了野人文化給我的留言,希望我能為《綠領經濟: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這本書寫個推薦,看了這個訊息後當下的感覺是野人文化太抬舉我了。
我們公司只是個傳統產業中的紙袋包裝印刷公司,而我也只是在個人部落格裡發表我個人對環保的一些看法而已。但凡事都有第一次,而我也相信無論您是大老闆如郭台銘先生,或是個小經理如我本人,每個人還是有他的個人信仰及理念!在此感謝野人文化給我這個機會來表達我的看法。
拜讀完《綠領經濟》,作者范.瓊斯的真知灼見給了我深深的觸動。
身為一個傳統產業的製造商,不敢妄言自己在推動「綠領經濟」或自詡為綠領勞工,但我們全廠確實努力朝此目標邁進。一九九三年我進入這間公司,此時公司正面臨了溶劑型或水性印刷的抉擇,而我主張選擇後者!一個既不成熟也不普遍且成本較高的方式。那是為什麼呢?只因為環保!地球被污染得太嚴重了,我想賺錢,但我也想賺得心安理得。至於有沒有賺到錢?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十七年過去了,整個地球變得更糟,就如作者所言的兩大危機:
一、極端的社會經濟不平等。
二、失控的環境破壞。
這兩大危機正不斷衝擊著每一個人,金融風暴、水災、旱災、冰風暴、土石流、地震,都是每個人耳熟能詳及關心的議題,或者你根本就是身處其中一個議題的受害者,但捫心自問你做了什麼?
作為一個傳統產業的包裝印刷公司,我讓公司不必像許多同業必須繳納空污費,因為我們的印刷品沒有VOC排放的問題,我們生產的紙袋沒有別人印刷的來得華麗,但絕對同樣美觀!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用最精簡的材料做出相同功用的產品來減少資源的消耗,希望做到單一材質以方便後續的回收。
能賺多少錢我留給老天決定,但我努力做到對得起這個我們大家賴以為生的地球。我希望不需要半夜驚醒,因為人禍造成的天災去避難!我想所有的企業主皆應該細讀本書,思考一下自己產業的未來走向,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清澈翠綠的地球!
(本文作者為台灣柔版印刷先驅、富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個人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willy0401)
推薦序5
綠領經濟:「智價革命」的推動力
文 鄭先祐
這本書說服力相當強,這或許亦是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的主力。作者擁有人文社會與自然科技跨領域整合知識,鋪陳美國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可行途徑。雖然特別針對美國,但值得全世界各國公民和領導人參考。
社會經濟的極端不平等,以及環境破壞的失控,這是作者認為的兩大危機。為化解危機,作者提出三項原則:平等保障、平等機會與尊重萬物,從而建構綠領經濟。而其轉型關鍵,能源,從傳統碳能源轉向綠能,並說明政府的責任,特別是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的重要使命。
這本書雖然有跨領域整合考量,但似乎仍未完整,有些瑕疵與漏洞。建構可持續未來,綠領經濟是必要走的途徑。建構綠領經濟,能源是重要關鍵,但卻不是唯一。況且,面對氣候變遷,綠能也未必就是答案。冰島經濟去年崩盤,顯現出低價能源,甚至是綠能,並不能保證永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各種好事,往往都有附帶代價需要支付。太陽能發電小規模分散,或許還好,倘若量大集中到某個程度,就可能會影響全球氣候。譬如海洋溫差發電,為一九七○年代的科技,但遲遲未能大規模商業化,主要困境並不是科技,而是因其會使海面溫度改變,可能肇致氣候變遷,且可能會非常巨大,如同聖嬰或反聖嬰的現象。
能源是經濟之本,但只是個重要工具或基礎。能源的開發與運作,需要有新智慧。人文社會,包含認知、想法、看法與倫理價值觀等,因而形成的政治與經濟體制與內涵,才是關鍵。國家公民認知與智慧的提升,才有可能改變目前主流力量,邁向可持續未來。因此,這本書值得推薦,因為可看到目前政經體制的危機,也開創可能的途徑,讓全球各國公民可以有新的認知與智慧。
人類面臨空前困境,文明可能崩潰毀滅,這需要有全新的認知與智慧,或可稱為「智價革命」。這本書是邁向可持續未來「智價革命」的推動力。但,仍不是最終答案!全球公民夥伴關係,集思廣益,建構人類可持續文明未來,如何扭轉目前惡化趨勢,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教授)
