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節錄自華滋出版《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悠遠綿長,博大而精深,在人類文化史上留下了許多偉大的創造,令人直想一窺究竟,但其歷史卻零碎散亂,難以爬梳,讓人有霧裡看花之感。本書編者憑其所學,從文化史的角度,在卷紩浩繁的文獻史料與研究成果當中,配合留存的史蹟,意欲破除印度歷史之迷霧,為讀者梳理出古印度文明的梗概。
編者從印度獨特的地理環境及複雜的民族人種入手,為讀者鋪陳出古印度文明誕生的基底輪廓;繼而娓娓述說各個文明創生及衰亡的過程──哈拉帕、雅利安、伊斯蘭等,並詳及各文明的重要成就、文化遺產與其影響,尤其在宗教、神話、文學、哲學、建築方面,用力特深,一卷在手,即可神遊印度上下5000年的文明發展歷程。
新書內容:
誰是印度最早的土著居民
印度的人種類別非常多,這一點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種族和民族不同,人們的膚色和體形也有巨大的差異。幾千年來,各種族和民族的人們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跡,並且代代相傳,直到今天。據人種學研究表明,印度半島上的主要種族有六個。其中古印度民族以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和蒙古人為主。
那緊接著就有一個問題:在這些民族中,哪個是印度最早的土著居民呢?
據考證,印度半島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活了,在印度各地都發現了他們用碎石片做成的粗糙工具,其中東部沿海一帶最多。舊石器時代過後,新石器時代接踵而至。人們在新石器時代所使用的工具,大都打磨得比較光滑,而且用途廣泛。使用這些工具,他們能築成埋葬屍體的墳墓;他們耕種土地,飼養動物,製造陶器,並能用竹子或木片取火;他們還會造船、織布……很難確定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人是否屬於同一種族。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差不多都集中在德干高原,而在全印度境內都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新石器時代人的後裔最早使用的金屬是黃金,不過只是用做裝飾。南印度的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和武器是鐵製的,而北印度的人類則不同,他們最開始使用銅製的,後來才用鐵代替。大約在西元前2000年就出現了最早的銅器,而到西元前1000年前後鐵器才傳入北印度。
研究古印度文明的學者大都認為,達羅毗荼人就是這些原始居民的後裔。赫伯特.里斯萊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在著作《印度人》中甚至說,達羅毗荼人也許就是印度居民的原型。他們的語言和現在的泰盧固、伽納耳、馬拉雅蘭和南印度的泰米爾等地流行的主要語言非常相似。達羅毗荼人是印度開化最早的種族之一,他們善於使用金屬,也會建築房屋和堡壘,在吠陀文獻中,有很多地方談到了由達西安人建築的城市和堡壘,一般認為書中的「達西安人」就是達羅毗荼人。在古代泰米爾文獻中,也有關於那時城市建築精美豪華、人們生活富裕的記載。達羅毗荼人還會攔河築堤用來進行農業灌溉,因此農業相當發達。此外,他們還做買賣,從事商業活動。
在遠古時期,達羅毗荼人生活在母系氏族社會,母神、蛇、大樹、祖先和各種鬼神是他們崇拜的對象,祭祀鬼神時,他們甚至用人做犧牲品。
當然,有些學者不同意這種說法。有人說尼沙達人才是印度最早的原始居民;也有人說印度最早的土著和原始的澳大利亞人屬同一血統,他們原本居住在亞洲,後來有一支移居到了澳大利亞。但這些不同意見的影響很小,相比之下,更多的人還是認為印度最早的原始居民就是達羅毗荼人。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
古印度文明的歷史早在西元前2500年以前就開始了。大概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周圍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興起了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這裡有用火磚建造的大量房屋,規劃嚴整的城市建設,先進的供水、排水系統,二千五百多枚刻著文字圖形和其他圖形的印章……這一切都說明,這個文明代表了當時世界文明的最高水準,它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中的「哈拉帕文化」。
