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團上季盈餘較一年前成長一倍以上,更大幅超越市場預期,激勵股價19日早盤一度大漲逾8%。(美聯社).jpg 

拜交易營收強勁抵銷壞貸虧損之賜,花旗集團(Citigroup)第一季盈餘較一年前成長一倍以上,顯示美國大型銀行可能已扭轉去年的虧損狀況。財報表現亮麗激勵花旗股價19日早盤一度勁揚8.1%至每股4.93美元。

花旗19日表示,在支付優先股股利後,上季盈餘達44億美元或每股15美分,遠優於去年同期的15.9億美元,也超越湯森路透訪調分析師預期的小幅虧損;營收則增加3.7%至254.2億美元,也優於市場預期的207.7億美元。

花旗的盈餘主要來自債券、股市以及其他證券交易的強勁營收,其中證券與銀行業務80億美元,高於去年第四季的47億美元;自美國政府上月宣布可能開始拋售手中27%持股後,花旗股價便節節高升。

美國政府完成售股後,花旗便完全償還政府紓困貸款。金融危機時,花旗共接受450億美元的政府援助。花旗於去年12 月歸還200億美元,其他250億美元則轉換至政府目前正在出售的股權。

花旗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ndit)說:「我們十分以第一季財報自豪,但因經濟復甦尚未確定、加上美國的高失業率,我們仍謹慎面對整體環境。」

花旗營收與不良貸款沖銷雙雙增加,部分原因是會計規則的改變。新會計規則將信用卡貸款也一併納入資產負債表。花旗指出,上季用於支應不良貸款的準備金較一年前減少22%至86億美元,達近兩年新低。淨信用虧損則自一年前的71.3億美元擴大至83.8億美元。

Hill-Townsend資產公司總裁湯森德(Gary Townsend)說:「花旗目前認為自己的準備金足夠,且正開始減少信用支出,這會直接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

花旗為企業管理銀行帳戶、並為基金經理人看管證券的全球交易服務部門營收也較一年前增加至24.4億美元;包含潘偉迪希望售出業務的控股部門營收增加至65.5億美元。

花旗因大量曝險於不良貸款而飽受抨擊,目前正在出售周邊事業,專注於投資銀行、全球消費者及企業金融等核心業務。

【編譯簡國帆2010/04/20 經濟日報】

  

    

摩根士丹利轉虧為盈,上季淨利達17.8億美元,營收也倍增至90.8億美元,遠超出市場預期。(彭博資訊).jpg 

美銀行業獲利 大摩大賺 富國下滑

美國兩大華爾街金融巨擘摩根士丹利和富國周三公佈第1季財報,雖然跟JP摩根大通和花旗一樣都出現獲利,反映美國經濟有好轉跡象,但表現還是各有不同。摩根士丹利轉虧為盈,獲利大幅提升;富國獲利則出現下降。

     摩根士丹利股價在周三開盤後就大漲將近5%,雖然隨後漲勢縮小,但漲幅仍逾3%,站穩31美元以上;富國開盤後曾下跌逾2%,但由於執行長表示看好業務前景,因此讓跌幅隨後縮少至低於1%,股價又回到33美元以上。

     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第1季淨利達1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虧損5.78億美元相比是由虧轉盈,獲利大幅提升;至於每股獲利為0.99美元,高於市場預估的0.57美元。

     至於營收,因為與Smith Barney成立合資企業,而上升至90.8億美元,年增幅度逾3倍,也高於市場預估的79.4億美元。

     雖然摩根士丹利去年全年出現虧損,而且還要努力改善業績、重組證券交易部門、和搶回金融危機後所流失的市場占有率,但年初上任的執行長葛曼(James Gorman)表示,要帶領公司獲利在今年出現回升。

     美國第4大銀行富國因為受信貸業務虧損的影響,讓第1季淨利較去年同期下跌16%至25.5億美元,每股獲利0.45美元,高於市場預估的0.42美元,是連續第5個季度出現獲利。營收只上升2%至214.5億美元,低於市場預估的217.1億美元。