推薦序6
結合各界力量,挽救人類的未來
文 林蒼生
從二○○八年至今,全世界面臨日益險峻的生存困境,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等問題亦日趨嚴重,逼得各國政府及各大企業紛紛希望透過立法等手段,挽救人類的未來。
范.瓊斯的「綠領經濟」概念,能夠一次解決能源危機、全球暖化、金融風暴乃至貧富不均、種族等社會問題,相信書中的想法與作法,將明確地指引相關領導者一個努力的方向,藉此改變全人類的未來。身為華人地區企業領導品牌的統一,一向重視環保及社會福利,但我從中也看到了我們可以繼續努力的地方,希望未來能結合各界的力量,提供大眾更美好的明天。
(本文作者為統一企業集團總裁)
前言
看清真相
首先是壞消息:油氣開採的苦果才剛開始。因為我們的社會依然在生活各方面仰賴石油,石油價格是整體經濟最致命的弱點。這個弱點足以讓整個國家進入一種異常的混亂之中。
這種混亂有個名稱,會讓每位經濟學家背脊發涼,稱為停滯型通貨膨脹:經濟成長停滯,同時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美國在一九七○年代經歷過這種經濟弊病的初期階段,就讓許多人惶惶度日。但是這回一切更加惡化。
停滯型通貨膨脹或許是市場經濟最壞的結果。儘管不常出現,但幾乎都是由於能源價格急遽上升所引發。簡單來說,停滯型通貨膨脹的情況是物價不斷上揚,但是工作機會不斷減少。
道理簡單明瞭,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能源。因此當能源成本提高,全部物價跟著上升。同時,急遽上升的能源價格腐蝕消費者的信心。壓低非必要的開銷並打消雇用人力、消費者停止購買、雇主遇缺不補、旅遊人數大減。結果,所有相關工作機會流失,經濟陷入泥淖。然而因燃料成本上升而驅動的物價還在繼續上揚,結果整個社會受到巨大的折磨,暴漲的成本和驟跌的工作機會將國家的軀體往相反方向拉扯。
在能源價格直衝雲霄的時候,經濟成長和增加就業都是不可能的。想脫離這個通貨膨脹循環並不容易。當然,經過一段時間,天價的能源價格會讓個人和企業消費較少的能源並尋求替代方案,最後達到新的平衡點。但是等到自然發生這種轉變的時候,我們這種依賴石油的經濟大概也死絕了。
經濟學的解決方法很簡單:謹慎地減少能源的需求並明智地增加供給。這兩個步驟會讓供需回到平衡,穩定能源成本,最後降低價格。當能源價格穩定下來並下降,所有物價也穩定下來並下降,經濟才能再次成長。
但是講這些比做容易多了。我們的經濟幾乎全由石化燃料推動,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從定義上來說,供給是有限的。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氣和煤就這麼多,我們用得愈多,擁有的就愈少,要付出的成本愈來愈高。依據供給需求法則,減少的資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貴。
很不幸地,我們整個經濟的規畫是在石化燃料永遠用不完、永遠廉價的世界中運作。現今,由於這些燃料日益缺乏,特別是石油,價格反映現實而上漲。
而且,燃料價格還會持續上漲,主要原因是石油供給再也無法跟上需求。另一方面,全球的燃料需求一飛沖天,特別如印度和中國等高度成長的經濟體。當這兩個國家發展成成熟的經濟霸權,亞洲的能源需求只會增加。
然而,從供給方面,石油公司並未找到更多油田。有些專家甚至擔心,全球石油生產已經過了高峰,要面臨的是永久的全球性供給下降,但需求卻在上升。加上美元疲軟,美國的油氣價格上漲勢不可擋。換言之,廉價石油和天然氣的日子已經結束,一去不返。因此若要靠增加能源供給來降低燃料價格,必須找到石油的替代品,最後連煤和天然氣也面臨同樣的局面。
當然,有滿坑滿谷的提案要我們繼續使用石化燃料。有些只是畏縮不前,其餘的則是荒誕不經。為了讓我們和多碳化合物掛鉤,現有企業提議從油砂或油頁岩中提煉燃料,或是在海岸外和國家公園鑽探,或將煤液化來推動汽車。專家懷疑,不論這些不確定的方法會不會在能源問題產生些微影響,但是這些不斷努力尋覓的「替代能源」似乎只是同樣石化燃料的重新包裝,有相同的問題。更糟的是,許多來自多碳化合物的替代能源,是最難開採、成本最高也最難燃燒的東西。還是有企業想要去開採,並以合理的價格來推入市場。
問題更加惡化,全球的科學家發出警告說,我們不能再以現有的速率到處燃燒石化燃料,遑論要引進更骯髒的燃料。溫室氣體濃度可能已經超過關鍵的頂點,預料會發生大氣過熱,造成氣候失控。專家認為,我們必須削減燃燒石化燃料的總量。沒錯,不只燃料成本過高會導致經濟崩潰,而燃燒更骯髒燃料來貼補油價的企圖則會讓地球發高燒。
因此我們進退維谷,陷入兩難。應該使用更骯髒的燃料來加速經濟,而讓地球發燒嗎?或是應該明天就停用石油和煤造成經濟崩潰呢?
