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新聞.jpg 

《少年醫學生的反擊》這本書,本質上還是在討論日本傳統社會階級概念,一位中學生如何去挑戰醫學院教授的騙局;對學術真確性的捏造、對人格的不誠實、對虛名的汲汲營營呢?

少年醫學生的反擊.jpg 

【撰文/鄭乃銘】

如果要你形容一下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你會如何形容它的?

世界是由咒語和魔術方陣組成的。

這是日本作家海堂尊在《少年醫學生的反擊》新書裡,透過一位中學一年級的學生曾根崎薰點出的成人世界。

但我其實更喜歡海堂尊在書裡面所透露出的人生哲學。『在被攫禁的惡流中,困難的不是好好道歉,而是在那激流中,勇敢面對不當的指責,那是比不斷道歉更艱難、更需要技巧,也更需要勇氣的事』。

我一直很慶幸,我的世界;不是只有藝術的人與事。常常,我在不同內容的圖書閱讀經驗裡,找到讓自己能夠願意再回到工作崗位的勇氣。

1961年出生於日本千葉縣、畢業於千葉大學醫學院的醫學博士海堂尊,目前就是一位病理醫師。海堂尊之所以會開始寫作,是因為對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政策有所不滿,因此想到以小說來揭露醫界各式內幕,也許能夠通過這樣的入徑,多少能導正若干的社會偏差。他最被大家所知悉的作品,應該是2005年的《白色榮光》。2009年,他還曾經被選為日本全國小說作家人氣排行榜的第三名。

少年醫學生的反擊》這本書,本質上還是在討論日本傳統社會階級概念,一位中學生如何去挑戰醫學院教授的騙局;對學術真確性的捏造、對人格的不誠實、對虛名的汲汲營營呢?這個故事的架構不算是多麼特殊,可是海堂尊所架設出來的平台,卻能夠提供社會做一種反面性思維。也就是,作為成人世界已過度社會化的我們,到底要以這樣的態度來教導小孩「誠實」、「正直」、「勇氣」的價值觀?還有,我們到底要給小孩一個怎麼樣的社會價值標準呢?

曾根崎薰,13歲的中學生,喜歡看漫畫雜誌《Dondoko》、喜歡超人巴克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父親是世界級賽局理論知名學者,但卻又遠在美國教書,平常只有保姆在照顧他。故事是發生在曾根崎薰中學一年級潛能測驗成績公佈後,他竟然獲得全國第一名的成績,結果東城大學醫學院綜合解剖學教室的一位教授就上門來希望曾根崎薰能夠到醫學院;一邊做醫學研究一邊讀書。這等於說,曾根崎薰一邊修中學課程,一邊則跳級到醫學院研修。只是,曾根崎薰之所以能在潛能測驗拿下全國第一名,原因出在測驗題庫是出自父親,他以試考生的身分協助父親出題。當測驗題目正式出現在他面前,等於他早已經知道測驗內容,拿下高分根本是一種必然性。曾根崎薰面對醫學院的跳級研修邀請,根本就沒有一點心理準備,但父親則鼓勵他,如果能夠的話,就試試看吧!問題是,來邀請他到醫學院研修的教授,處心積慮只想打敗對手、佔得虛名,研究工作完全沒有再做追試,就要把曾根崎薰的報告投到醫學刊物上發表。而其實曾根崎薰的研究報告都是靠著兩位程度極好的中學同學一路護航、輔導過關的,曾根崎薰甚至英語程度都無法負擔醫學院的基礎英語。可是,教授一心只想出名,一點也不在意中學生的想法及研究生的提醒。最後,當然被媒體爆出研究報告捏造。教授卻要曾根崎薰出面承擔所有過錯跟社會道歉。13歲的小孩,怎會知道成人世界中的爾虞我詐呢?書的結尾,曾根崎薰在記者會上公開駁斥教授的造假,父親幕後為他仔細規劃的種種蒐證成為有利資料幫他脫離險境,甚至還能留在醫學院進修。

這本書一開始,就不斷以成人對社會價值的判讀來引導小孩落入陷阱。父親是潛能測驗的出題老師,兒子卻是試考員。孩子根本沒有作弊的心理,可是,當考卷在他面前,竟都是他曾經做過的題庫,免不了就會有見獵心喜的自然反應。這是第一輪發生在曾根崎薰身上的欺瞞。第二輪則是研究報告,曾根崎薰很單純向教授表示,報告得力於同學的協助,既然教授都能把自己及研究生名字加註上去,為何同學名字不行呢?而追試確實沒有做,教授卻一意要發表,這種作風大大混淆曾根崎薰對做事的態度。第三輪則是出問題,大人不是挑起責任卻下放給小孩!好的是父親鼓勵他要勇敢面對,如果是錯;就去承認,如果不是;就得要有科學之前不分大人與小孩,自己所作所為的責任必須自己承擔的心理。曾根崎薰很勇敢地在電郵中告訴父親「道路終究會在自己面前展開」,而有了反擊準備;也把內心的蠍子給釋放了出來。孩子的純粹與成人對社會取決一旦赤裸廝戰,總不免更加突顯人性的糾結與黑暗。海堂尊認為,雖然醫療的最終目的是治癒疾病,但實際並非這麼單純。認為只要治療病人,怎麼做醫學研究都可以,這真是大大的錯誤。如果沒有學會做研究的思考方式,就很難有概念去做客觀的治療。至於,曾根崎薰則在這過程中,學會成人的世界不是漫畫裡超人巴克斯所面對的世界,漫畫裡所教導的社會價值與現實並不合。但是,他並沒有被這些打敗,父親要他知道看不到終點的忍耐,是最辛苦的事。尤其當他獨力面對成人的是非論斷,他更有一份毫無遊戲規則可循的參考。海堂尊選擇了一個孩子來單挑成人的貪婪,卻在無形間把高端知識分子的嘴臉;刻劃得教人有無言以對之感。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0年5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