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上)與楊伊湄身材好、口才佳,一進演藝圈就受矚目。(郭曉芸攝).jpg 

台大校長一句「台大人去當展場的show girl太可惜了」引起了不少正反意見的回應;另一方面,有大學教授投書,說自己指導過的學生畢業在即,但工作無著,且背負著大筆助學貸款,認為是不可承受之重。看了這兩則「新聞」,筆者不免要問,大學生究竟所學何事?畢業後又何去何從?

     按傳統的說法,大學是培養知識分子、高級人才的地方,但大學也常被譏為不食人間煙火的象牙塔,固守一些傳統的分科,教出一批批「眼高手低」的畢業生。尤其在資訊瞬息萬變、新科技推陳出新的現代社會,大學教育跟不上時代需求,似乎是必然的結果。

     其實這種現象幾十年來就是如此,並非始於今日。傳統的文理大學,就從來不刻意為學生畢業後從事哪一行做準備,而是以培養通才為目的。其把持的信念是:只要學生具備了人文、社會以及自然科學的必備知識,能自己讀書找資料,又能組織起來寫篇言之有物的文章,那麼學生畢業後無論從事哪一行,應該都能夠從做中學習,而勝任愉快。

     這樣的理想並沒有錯,問題是許多大學並沒有堅持這樣的理想,早早就在本位主義作祟下,把學生給納為私有,而剝奪了他們廣泛學習的機會。造成的結果是:主修人文社會的學生不懂科技,主修理工的學生則少了人文社會的薰陶;除了造成有所缺失的知識分子外,還加深了兩種文化的隔閡。

     更糟糕的是:許多應該是學士後(或大學後期)才接受訓練的專業科系,也都在入學分發時收滿了學生。這些以職業訓練為導向的科系,不單名目數量越來越多,還經常玩弄改名的把戲,希冀吸引更多學生。許多本屬於技職專科的院校,如今也都改制成了大學。因此之故,大學變得越來越像職業訓練所,教出來的學生離知識分子的要求自然也越來越遠。

     解決之道,是把多數專業學院放到學士後階段招生,大學部頭兩年盡量不分系,都接受相同的人文、社會及自然學門訓練,後期才依興趣修習更專門的科目。大學修業期可縮短至三年,對程度夠好、志向早定的高材生,還可以憑能力測驗豁免某些基礎的專業科目,更早開始修習專業領域的課程。

     這樣的制度,才是真正的「選校不選系」,也更能刺激大學生發掘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主動學習及選擇專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系上開出的菜單;這樣造成偏食不說,對志趣不在此的學生,更是浪費時間與金錢。

     回頭再來看那兩則新聞。職業本無貴賤,只有勞心勞力、發展潛力、投資報酬、適才適性、自我滿足等考量。如果說擁有傲人外貌的一流大學畢業生認為當展場女郎、進演藝圈更吸引他的話,旁人自無由置喙,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但要是念了四年大學,找不到合適工作,只此(甚至還沒有)選擇的話,那麼學校、個人以及社會都得好好反省,我們的教育是哪裡出問題,而造成這種投資的浪費。

     (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 2010-06-16
  • 中國時報
  • 【潘震澤】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