我們最疼愛及關切的是誰?是經濟發展以符合孩子立即需求?還是可居住的行星以符合子孫的長期需求?來吧,選一個吧。
幸好,這兩難的困境根本是個錯誤的選擇題。事實上,我們無法用鑽探和燃燒就把眼前的經濟和能源問題解決,不過我們可以投入心力和金錢找尋出路。如果大家都選擇這樣做,對於降低能源價格會有實質的效益,並製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將美國的經濟從目前的死亡迴圈中拉出來。而且真正的好處遠大於此。
能源政策的重大轉變將開啟人類文明的新頁。就是現在,我們還在地球表面匆忙來去,在脆弱的社會中苟活,依賴死者而生。在地球之外,我們必須吸吮死去生物的液態殘骸,在引擎中燃燒祖先的遺骨,連個儀式也沒有。然後我們回到地球,就像吸血鬼一樣,吸吮更多的石油。燃煤發電廠每天大口咀嚼先人的黑色骨骸,並吐出死亡氣息。現在,氣候本身可能將萬物帶入全面循環:如果我們繼續從地底挖出死者,死亡將會從天而降。
較為明智和文明的替代方案是,與其將我們的經濟奠基在死亡生物的有限供給,不如奠基於無限永續的資源:太陽、月球和地熱。
太陽能就像陽光一樣可靠,藉由太陽能集熱裝置和太陽能電池,我們可以駕馭太陽馬車產生大量乾淨的能源。一個小時落在地球表面的太陽能足以推動所有人類文明一整年。太陽的加熱效應產生天氣形態推動了風;現代風力渦輪發電機能將輕柔的微風轉成原始動力。地球和月球之間的交互作用產生海洋的潮汐,海中的渦輪發電機能將海水固定的起落轉成可用的能量,就如風力發電機從空氣擷取動力一樣。而在地表下方,活生生的地球熱力翻滾。利用過去鑽採石油的相同技術,有朝一日也能幫助我們找到下方的大火爐。
以乾淨能源(增加供給)和減少能源浪費(降低需求)為基礎的發展方向並非空想。巨大的綠色經濟正在發展之中;儘管公部門還是容易受大型污染者的威脅而補助不足或態度反覆,綠色經濟仍繼續成長。二○○六年,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創造了八百五十萬個工作機會,將近九千七百億美元的收益和一千億美元以上的產業利潤。在此同時,政府還補貼石油和煤公司數十億美元。試想,要是公部門完全支持轉變到乾淨可再生的動力,並補助新一代動力生產者,會發生什麼情況。另外,節約能源的方法也是立即可行。如果美國將每人的碳排放量削減到加州的水準,將會減少一百七十億噸的量,比京都議定書設定的目標更低。
乾淨能源技術大多不夠成熟,現有乾淨能源公司規模不足以到能馬上全面運轉。因此政府需要立即發起大規模行動,就像發明核能技術的曼哈坦計畫、登陸月球的阿波羅計畫那樣來解決乾淨能源的問題,讓這些技術更加精進。但是我們確實有些技術已經準備就緒,從太陽能板到風力發電機。為了打破停滯型通貨膨脹的往下迴旋及避免氣候災難,我們應該以戰時的機動力來運作這些技術。
那些可靠的選項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會徹底打敗石化燃料,也會打敗錯誤的方案,諸如玉米乙醇、核能、「環保」煤,或是破壞保護區榨出最後一滴石油。
政府委託及補貼從玉米生產的乙醇,在歷史上會記成環境法案的「伊拉克戰爭」:考慮不周、代價高昂、禍國殃民。全世界充滿飢餓的人,拿糧食去燒應該當犯罪懲罰,而不是像美國政府給予財政補貼。華盛頓卻給予補助並鼓勵大型農業將成噸成噸的主食轉換到美國人的油箱。超級市場和加油站爭奪同一穗玉米時,玉米的價錢就愈來愈高。又因為玉米用途廣泛,用於養雞、養豬、養牛,乃至於汽水的甜味,幾乎所有的食品項目的價錢都會隨之上漲。現在世界各地的糧食成本飛漲,造成糧食暴亂並將貧苦無助的人民推向飢餓的邊緣,甚至餓死。我們應當將玉米存放在全球兒童的肚子裡,而不是放在運動休旅車的油箱中。玉米應該是糧食,而不是燃料。
核能也是錯誤的方法。正如同地上僅有這麼多煤,底下也只有那麼多鈾。總有一天,供需法則也會用在這種不可再生的能源上。此外,開採鈾會對鄰近地區造成髒亂、破壞和潛在的危害。現在高毒性的放射性廢料構成新的威脅,狂熱份子愛用核子武器攻擊西部城市。儘管巧妙地嘗試重新封裝,就全球暖化而言,核能實際上並不是管用的「低碳」方案。建造一座核能發電廠需要巨量的混凝土,在製造過程放出成噸成噸的碳到大氣中。除此之外,這二、三十年來,電廠計畫大多胎死腹中,跟不上變化需求。
「環保煤」是自相矛盾的名詞,甚至根本沒有這種技術。這只是個隱蔽恐怖真相的口號,真相是煤的開採和燃燒是美國最骯髒的兩種活動。「環保煤」是煤行銷上的重大突破,並非燃燒煤的新技術。以水平的煙囪,裡面填滿能吸收碳的藻類的計畫聽來的確有些吸引力,但是這些設備現在只是理論。發電廠得耗費成噸的淡水,占地數英畝,而且在寒冷氣候中根本無法運作。我們不能將整體能源政策以這種概念做基礎。另一個想法也該和任何神奇萬靈丹一樣加以排除,把燃煤發電廠的二氧化碳都打進地底下的洞裡。這不可能是世界大多數發電廠的選擇,地球上甚至沒什麼地方有合適的地下地質構造來進行這種實驗。就算有,沒有永久保固的容器。
此外,即使我們能解決煤的碳問題,煤仍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總有一天,煤的供給會下降,價格上升,將再次造成停滯型通貨膨脹的混亂局面。鑽採更多同樣也不是辦法。價格可能短暫下滑,但經濟學的根本法則還是會將價格推高。然後我們還能做什麼?