之前,人們普遍認為雅利安人創造的吠陀文明是古印度文明之源,而哈拉帕文化的發現,完全改變了人們的這一看法,把古印度的歷史足足提前了大約一千五百年。經過數十年的發掘研究,迄今為止,在整個印度河流域已經發現了二百多處城鎮的遺址,這些城鎮大小不一,其範圍西起伊朗邊境,東近德里,北抵喜馬拉雅山麓,南臨阿拉伯海,是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形狀,評估占地面積約為一百三十萬平方公里,堪稱古代世界面積最大的青銅文化。可以有把握地說,它的文明程度已經發展到了奴隸制的階段,與同期的埃及、兩河流域的古文明水準不相上下。
哈拉帕文明被譽為古印度文明之源,它的發現過程異常艱難。印度被馬克思稱為「沒有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世紀以前,沒有一部屬於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真實可信的歷史紀錄,甚至連印度人民自己也還要借助於古老的神話傳說來回憶自我民族的過去。古印度文明和古希臘-羅馬文明,以及同處東方的中華文明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傑出代表,相形之下,古印度文明的歷史至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因此,關於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就成了古印度歷史研究中一個有趣的話題,各種說法層出不窮,莫衷一是。
早在十九世紀,發現印度河流域文明遺址之前,這一話題就引起了近代一些西方學者的濃厚興趣。詹姆斯.穆勒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耗時十一年創作了巨著《不列顛印度史》。其中穆勒談了對印度歷史之源的看法。他認為,西元前1000年前後的吠陀時期是古印度文明之源,換句話說,古印度文明的締造者並不是印度當地的土著民族,而是外來的雅利安入侵者。這種古印度文明外來論,具有明顯的西方中心論的色彩。不過,穆勒的假說卻是當時古印度文明研究的最重大成果。就連當時的印度民族主義者也贊同穆勒提出的古印度文明始於吠陀時代的觀點,儘管他們堅決反對古印度文明外來論。
1856年,東印度公司的工作人員在鋪設軌道時,在今巴基斯坦的哈拉帕村附近發現了一些燒製精良的古代磚塊。隨後又發現了一些印章,印章由凍石刻成,上有各種動物和一些陌生的文字符號。當時的考古局局長英國人亞歷山大.坎寧安聽說後,立即來到哈拉帕,這是他的第二次哈拉帕之行。當時,有人認為這個發現意義重大,但是坎寧安卻認為這些只是外來物而已,只寫了一個簡單的報告。此後五十年,這個遺址一直無人問津。
終於,讓所有關注古印度的學者們萬分激動的時刻到了!
1922年,在印度河谷下游一個名叫摩亨佐-達羅的土丘上,一支由約翰.馬歇爾率領的考古隊在挖掘一座佛塔的廢墟時,意外發現了一些比佛塔的年代更為久遠的古代石雕。經過十年的努力,他們最終發掘出一座古城的遺址,在此之前,它已被塵土掩埋、沉睡了幾千年的時間了。
印度人稱它為「死亡之丘」,正是它為人們打開了通往遠古印度的大門。
考古學家為了解開謎團,對這座沉睡了數千年的古城展開了一系列的科學考古研究。從城市規模來看,當年的摩亨佐-達羅約有居民五萬多人。在這古代世界,可以說是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了。這座城市實在是太古老了,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它在建造之前,好像已經經過了精確的設計。可以說是上古時代城市設計的最佳典範,公共建築、住宅、街道、商業區、倉庫,無不規劃得井然有序,儼然一座現代化城市,並且用圍牆隔成了幾個區。全城的街道都非常寬闊,採取四方網格的設計形式,棋盤式的佈局,伸向四面八方。南北兩條大道和東西三條大路交錯相通,用燒製好的磚石砌成的城牆、塔樓、壕溝散佈四周。人們的住宅設計風格基本一致,都是中間有天井的四合院結構。有樓梯直通樓上或屋頂,窗戶是能活動的木格窗。
在摩亨佐-達羅城西面,有座形狀與眾不同的土堆。最初這是一處用磚搭起來的長、寬、高分別為三六六公尺、一八三公尺、十二公尺的巨大平臺。實際用途至今無人知曉,不過有一點非常明顯,那就是似乎不是為百姓生活而建,而是為舉行重大活動而設。如今,人們一般用「大浴室」來稱呼這座建築,估計是舉行宗教的沐浴儀式用的。與「大浴室」相鄰的建築更為奇特,今天人們稱為「糧倉」。如今只剩下一排排間隔很近的方形建築群,為了便於空氣流通,裡面有狹窄的通道。平臺的另一端是一座大型的會堂,呈方形,屋頂用成排的柱子撐起,這樣的設計適用於大量群眾集會,因此現在人們稱之為「會館」。事實上,這些建築的用途都只是考古學家的一種假設,實際情形究竟如何,現在還不得而知。
