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歐洲債信危機, 它絕對不是希臘、葡萄牙等少數國家問題,而是全球國家債務問題的引爆,它最壞的結果,乃是新一波的金融二度衰退。
希臘債信危機,雖然歐盟財長會議已通過巨額七千五百億歐元,為期三年的援救方案,但人們其實也都知道,這只是在拖問題,獲取一點喘息的空間而已。由於一拖再拖,當今全球經濟的惡化與危機已更深了。
自美國次貸風暴及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全球各國在美英帶領下,以擴大赤字的方式印鈔救經濟,在二○○九年第四季起,經濟似乎有了好轉的跡象,於是「復甦論」和「回春論」出現,而忽略了各國央行以「最後借貸者」的角色印鈔救經濟,只不過是把金融體系的危機轉變為國家財政的危機。
這對全球各國早已惡化的財政,乃是雪上加霜,它非但達不到以更大的國家規模來消化危機之目的,反而更催化整個國家的危機。希臘並非例外,而是一連串可能骨牌的第一個,排在後面的還有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甚至連英國、日本、美國等大國也都在候補名單的末端。
希臘債信成惡夢
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對最先發生債信危機的希臘等國當然很不諒解,因為這些國家的「財政紀律」差,拖累到紀律較嚴格的德國、法國與荷蘭等,但儘管不諒解,各國仍咬牙援救,這其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一)希臘等國債務沉重,以希臘而言,它一千六百四十億歐元公債裡,單單德法即逾半;歐豬五國的公債,美國十大銀行即持有一千七百六十億美元,這意味著若不援救,骨牌連續倒的效應即會發生。
(二)歐元區成立迄今已十一年,若各國不救,歐洲在共同感情這部分必將嚴重受創,甚至造成歐元區的解體,歐洲大國如德法等自不願見到這種結果,這也是歐盟除了援救外,也準備籌設歐洲貨幣穩定基金的原因。
二度衰退危機大
不過,這波債信危機由於七千五百億歐元的援救,而得以暫時喘息,但是這種援救,在本質上並不脫離印鈔救經濟的模式,它只是把銀行體系的問題轉化成為國家債務問題,再把國家債務問題轉化成更大的區域債務問題,問題從頭開始就未解決,而是一路往更大的範圍轉化。這也是全球股市對此只有一天慶祝行情的原因,一天後又是全球股市重挫。
由於全球紙幣已愈來愈無價值,接下來當然是貨幣加速貶值,黃金一盎司已經飆漲一千三百美元的價位。這也就是說,這一波歐洲債信危機, 它絕對不是希臘、葡萄牙等少數國家問題,而是全球國家債務問題的引爆,它最壞的結果,乃是新一波的金融二度衰退。
印紙鈔經濟失衡
因此,二○○九年第四季開始的樂觀氣氛最近又轉成了悲觀。而這種悲觀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在過去近兩年裡,全球已開發國家為了救經濟而無限量的印鈔擴大流動性,整個O E C D的已開發國家,其平均國家債務已由GDP的百分之八十暴增為百分之一百,到了二○一四年將更增加為GDP的百分之一百二十。
全球紙鈔的氾濫,新一波以已開發國家為中心的通膨輸出,現在其實已開始了,最近金價暴衝,原物料價格如石油,珍稀貴重金屬和稀土金屬也開始上揚,而熱錢則往中印巴西等新興大國移動,造成資產價格持續上揚。
這都是全球經濟不穩定性的擴大。任何供給有限的資產性商品,都在這個紙幣愈來愈不值錢的時代價格上揚,這是時代的大趨勢,也是危機擴大的徵兆。這時候,為了讓人們對當前的危機有更清楚的認知, 我們已有必要對戰後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史的相關問題做出回應與反省了。
脫序赤字合理化
讀經濟學理論的都當知道, 古典經濟學的哲學前提,乃是把國家、公司和家庭的經濟運作等量齊觀,家庭必須量入為出,公司也應量入為出,國家亦然。
亞當斯密經濟學即以此為預設前提,而在現實上,政府也無例外的遵循這種邏輯,把政府赤字和債務視為例外,當非常時期結束,就盡量撙節,以補回赤字債務。
但一九八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James M.Buchanan)早已指出,二戰之後全球經濟重傷,凱因斯理論逐漸當道,他的理論之一即是合理化赤字,為財政的脫紀律建立了基礎。
債務帝國苦果大
一九六四年美國的擴大赤字和減稅代表了凱因斯主義的全面進入時間表,美國著名財經評論家龎勒(William Bonner)和魏金(Addison Wiggin)在近著《債務帝國:時代性金融危機的興起》中更將其運作邏輯加以描述:
美國持續擴大赤字,政府公債則以半強迫方式由順差大國如日本、中國等購買。以債養債,以美元長期走貶而稀釋掉舊債,這套邏輯已成了美國經濟的主要動力。
由於美元債務不斷增加,它造成美元全球氾濫,美國反而得以藉此擴大美元的全球支配力。尤其是一九七一年尼克森時代美元與黃金脫鉤,更造成美國「通膨輸出,通縮輸入」的加速。
布坎南指出,財政赤字的無限擴大,可以有效一時,但早晚必出問題,龎勒也指出, 美國這種「債務帝國」運作模式,其實也就是金融海嘯的主因,由於美國獨大,它尚可藉著通膨輸出而將問題轉移給全世界。
如此一來,當其他中小國也如法炮製,但是,卻因為沒有國力為後盾,其苦果必將更快出現。歐豬五國即是這種苦果的證明。而要緩和這種危機,必須全球加速赤字的削減和增稅,只是在當今的形勢下,有可能嗎?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10年214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