顯而易見,石化燃料產業的策略是說服美國人應該想盡辦法燒下去,直到耗盡現有的石油和煤的礦藏。然後再讓我們受凍無依的子孫去想出辦法來溫暖房子和推動汽車。這樣不是辦法,充其量只是拖延問題,並沒有解決。必然有一天,石化燃料會用光,我們不是減少動力,就是改用其他東西。已知的氣候危機,我們迫切需要著手改變。石化燃料是有限資源,卻禍害無窮。只要我們的社會仰賴石化燃料來推動,經濟永遠都有停滯型通貨膨脹的風險,而地球也同樣危險。
有趣的是,這裡面也傳出好消息。活在現今這一代人開始為國家重新翻新、發動和注入能量,挽救並再造美國經濟。我們可以一次就做對,可以將社會改頭換面,轉向完全乾淨和可再生的系統。我們企圖心愈強,就會變得更好。未來會更好。
真正突破性進展的一些障礙並不是技術、經濟或政治面的。即使在理想狀況下,極少談及的實際障礙會阻止我們施行現成可用的經濟和能源方案。
例如,我們想像美國總統簽署了逆轉全球暖化的最佳法案的那一刻。所有人鼓掌喝采,支持者在白宮玫瑰花園的簽署儀式上喜極而泣。但是隔天早上,美國總統並不會出門裝上一片太陽能板。通過法案的參議員和眾議員也不會出去幫建築物裝隔熱材料或是製造風力發電機的零件。
那麼誰來進行實際建構綠色經濟中辛苦而高貴的工作呢?答案是:千百萬個普通人,其中有許多人現在失業。依據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研究,更快速地採用可再生能源及節能的主要阻礙不是財政、法律、技術或意識形態的問題。一個大問題僅是綠色雇主找不到訓練充分的綠領勞工來做這些工作。
對於在目前經濟衰退丟掉工作的人,是個好消息。對於長期缺乏工作機會的城市和鄉村社區居民,是個好消息。對於從伊朗和阿富汗戰爭退役的軍人,是個好消息。對於從監獄回家找尋第二次機會的人,是個好消息。那些工作及創造財富的機會適合所有人,現在就開始。不是二十年後,是現在。
當播音員講出「未來綠色經濟」或「未來綠色工作」時,我們的腦袋有時開始浮現充滿想像力的景象。或許想到最高機密的加州實驗室,怪異神祕的天才正在設計太空時代科技來拯救世界。看到冷靜出色的博士戴著別緻的護目鏡,穿著綠色的實驗衣,轉動著神奇機器的刻度盤。或許角落有人正在修改新的氫燃料電池方程式,甚至是核融合。或者看見英勇的太空人,在地球軌道上組裝太陽能板,將能量往下傳送到我們的城市。有無窮無盡的各種可能性。有人提到「綠色工作」,而我們卻想到巴克.羅傑斯(註:Buck Rogers,源自美國科幻小說家諾朗(Philip Francis Nowlan, 1888-1940)講述太空探索的短篇作品中的主角安東尼.羅傑斯(Anthony Rogers),後被改編成連環漫畫、電影、廣播及電視影集,並更名為巴克.羅傑斯,爾後成為美國大眾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說得清楚些,綠色經濟的技術部分主要是填補縫隙。數十萬的綠領工作是為美國每棟建築物裝上隔熱材料或補強。建築的窗不密、門不合、隔熱不佳,老舊設備會多吃掉三成的能源。這表示屋主必須多付三成的暖氣帳單。而且通常意味著,多了三成燃燒煤生成的碳進入大氣之中。通風的建築會讓人破產受凍,並讓地球發燒。
另一種高科技的綠色科技是寫字板。能源稽核人員用這種工具將可以節約能源的地方告訴屋主或房東。這個工作不需要太多訓練,可以作為能源諮詢及節能這個蓬勃發展產業的敲門磚。一次諮詢就讓業主每年節省數百甚至數千美元。
接著其他綠領勞工可以為建築的業主進行後續的工作:用毛毯包裹熱水器、噴上隔熱材質、填塞破洞、修補裂縫、搬走老舊設備、將舊的窗戶換成雙層玻璃窗。其他的綠色技術配件是梯子、扳手、錘子、工具腰帶和防滑的工作鞋。這些是安裝太陽能板的人每天都會用到的太空時代工具。
重點就是,當你想到新興的綠色經濟,不要聯想到配備噴射推進包的喬治.傑森(註:為美國卡通人物,居住在未來世界的立體空間,衣食住行都極為未來化)。而是去想想帶著安全帽和午餐盒上工的平凡人,捲起袖子出去整修美國。想想鉚釘女工蘿西(註:二次大戰時期代表著女性走出家庭、走入工廠的象徵人物)製造著混合動力車輛或風力發電機的零件。這些圖像代表綠領美國的真實面貌。
如果我們想要打倒全球暖化,要為數以百萬計的建築物做隔熱,安裝數以百萬計的太陽能板,製造數以百萬計的風力發電機的零件,種植並照顧數以百萬計的樹木,建造數以百萬計的混合動力車輛,建造數以千計的太陽能、風力和波浪發電廠。將會需要數以千計的承包商和數以百萬計的勞工,產生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效應。
不要以為綠領勞工只包括在綠色部門工作的人。儘管乾淨能源革命的需求將是改革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但一般綠色產業,像是資源回收再利用、水資源管理、本地及有機食品的生產、大眾運輸等等,也需要訓練良好、待遇優渥的勞工。
