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時期,緬甸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盟邦。滇緬公路(The Burma Road)是我政府遷都重慶後,除飛越駝峰(The Hump)外,唯一的對外通道與補給路線;好萊塢還以此為題材,拍成電影。大陸變色,李彌所部自雲南撤退到中緬邊境,駐紮在緬甸所屬的三不管地區,阻礙了緬產鴉片煙運華路線,緬政府對我頗不諒解,雙方這些年來因而全無往來。

     緬甸的正式名稱原為Union of Burma,一九八八年才改名Union of Myanmar。它本就是個多民族國家,依照《新華社》資料,全國五千七百五十萬人分屬一百卅五個民族;與緬甸官方去年統計相若。一百多民族中,純粹緬族約二千四百餘萬,較半數稍弱。其餘有克倫(Karen)、撣(Shan)、欽(Chin)、孟(Mon)等,無法一一列舉。

     原為英國屬地,一九四八年才獨立的緬甸,早年對外是開放的。首任總理宇努(U Nu)執政長達十四年。他的外交部長宇譚(U Thant,大陸譯為吳丹)曾任聯合國秘書長十年之久。然而一九六二年,三軍總司令尼溫(Ne Win)發動政變,奪得政權,緬甸從此與外界隔絕,神祕莫測。至今已歷四十八年,外人絕少獲准入緬,採訪記者更休想進入。

     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教授史坦堡(David I. Steinberg),是研究緬甸的專家。他所著《每個人都該知道的緬甸(Burma/Myonmar: What Everyone Needed to Know)》,去年底方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他嗅到美國正在試探敲開緬甸緊閉的大門,因而寫了篇文章,題目就叫”The Burma Road Ahead”,語意雙關,刊於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太平洋分會第廿六期的會刊。

     嗅覺敏銳的史坦堡發現,去年底國務院曾派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駐東南亞組織(ASEAN)大使馬希野(Scott Marciel)密訪緬甸。此前三個月,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韋伯(Sen. Jim Webb)初次訪問緬甸,見到緬甸的大獨裁者、「國家和平發展會議」主席丹瑞大將(Sr. Gen. Than Swee)和內閣總理登盛上將(Gen. Thein Sein)。

     韋伯參議員原定六月三日再度訪問緬甸,卻在啟行前一天臨時宣布取消。為什麼呢?原因據傳是緬甸試圖向北韓購買製造核武的方法,和數量不明的精煉鈾。台灣媒體對此事全無報導,但情報來源是中央情報局(CIA),不容忽視。緬甸軍政府好不容易和美國建立起的一條管道,就此斷了線。

     丹瑞為何要向北韓購買核子機密甚或核武,外人實在想不通其中道理。緬甸為避免受到威脅,五年前把行政中心從仰光(Yangon,原稱Rangoon),搬到伊拉瓦底江(Irrawady)左岸的新建首都內比都(Nay Pyi Thao,舊名彬馬那Pyinmana)。對外所述理由是為要配合行憲,還政於民,平衡過去南部繁榮,北部貧困的問題,這種話只有傻瓜才會相信。

     遠在北部的新國都,距面臨孟加拉灣的仰光,有三百九十公里之遙。為何要把中央政府所有機關與人員,連根拔起,遠赴內陸去披荊斬棘,另起爐灶,如非恐懼外國入侵,實無必要。民窮財盡的緬甸,人均所得僅合四百卅一美元,如此浪費人民血汗錢,怎樣也說不過去。實際只是神經過敏,自己嚇自己而已。

     獨裁軍政府最頭痛的問題,不在國外而在國內。令丹瑞大將與登盛上將有芒刺在背之感的,是位手無寸鐵的弱女子,緬甸國父翁山(Aung San)的獨生女。翁山本人在二次大戰日軍佔領緬甸時,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秘密抗日。戰後轉向英國殖民地政府爭取自治,一九四七年翁山遇刺身亡。死後六個月,倫敦終於讓緬甸完全獨立。

     他的女兒翁山蘇姬(見圖,路透照片Aung San Suu Kyi)繼承父志,組織「全國民主聯盟」。一九九○年,歐州議會通過授予她薩卡洛夫獎(Andre Sakharov Prize),次年又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譽滿天下。軍政府只好把她軟禁在家,反使她成為緬甸人民爭取自由人權的象徵。安理會通過第一八七四號決議案譴責;美國國會則通過「緬甸自由法案(Burma Freedom Act)」,在她重獲自由前,禁止華府與緬甸政府有任何往來,所以韋伯參議員才介入。

     丹瑞獨裁政權在世界輿論和國內民意壓力下,不得不承諾辦理選舉;先制定一部新憲法,去年經全民公投通過。目前定在十月十日選舉新國會,理由是二○一○|一○|一○很吉利。這個諾言到時會不會生變,只有老天爺知道了。

  • 2010-06-21
  • 中國時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