人們在完成了對摩亨佐-達羅文明遺址的發掘工作後才知道,這裡的物品與在哈拉帕發現的遺物屬於同一類型,兩者應屬同一文明,便把它們合稱為哈拉帕-摩亨佐-達羅文明,也稱印度河流域文明。之後,人們又重新發掘哈拉帕古城遺址。和摩亨佐-達羅相比,哈拉帕古城略小,但該城的磚牆雄偉,高達十五公尺,整座古城宛如一座堅固的堡壘。由哈拉帕人興建的最大磚造建築物就是港口,這裡好像是個生意興隆的商業城市。城內有巨大的穀倉,還有作坊和宿舍。宿舍供勞動者居住,有很多能容納數百名雇工和奴隸同時居住。據估計,當年哈拉帕古城的人口也有五萬左右,與摩亨佐-達羅相差無幾。
終於,埋藏了四千多年的哈拉帕文化很快就把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古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哈拉帕文化
在印度河谷地區,以旁遮普一帶為中心,東西長一千六百公里、南北長一千四百公里的範圍內,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遺址,這些遺址顯然同屬一種文明。除了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外,另外還有三座較小的城市。據考古學家研究,哈拉帕文化大概存在於西元前3000年至前1750年間。
經考古發現,農業是哈拉帕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了鐮刀等農具。當時種植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包括大麥、小麥等等。人們常見的食物除了田間農作物外,還有眾多果品。那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馴養牛、羊等家畜和各種家禽的本領。
大量的金屬手工藝品是哈拉帕文化遺址中又一重要的考古發現。這些手工藝品的重現,說明在當時人們已經能夠加工金銀等金屬。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和奢侈品精美絕倫,表現出了當時工匠高超的技藝。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製作許多風格獨特的商品,如金屬工具和武器,用貝殼做成的鐲子,用珠子串成的項鏈。個別項鏈的製作技術異常複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譬如說,製作一條長長的光玉髓(一種近似石英的紅色寶石)項鏈,大概需要一年多的時間。
製陶和紡織是組成哈拉帕文化的兩個重要部分,考古學家在遺址中發現了染缸,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紡織品染色技術。在出土的文物塑像中,公牛最多,也有用牛拉車的陶俑,表明這裡的人們已經會駕馭牲畜並使用車輛。在這兩座城市遺址中,也發現了一些人像,這些人像或陶製或石刻,服飾獨特,與後來的印度民族服飾並不完全相同。
此外,考古人員並且發現了一些精製的銅質天平和很多由象牙和彩色小石塊製成的砝碼,說明他們還有一套完善的度量衡制度,以滿足商業活動的需要。城市的繁榮昌盛為哈拉帕文化帶來了商業的興盛,貿易的活躍不僅僅局限於國內,國際貿易也特別頻繁,當時的印度河流域與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等地都有貿易往來,發掘的大量古跡遺物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曾在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兩座古城生活過的居民,可以說是古代社會最講究衛生的人。城市裡到處都鋪設了下水管道,挖掘了排水渠,其公共衛生設施和講究潔淨的程度令現代人震驚。居民家家戶戶都設有浴室和廁所。城市中不僅擁有與現代水準不相上下的地下排水系統,而且全城到處是水井,有的是街井,屬公用;有的是屋井,屬私人專用。大道寬達十公尺,兩旁都有完備的下水道設備,目的是匯集路面雨水和污水。在哈拉帕城,且出土了一段下水管道,該管道上有一公尺半高的弓形頂。這裡除了公用的排放垃圾的垃圾道外,每家每戶還都有特製的垃圾滑運道,直接與地下的下水道相通。這種健全的公用衛生設施,就連當代許多落後國家和地區的城市也自嘆不如。
在這兩座城市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的凍石刻製的印章。據估計,好像每家都有自己的印章。印章為方形,通常都刻有公牛、犀牛、大象、水牛、羚羊、獨角獸等動物的圖案,圖案的上方還有一種陌生而獨特的文字,行文似乎是從右到左。考古學家還陸續發現了近百處碑刻,在這些碑刻以及一些陶器、銅器和用石頭、貝殼或象牙做成的物品上,都能看到一些簡短的文字。古文字學家對這種文字進行了研究,發現使用四百多個不同的符號來代表音節和完整的詞。世界上還有一些地區的早期文字有的也是音節和單詞的複雜組合,但與哈拉帕的這種文字都毫無關聯。這種文字與人們熟知的古印度梵文截然不同。到目前為止,還無法解讀這種文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