不只要將經濟全面翻新,也要改變我們對經濟的看法。大多數的經濟模型、會計工具、商業應用的基礎根植於十八和十九世紀。那時自然極為巨大,人類很渺小。現在人類變得很巨大,而殘存的自然已經不多。西方的經濟模型大多假設永遠有廉價和充裕的能源。他們假設什麼都是廉價和充裕的,因此每年把幾百萬噸的東西丟進垃圾掩埋場和焚化爐,年復一年,從來也沒把什麼重要的東西用完。
但是,價格透露出的訊息警告我們,這種蠢事開始有報應了。現在人類生活在《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所說的平板、炎熱和擁擠的行星上。意思是教科書上曾經認為取之不盡的資源都有可見而明顯的極限。在這個世紀,不論自由選擇或必然,我們必須修正經濟和商業模型來反映真相。
在此同時,大量的機會讓每個人都過得更好。若是現在的經濟夠完善,所有人會四肢並用緊抓著它不放,害怕有所改變,但事實不然,美國的經濟和社會已發生過機能失常。綠領工作可以幫助我們節約資源、創造新的能源,並讓國家再次推動經濟成長。更有甚者,我們有機會以反映最高價值觀——對所有人包容、多元及機會均等——的方式,打造新的能源經濟。
關鍵是為綠領工作設定高標準和高期望。首先要將高品質及良好價值觀深植於綠領工作的定義之中。我定義的綠領工作:對保護或提高環境品質有直接貢獻,並兼顧家庭生計及職場發展的工作。就像傳統的藍領工作,綠領工作涵括從低技術的入門等級到高技術的高薪工作,且有提升技術和薪資的機會。可以看作老式藍領工作的二.○版,升級到尊敬地球並面對當前環境的挑戰。
綠領工作會是也應是好工作。就像藍領工作一樣,綠領工作能養家活口,並提供職場生涯自我提升的機會,增加技術和報酬。我們不應該認為綠領工作的定義是對地球有幫助,而對人類和經濟毫無貢獻。有價值的、有用的和持久的綠色經濟並不是太陽能血汗工廠。
還有更多好消息。大多數的綠領工作是中等技術工作,也就是需要高中文憑以上的教育程度,而無須大學的學位。因此這些工作對低技術和低收入的勞工是觸手可及的,只要他們能夠得到有效的訓練課程和贊助。我們必須確定所有綠領工作政策能提供機會給低收入民眾,讓他們往經濟自給自足及事業成功踏出第一步。
綠色經濟需要新技術的勞工。有些綠領工作是全新的,例如可再生能源技師。但是其餘的是在企業過渡到乾淨能源經濟時,現有的工作類別改頭換面而成的:例如電腦控制作業員可以幫風力電塔切剪鋼鐵,也能幫潛水艇切剪;機械工人可以修理發電機,也能修理內燃機。我們可以確認綠色經濟需求的特殊技術,然後投注心力開發新的訓練課程並修改現有的訓練課程以符合需求。
更好的消息是,綠化經濟的許多必要工作是改造我們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及改變我們旅行的方式。這些工作很難或者不可能發包給國外。例如,抬起一棟房子送到中國安裝太陽能板,然後再運回來。另外,製造業(大多從國外採購)工作的重要類別是生產風力電塔和渦輪發電機的元件。因為體積和運輸成本高昂,盡可能在靠近風力發電廠的地方生產最符合成本效益。城市和社區現在應該從綠色政策也能創造當地就業機會的方式來思考。
美國的城市和鄉村,在過去數十年因缺乏投資發展遭受負面衝擊。綠領工作提供機會為當地居民的利益來開拓這些地區。從新的大眾運輸支出到城內的能源查核,乃至美國心臟地區的風車和生質營運,綠色工作是數十年來社區再投資最猛力的一擊。
「綠領」中的「綠」是保護並提高環境品質,也就是拯救地球。綠領工作是在發展中的產業,幫助我們戒絕石油惡習、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消除毒性物質並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現在,綠領勞工安裝太陽能板、改進建築物的能源效率、精煉廢油成為生質柴油、裝配風力發電廠、修理混合動力汽車、建造綠屋頂、種植樹木、建設大眾運輸路線,諸如此類。加州已經證明一個州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上升速率時,照樣可以發展經濟。整個國家當然也能比照辦理。
綠色經濟並不只是回收棄置的東西,還回收棄置的社區。不只是給予回收物質第二生命,也集合人民給予第二次機會。原本受到囚禁的人在生命中理應有第二次機會,而在綠色部門尋求第二次機會的他們,所有障礙都應被排除。同樣地,城市的青年也應有機會大展身手。讓我們在美國各地實踐加州奧克蘭青年的呼籲:「要綠色工作,不要監獄」。
換句話說,我們應當利用較佳能源政策的變革,作為全面改善經濟和國家的契機。事實上,應當將這整個過程當成「分手」的情況。當你和愛人分手,起先會很難熬。但是下星期你開始去運動、戒煙、買一些新衣服。利用宣洩的能量將生命作大幅度的正向轉變,就能過得更好。嗯,美國人也即將跟石油分手,為什麼不同時告別貧窮與歧視呢?
