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bmp 

上周日,歐盟財長們挑燈夜戰,好不容易趕出讓市場「震撼且敬畏」的緊急救援計畫-7,500億歐元,相當於9,620億美元、或是30兆新台幣,為期3年。

這樣的天文數字,希臘債務危機似乎可望獲得紓解,但全球投資人在短短半個月內,歷經上沖下洗、有如雲霄飛車般的忐忑不安。相信有不少人想問,位於歐洲大陸邊緣的小國-希臘,經濟規模僅占歐元區GDP的2.6%,為何能掀起如此大風暴,威脅偌大的歐盟經濟體?

說穿了,就是因為市場信心崩潰,才引發這場漫天大禍。

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分析,希臘問題其實不大,但歐洲領袖們一再拖延援助希臘,導致市場失去耐性、進一步引發信心崩潰,才會演變成如今禍延全球的現況。

這邏輯,其實就像前年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政府不斷砸錢、向金融機構紓困,就是為了要讓投資人相信,政府會拿錢救銀行、不會讓危機蔓延。這也是為何事後不少外界檢討聲浪指出,只要你「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政府就一定會出手相救。

但在經濟學裡,這種作法在某種程度上屬於「必要之惡」。因為政府如果不趕緊建立防火牆,避免危機擴散到其他健康的部門,恐慌氣氛將一發不可收拾,越多人相信政府會袖手旁觀,市場秩序渙散的速度就越快,整套系統愈有可能全然崩潰,屆時,政府勢將付出更加慘痛且巨大的代價。

這就是所謂的「市場預期」,力量之大不可小覷。

所以,這兩周全球投資人見識到,在危機擴散下的惡性循環如何演進:首先是一國的財政狀況惡化,接著是信評機構調降債券評等,結果導致市場利率上揚,最後就是財政更惡化。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一直要等到某個國家快要倒的那一刻,才出手相救,那相關人等註定都倒在金融廢墟中。

倫敦金融時報指出,如果歐盟2月就同意紓困,每個歐元區居民,尤其是德國,如今就能少付數十億歐元。

經濟學人也認為,歐元區領袖最初不願向國際貨幣基金(IMF)求援,認為會傷害歐元信心,沒想到,舉棋不定的結果,對歐元傷害更大。

影響所及,在可預見的未來,南歐國家債務危機將是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大變數,亞洲國家(包括台灣)也難置身事外,投資人該如何趨吉避凶、明哲保身,將是今年下半年最重要的理財課題。

【記者許玉君2010/05/16 聯合報】

        pb15068.gif     loving_15068.gif 

cele_150x68.gif   05Mystery050828_15068.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