     儘管淨利出現下跌,但執行長斯坦普夫(John Stumpf)表示富國的信貸業務「已經好轉」,並指出信貸市場循環有好轉跡象,而且併購美聯銀行(Wachovia)後成功降低經營成本,美聯銀行的分行都轉為富國,增加存款和交叉銷售等業務機會,都讓富國對其業務前景有信心。

 

  • 2010-04-22
  • 工商時報
  • 【記者鍾志恒/綜合外電報導】
  • image.jpg 

    克魯曼專欄/銀行詐欺 金融危機 白領打劫

    去年十月我看了一部卡通,片中一教師請學生以動詞「打劫」造句。學生的答案是「高盛」。

    聯邦證管會上星期指控高盛公司高層從事白領打劫的勾當。

    我採用經濟學家艾克洛夫及羅莫在一九九三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為「打劫」一詞下的定義。這項報告在雷根時代的儲貸危機發生後提出。它指出,危機造成的許多損害是蓄意詐欺下的結果。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否亦然?

    有關詐欺在危機中扮演角色,討論重點大多集中於如下兩種形式的欺騙行為:掠奪式放貸與風險的不實呈現。部分貸款人顯然在受到誤導的情況下,辦理他們毫無任何理解的昂貴複雜貸款。以這方面而言,布希時代的聯邦主管官員難辭其咎,因為他們不僅從未遏止浮濫貸款,甚至阻止各州政府採取具體措施。大致而言,次貸放款機構並未看好它們承辦的貸款。相反的,它們把這些貸款賣給投資人,有時候甚至還知道,未來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大於購買這些貸款(或貸款擔保的證券)的人們所知。

    我們現在目睹的是第三種詐欺。

    我們已知,在主動兜售房貸擔保證券的同時,高盛與其他公司認定這種證券的價值一定崩盤,進而從中獲利。這種作法應受到譴責,卻不違法。然而聯邦證管會指控,高盛創造並兜售被蓄意設計成必然失敗的證券,使一名重要客戶得以因這種失敗而獲利。這正是我所說的打劫。

    高盛並非被控從事這種勾當的唯一金融公司。剛榮獲普立茲獎的新聞調查網站ProPublica指出,數家銀行涉嫌為避險基金「磁星」(Magnetar)行銷註定失敗的投資組合。「磁星」押注這種失敗。

    如此說來,詐欺在金融危機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掠奪式放貸與假象包裝房貸的銷售並不是引發危機的原因,但卻導致危機惡化,因為它們助長房市泡沫,同時創造一旦泡沫破滅必定淪為有毒廢棄物的一籃子資產。

    至於設計註定失敗的投資組合,這可能導致原已處於劣勢的銀行損失擴大,以致金融危機更加嚴重,最後並導致房市泡沫演變成經濟災難。

    一個明顯的問題是,主管當局斟酌中的金改措施是否足以阻止過去十年來不斷擴散的欺騙行徑。答案是可以。

    獨立的消保署或許有助於限制掠奪式放貸。參院草案中的另一項條文規定放款機構必須截留承做放貸總值的百分之五,這足以限制不良貸款的承做及迅速賣給不明究裡投資人的可能性。

    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改革構想主要涉及規定「信用違約交換」之類的金融工具必須公開透明交易,有如一般的證券及債券,然而能否有效遏止高盛的胡作非為卻是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金改的最後草案最好包含能夠阻止這種掠奪行為的明確條文,尤其是阻止業者憑空創造「合成債務抵押債券」。這種雞尾酒式的信用違約交換足以使投資人針對資產下注,卻並未真正擁有它們。

    針對高盛指控的主要道德關鍵並不涉及改革的具體條文,而是改變華爾街的迫切需要。聽聽金融業說客及與他們擁抱的共和黨政客的說法,你一定會認為,只要聯邦政府承諾不再紓困,問題全都會解決。然而這完全錯誤,不只是因為這種承諾不可信。

    因為事實上,金融界已成為詐騙集團,少數人坐享優渥待遇,卻盡做一些誤導甚至剝削消費者與投資人的勾當。如果我們不以具體行動限制這種行為,詐騙肯定沒完沒了。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陳世欽節譯2010/04/20 聯合報】

     image.jpg

    美金融股 Q2財報不看好【2010/07/15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