如果要這麼做,可以做點不一樣的。我們可以結合最需要工作的人,去做最需要完成的工作,同時戰勝污染與貧窮。
我們有機會創造新市場、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的勞動力。以良好報酬、機會均等的正確方向進行,眾人的成功之路就把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拋在後頭。
我們有機會在最近二、三十年做好這全部的事情,但是搞砸了。一九七○年代的石油危機,美國總統卡特和加州州長布朗(Jerry Brown)提出非常具前瞻性的替代能源計畫。相關乾淨能源幾乎都是在這一小段時間得到重大突破,從太陽能電池到風力發電機。有一陣子,白宮甚至也裝有太陽能板,但是雷根總統把它拆掉。因為油價下滑,又完全走回依賴石油的方式。其他國家如德國和日本,把美國的技術拿去突破轉變成該國重要的經濟利益。同時,我們落後於自己發起的乾淨能源革命。我們走對了路,卻回頭了。如果堅持三十年前的方向,想想看美國現在的經濟會有多麼強大,這真讓人心傷。
現在是時候回頭再次走上正確的道路。如果聯邦政府改變政策完全支持綠色經濟,私人企業能以新的乾淨及綠色產業創造數百萬個工作機會。授權減低溫室氣體並終結對石油的依賴,這張漂亮的氣候帳單不會破壞經濟,而是拯救經濟。最後徹底消滅停滯型通貨膨脹。這是經濟的特效藥。
但是沒有哪個團體可以單靠自己在華盛頓贏得這個重大的勝利。當然,多數為白人的富人遊說團體無法靠自己獲得廣泛的勝利;環保精英份子交付給社會的綜合議程,在國內無法贏得跟我們一樣的廣大支持。精英份子的方法是激發怨恨,在污染者與窮人之間來回衝撞。為了地球的福祉,綠化經濟的努力必須由更大型廣泛的聯盟來進行。大多數的環保團體都清楚這點,但是對有些人來說,要將各式各樣的人調整成忠誠的夥伴關係並不容易。
憂慮是有道理的。我們必須面對一些無情和痛苦的事實,主流環保運動的某些部分存在種族偏見和階級排擠的悲慘過去。提出這點並非要揭瘡疤,而是要避免新的創傷。事實上,最偉大的環境勝利如《荒原法》(Wildness Act)及「超級基金」的創設都可以規畫得更好,包容接納並協助更多的人。當我們發展這波新的綠色浪潮,新的環保人士需要和所有階級和膚色的人合作,不只是因為做的是對的事情,而且是確保我們正確做事的最佳方式。
就連魔鬼氈也需要兩個面來黏貼。勞工階級、有色人種、宗教領袖與團體及其他非傳統的選民也必須擔負責任。時機來臨,不再由少數團體及領袖擔負環境及能源政策的重擔。與其抱怨他們的作為,不如我們全部走向前,擔起責任,講出我們的心聲:「地球也是我們的。我們要參與拯救地球。」
如果我們這麼做,如果不同種族、信仰、性別與階級的關鍵人數看見共同創造未來經濟的好處,對整個經濟產生有形巨大的轉變是全然可能的。我希望從我們攜手努力之下會出現新的運動來拯救地球和人類。
大家一起說:「我們要建構強大的綠色經濟讓人民脫離貧窮。要為美國的孩子創造綠色道路脫離貧窮,前程遠大。要綠色浪潮抬起所有船隻。美國可以拯救北極熊和貧困的孩子。」
我們要說:「卡崔娜颶風之後,我們摒棄自由市場疏散計畫的想法。不能因為缺乏能用的車子和信用卡,就把那些家庭丟下不管,任其淹沒。卡崔娜颶風的生還者還是需要我們的協助。下一次,我們需要計畫來拯救每個人。在洪水期間,我們摒棄讓鄰居自生自滅的意識形態。」
我們要說:「我們要確定社區將上個世紀以污染為基礎的經濟鎖在門外,而將新的乾淨綠色經濟關在裡面。我們認識到,不能拋棄任何物種或資源,也同樣不能拋棄孩子和鄰居。萬物都是珍貴而神聖的。在一起才是全部。」
這些話將開啟不同種族和不同階級的合作之門,改變美國和全世界。新的「社會提升環境論」可以作為破天荒的「綠色成長聯盟」的基石。想想看,聯合最優秀的勞工及企業領袖、社會正義行動人士、環保人士、知識份子、學生等等,在前往綠色經濟的路上一同分享責任和利益、風險和回報。結合的力量可以媲美上個世紀最強大的同盟:「新政」(New Deal)和「新右派」(New Right)的結合。
想像「綠色新政」,以綠色企業作為樞紐,政府扮演訂定政策及促進的角色,將榮耀留給勞工和社會人士。這樣的勢力會轉變我們社會的走向。將政府置於解決美國經濟的這一方,而不是製造問題的一方,把我們團結起來。
團結和勝利的道路並不好走,路上有許多陷阱。但是要了解這個過程為何是攸關人類存亡,首先要了解眼前危機的真正規模。
序
二○○七年十一月,英國上議院議員普南(David Puttnam)在國會處理全球暖化的重要議案之前進行辯論。他對企業與政府提出警告,腳步必須放慢,否則將造成經濟災難。普南議員讓人想起二百年前英國國會在爭論禁絕奴隸貿易時所聽到的相同警告。當時奴隸買賣的產值相當於英國國民生產毛額的四分之一,是項廉價豐富的重要能源。既得利益者警告,禁絕奴隸買賣將造成財政大亂。
辯論持續將近一年,英國國會最後做了正確的抉擇,徹底廢除了奴隸買賣制度。結果英國經濟並未如奴隸制度支持者的預言般崩潰,反而加速發展。奴隸制度的廢除突顯零成本勞力的缺乏效率;奴隸制度不只是奴隸的枷鎖,也是英國經濟的枷鎖,降低生產力並扼殺經濟成長。因此奴隸制度廢除之後,創造力與生產力反而急遽上升,企業主為尋找新的能源替代人力而開啟了工業革命,造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富創造新紀元。
