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林邁可、李效黎夫婦一家。(摘自網路).jpg 

抗戰期間中共窩藏於延安的窯洞中,與外面的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可說是隔絕的,但也有極少數的西方人不畏險阻跑去中共的根據地為他們效勞,最著名的是加拿大的白求恩醫生(Dr. Norman Bethune),和與白從溫哥華同船去中國的英國人林邁可 (Michael Lindsay),只是後者並未直奔延安,而是去了北平燕京大學任教,在那裡認識了他的學生李效黎(山西人,原名李月英),兩人相戀,李畢業那年(一九四一)結為連理。

     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變後,在北平的英美人士全被日本人逮捕,送往山東濰縣的集中營監禁,林邁可夫婦在日本特務抓到他們的十分鐘前,在愛國但親中共的學生掩護下逃離北平,轉往中共盤據的晉察冀游擊區,從此開始了協助八路軍的抗日鬥爭。

     牛津大學畢業的林邁可的專業是經濟學,但他也是一位通訊專家,因此受聘為電訊技術顧問 (由晉察冀地區司令聶榮臻委任),開班替中共訓練通訊人員,同時協助設立了新華社的英文部門,向國際拍發電訊,宣揚中共抗日。英文大師林語堂生前說過,當時他在美國發現新華社的英文稿件文字不俗,感到好奇,後來獲悉新華社的英文電訊都是經過林邁可潤飾過的,難怪文字有英美人的水準。

     林邁可、李效黎夫婦在物質條件極為困苦、日寇不時攻擊的危險中和中共同甘共苦生活了四年,他們的一兒一女分別誕生於游擊區及延安,一直到抗戰勝利方才離開中國返回英國,臨別前夕毛澤東親自設宴為他們送行,林邁可也以諍友的身分,對中共提出中肯的臨別贈言,用英文寫了篇《延安的毛病在那裡?》(What’s Wrong with Yenan?)

     一九五二年林邁可承襲父親的爵位成為爵士(Lord)和上院議員,李效黎跟著成為英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華裔爵士夫人(Lady),此事轟動全球,連《紐約時報》都作了報導,只是《紐時》以其慣常對東方人的偏見與歧視,說李效黎一九四五年初抵倫敦時,穿的是苦力裝,當然這絕非事實。不過她上世紀五十年代和丈夫陪同英國前首相及工黨領袖艾德里(Clement Attlee)訪問中國,並充當翻譯,在中英兩國的確是風雲人物。不幸的是訪華之行,也讓林邁可夫婦看穿了中共領導人的顢頇和昧於世情及不恤民命的一面,因此她們離開中國後,對大陸甚多批評,使中共當局不悅,後來他們想再訪中國時,即遭拒絕,偏偏他們此時去了台灣,並且做了外交部長葉公超的客人,這就使中共更加惱火,他們遂成了中共的拒絕往來戶。

     六、七十年代大陸的情況每況愈下,林邁可夫婦的批評也就更為加劇,李效黎曾在公開演講中指斥中共的極權統治比希特勒和史達林更壞,以致連宋美齡都引用她的言論作反共宣傳,這使在美的左派親共人士對他們恨之入骨,不時在一些公開場合以紅衛兵的手法圍剿、羞辱他們,場面極其火爆。

     六十年代以後林邁可一直在華府的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任教,講授中國近代史和政治,江南(劉宜良,一九八四年遭台灣軍情局派人刺殺)、施克敏(聯合報駐美特派員)都是他的學生。一九九四年林邁可去世後,李效黎獲准返回大陸定居,但近年曾回華府和其外孫女李蘇珊(Susan Lawrence,曾任《遠東經濟評論》雜誌駐華府記者)同住,現傳出她已於上個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因肺炎併發症病逝,享年九十三歲,遺有一子(James Lindsay,澳大利亞退休的高級外交官,六十年代在東海大學擔任過物理系講師)和一女。

     上星期天(十六日)《華盛頓郵報》以特寫方式登出她的訃聞,說李效黎一生是「戰亂中國裡的愛情與冒險故事」,配了一張她七十年前騎摩托車英姿勃發的照片。李效黎著有中英文的《延安情》一書。我最後一次見到林邁可爵士和夫人是在他們府上作客,那已是三十年前的舊事了,當晚的客人現在只剩下我了,其他諸人均已物故,那晚大家談興甚好,席中有人提議有朝一日在中國重聚,這樣的聚會是永遠無法實現了。

  • 2010-05-21
  • 中國時報
  • 【傅建中】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