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4658-2334535.jpg 

兩個第一次,讓英國正面臨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一位兩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以及一個六十五年來首次出現的聯合政府。

     國會大選結束五天後,布朗辭首相也辭工黨黨魁,國會最大黨保守黨黨魁卡麥隆,與第三大黨自民黨魁克萊格,宣布合組聯合政府,兩個四十三歲的新世代政治人物化敵為友,終結工黨長達十三年的統治,也化解了「僵局國會」的危機。

     工黨敗選後,布朗雖曾一度想與自民黨共組政府,但一則黨內反彈,認為工黨既然輸了選舉,布朗就該優雅下台;再者輿論抨擊,認為兩個敗選政黨合組政府,將讓政府的合法性備受質疑;更重要的是,克萊格最後選擇了保守黨;布朗見大勢已去,才決定放棄唐寧街十號保衛戰。

     十三年前,布朗與布萊爾等人,打著「新工黨」旗幟打敗保守黨,當時即曾有人以「世代革命」形容新工黨在英國政治史上的地位。布萊爾超越左右的「第三條路」路線,九○年代末期更成為許多國家領導人爭相模仿的典範,陳水扁就曾一度想師法布萊爾。

     布朗當時雖是工黨第二號人物,但他與布萊爾始終有瑜亮情結,認為布萊爾僅有新工黨之形體,而他才是新工黨的魂魄。布萊爾執政十年下台後,布朗雖然終於接棒,但他恃才傲物,人緣奇差,黨內三不五時就對他發動一場「小叛變」,再加上全球經濟危機讓英國陷於谷底,布朗雖曾被克魯曼形容為挽救全球危機最有貢獻的人,但高達一千六百億英鎊的赤字,最後還是壓垮了布朗政權。

     跟布萊爾一樣,卡麥隆也是一個修正主義者。布萊爾在工黨前面加了一個「新」字,而讓工黨浴火重生;卡麥隆也在他領導的保守黨前面加了「現代」兩個字,以有別於「柴契爾主義」主導下的舊保守黨。

     卡麥隆曾說「我雖是柴契爾的粉絲,但不代表我是柴契爾主義信徒」,例如老保守黨反對同性戀,他卻贊成;他自稱「我不是一個意識型態導向」的人,甚至還曾形容自己是「布萊爾的傳人」。

     布萊爾在國會最後一次首相答詢時間結束前,卡麥隆帶領全體保守黨議員起立鼓掌向他致敬;他雖曾嘲諷布朗是「數位時代的類比型政客」,但他對執政黨的政策卻並非盲目反對,他說「我受夠了西敏寺玩的那套『潘趣與茱迪』政治」,表明「反對黨並不是想當然爾事事都要反對」。

     他不但對工黨的政策有條件支持,去年底也曾呼籲自民黨與保守黨聯合發動一場「國家運動」,共同改革英國現狀,但當時克萊格卻選擇拒絕,理由是「這兩個黨完全不同」。

     但大選後,克萊格在工黨與保守黨之間,卻還是選擇了與自民黨完全不同的保守黨。在政策理念上,自民黨與工黨比較接近,而與保守黨卻有本質上的差異,但克萊格認為保守黨在選後已是第一大黨,就該有籌組政府的權力,自民黨如果選擇工黨合組政府,將難被廣大民意接受;這也是他放棄政黨歧見,答應卡麥隆加入聯合政府並且擔任副首相的關鍵。

     卡麥隆與克萊格雖是同一世代的人,但在政治經歷上,他們其實仍是政壇菜鳥,從政都不到十年。卡麥隆在二○○一年當選國會議員,○五年接任保守黨黨魁;克萊格○五年才當選國會議員,○七年接任自民黨黨魁。再加上他們雖然都是修正主義者,但保守黨中間偏右,自民黨中間偏左,兩黨在地方政府雖曾有合作經驗,但在歐盟、移民與選制等重大國家政策上,卻有本質上的差異,聯合政府初期雖可預料會有一段水乳交融的蜜月期,但日後是否可能變成同床怨偶,甚至以散夥收場,目前仍難預料。

     但英國的未來正掌握在兩個四十三歲的人手中,克萊格所期望的「新類型的政府」以及「新政治的開端」,是否能在他們手中實現,不但英國人在看,全世界都在觀察。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

  • 2010-05-13
  • 中國時報
  • 【王健壯】
  •  150x68.jpg                        15068.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