如今,我們不需要禁絕煤的使用來證明其效能低落,或是解釋美國資本主義是如何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證據就在眼前,每天借貸幾十億美元跟外國購買石油,終使美元崩盤。每年上兆美元補助石油與煤的生產,讓四十年前擁有全世界半數財富的國家一貧如洗。對碳能源的依賴侵蝕我們的經濟力,摧毀我們的道德權威,削弱我們的國際影響力與威信,危害國家安全,更傷害了人民的健康及這塊土地。我們珍視的一切都被徹底顛覆了。
我們清楚知道,「減碳」可以讓國家在經濟上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二○○六年瑞典宣布,將在二○二○年前逐步淘汰石化能源與核能的使用,而該國一九九一年就開徵「碳稅」(現已達每噸徵收一百五十美元),關閉二座核子反應爐,溫室氣體效應的排放降至每人每年約五噸,遠比美國每人每年二十噸要低許多。數千名企業家更積極從太陽、風力、潮汐,甚至木屑、農業廢棄物與垃圾中開發能源生產的新方法。經濟成長率爬升至美國的三倍多;高稅收的瑞典如今已是全世界國民生產毛額高居第八的富國。
一九七○年代,冰島是歐洲最貧窮的經濟體之一,八成能源仰賴進口的煤與石油。如今,冰島的能源百分之百自主,九成的家庭由地熱供應暖氣,其餘的電力需求來自水力。二○○七年國際貨幣基金將冰島列為全球第四富有的國家。水力與地熱產生低廉的動力,甚至讓冰島成為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能源輸出國(以煉鋁的方式輸出剩餘能源)。這個早先必須乞求企業前往投資的國家,現在卻有許多公司排隊等著利用其低廉乾淨的能源來獲利。
過去十年來巴西在能源上力行減碳,現正經歷有史以來最持久的經濟繁榮。哥斯大黎加正逐步淘汰碳能,是中美洲最富有的經濟體。而美國能源效率最好的加州,也毫無意外擁有美國最強大的經濟力。
美國國內的能源遠比冰島或瑞典來得多。坐擁全世界第二的地熱資源,中西部的風力像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一樣豐富;事實上,光是北達科塔州、堪薩斯州和德州就有足夠的風力滿足全國電力所需。至於太陽能,根據《科學美國人》的研究指出,只要在美國西南方最貧瘠土地的百分之十九安裝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加熱設備,不需在任何屋頂裝設,就足以供應全美的電力,甚至包括美國所有的充電式油電混合車。此外,相較於同等動力的煤,所留下的碳足跡也小得多。
在美國,朝向瑞典或冰島的繁榮之路,有幾項障礙干擾了這種企業革新。第一,每年對煤和石油超過一兆美元的補貼,讓碳能產業擁有決定性的市場優勢,並對可再生能源形成難以跨越的鴻溝。第二,負荷過度且低效能的全國輸電網無法容納新型能源。第三,死板的地方法律讓改革難以進入全國市場。第四,州政府與聯邦政府未能發展效能標準及具遠景的市場以鼓勵綠建築及綠色機器。
為了迎接能源革新的茁壯發展,新上任的總統有四件事要加速進行。制定碳總量管制與交易系統(cap-and-trade system)以降低碳排放的壓力毫無疑問是其中一件。兩位總統候選人麥坎(John McCain)和歐巴馬(Barack Obama)都已認同這樣的制度可以控管全國的碳排放量,並創造碳排放的交易市場。之後逐年降低交易額度,以符合預定的碳量目標。而當碳交易的供給緊縮,價格隨之上漲,減碳的創新發明就會有利可圖。因為目標精確,碳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比碳稅更有效率,對討厭加稅且擁抱市場的政治人物而言也較易接受。產業界喜歡這套系統的目標明確,這種市場導向方法已證明可行。
下任總統必須敦促將老舊的高壓電力輸送系統汰舊換新,才能傳送太陽能、風力、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到全國各地。此刻,德州風力發電廠的經理欲將電力輸送至市場時面臨兩個棘手問題。首先,區域輸電網已經超出負荷且失衡。最有可能出現可再生能源的區域,譬如西南部的太陽能與中西部的風力,並不在現有輸電網的範圍內。此外,經由交流電線路的輸送方式,過程中將損失過多的風能。國家的輸電骨幹迫切需要更多的投資,包括新式的直流電線路,讓長途輸送電力能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讓電力系統更有「智慧」,包括儲存點的設置和電腦化管理,讓新的輸電網全程精準地配送電力。這條骨幹以光速運作,結合精密的新式電池與儲存設備,儲存太陽能以供晚上使用,或在無風時將儲存的風能配送出去。建構這樣的新式輸電網將創造出公共事業、現有產業及企業主銷售能源及效率的市場。
另一個障礙是當前限制使用輸電網的政府法規矛盾難解。聯邦政府必須和各州政府合作開放輸電網,讓乾淨能源改革者能夠公平地競爭資金、空間和客戶。我們必須開放市場,讓數以百計的地方性或全國性的電力廠商搶著以盡可能最低廉的價格輸送符合經濟和環境效益的能源。換句話說,能源部門必須提出類似《一九九六年電信法》的法案。該法案開放全國電話線路,使得當時全國及地方的電信公司在市場上彼此競爭,立刻造成電信活動空前的成長。
建設有效率且開放傳輸的市場以及綠能電廠基礎設施,需要在未來十五年投資約一兆美元。大概只要伊拉克戰爭軍費的三分之一,就能讓美國戒除碳能。好消息是政府並不需要負擔全部費用。如果新任總統和各州州長合作,減少限制並鼓勵投資,公共事業和私人企業就能快速進入市場活絡輸電網,並從輸送綠色電能的權利金回收他們的投資。
世界最大的綠色科技創業投資公司之一「制高點創業夥伴」(VantagePoint Venture Partners)總經理多拉扎拉克(Stephan Dolezalek),渴望能彌補這道缺口。他譏諷地斷言,無碳經濟至少還要等個幾十年。「有正確的市場導引和開放進入的市場,我們可以在幾年內讓電力系統完全除碳。」他將輸電網的倡議,與一九九○年代美國聯邦Arpanet高速網際網路骨幹促使個人電腦革命及資訊科技迅速發展做類比。「一九八七年電腦網絡不到五百個,」他回憶說:「到一九九五年有五萬個,一九九六年有十五萬個。能源發展之迅速超出現在大多數人的想像。我們將在可再生能源看到同樣快速的反應。一旦全國市場打開,發展曲線會垂直往上攀升。」
能源專家和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伍爾奚(R. James Woolsey)也預測:「有合理的市場誘因和智慧的骨幹,資金與企業家會以光速湧入這個領域。」百分之十的創投資金已經轉入乾淨科技,全球各大公司的資金蜂擁而至,紛紛搶著卡位。多拉扎拉克說:「網際網路爆炸式的發展導致資訊流呈指數成長,而每位元的價格下降到趨近於零。同樣的事也會發生在能源。」多拉扎拉克提醒,能源免費地撞擊著地球,我們只需安裝基礎設施就能取得並輸送給顧客。太陽能與風力電廠因為設計簡單,對環境影響較低,設置較傳統電廠快速,維護和操作成本也不高。沒有採礦、提煉和運輸成本,也不會有碳能伴隨而來的災難般高昂的環境成本及軍事後果。
「我們有能力獲得豐富而低廉的能源,」多拉扎拉克說。低門檻的市場將使每個美國人都有機會成為能源企業家。家庭或企業以個人的資金在建築物上設置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就可成為發電廠,能在尖峰時間將充電式油電混合車儲存的電能送回輸電網。「當資金與企業家爭相湧入,能源發展的腳步將呈指數成長。隨著能源產量上升,你將看到單位價格降到微不足道。」
總統最後一個優先事項是將更有智慧的輸電網連結到較為節能的建築物和機器。這點我們連邊都沾不上。距離雷根總統首次訂定主要電器的節能標準已過了十年,華盛頓仍未履行其責任;特立獨行的加州也沒有表現得比較好。而國會針對節能賦稅減免,繼續荒唐地訂定緊迫的截止日期,打擊了相關計畫與投資。新任總統一定要立即著手處理。
我們必須創造開放的全國市場,讓開發出製造或節約能源新方法的個人能夠快速地從他們的發明中獲利。開放而具效益的市場將引爆美國的創業家能量,解決我們最迫切的國家問題:全球暖化、國家安全、驚人的國債及停滯的經濟。每個人都將受益於綠能淘金熱。藉由去除對碳能的依賴,美國將增加國家財富並創造幾百萬的國內就業機會。我們將能創造分散和便於調度的輸電網,對國家而言更具彈性而安全,恐怖分子可能攻擊發電廠,但不可能一次攻擊一百萬個家庭。我們將會減少數千億美元的年度貿易和預算赤字,改善公共衛生和農業生產。這將是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我們能從中東戰爭中脫身,不再與鄙視民主而遭人民厭惡的專制暴君糾葛不清。
《綠領經濟》朝著美麗新世界踏出關鍵的一步。范.瓊斯闡明了這件事情的急迫性與重要性,還有眼前的契機。開始革命吧。
小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
綠領經濟: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
The Green-Collar Economy: How One Solution Can Fix Our Two Biggest Problems
作者:范.瓊斯
原文作者:Van Jones
譯者:鄭詠澤、何豪毅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0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807787
裝訂:平裝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POINT 春季號 2010
刊別:季刊級別:普遍級
出版地:美國語文:英文
上架日期:2010 年 02 月 24 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