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網路數位環境成熟,還有蘋果公司的無敵創新,三股力量的交織,使得以硬體起家的台灣科技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大胎動,以鴻海、廣達為首的電子五哥們,紛紛加碼投入軟體應用及內容服務的領域。硬台灣,現在要全面地軟起來!
孔老夫子說:三十而立,這句話也貼切地適用在台灣的科技產業。新竹科學園區跨越三十年,全球三大電子展台北Computex,今年也屆滿三十年。園區內依然車水馬龍,展場內Show Girls的熱力不減,端著各式各樣的新產品全力吸睛。 然而,整個台灣科技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大胎動。
「傳統3C加上內容(content),科技業已走向4C匯流新時代,如果把四個C按照排列組合,總共可推演出十一種混血模式,將為科技注入更多想像空間,」宏碁公司董事長王振堂如此評論產業變化。
「未來業者要能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今年的美國CES展上表示,平台應用將會成為主流。
驅動產業轉變來自三大力量:一是中國崛起,二是網路數位環境成熟,還有蘋果公司(Apple)近幾年的無敵創新。
根據中國工信部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中國電子資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依然保持重要地位,產業收入下滑,但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仍達一○%左右,而在進出口方面,電子資訊業更占中國外貿比重的三五%之多。其中包括手機、微型電腦、彩電、數位相機、DVD播放機等產品產量,分別占全球的五○%、六一%、四八%、八○%、八○%,貿易額占全球的一五%以上,已成為世界電子產品第一製造大國。
變革力量:中國崛起
雖然中國電子產業的發展,台灣產業在其中仍扮演重要角色,但在中國積極推動產業升級的大目標之下,中國本地業者成長快速,台灣業者不能再靠以勞力密集的成本優勢競爭,必須朝向系統整合及解決方案之路邁進,才能創造差異化優勢。
「就像當年IBM無法單靠製造力取勝,只好切割個人電腦事業,專注於系統整合服務,台灣產業現在也是面臨類似的局面,」明基電通副董事長王文璨指出。 在這個轉折的關鍵點上,台灣是有機會可以趁機轉型。
網路環境成熟,帶動行動上網風潮,許多應用可以跳脫個人電腦這個入口,直接在網路平台上完成,這解放了過去Wintel的規格限制,例如帶領小筆電風潮的華碩Eee PC,第一台產品就是採用開放原始碼的Linux系統。而隨著Google接連推出Andriod及Chrome兩大平台,台灣廠商開發產品的空間一下子海闊天空了起來。
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指出,「就開發來說,這仍然是一個十分細緻的分工,尤其在硬體端仍然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我不認為Google有辦法做這樣的整合。」他分析,就台灣的情況,軟體工程師也是需要時間培養的,硬體廠商不可能一夕之間找到很多的軟體工程師,「最好的角度或許還是從硬體切入,找到硬體可以幫助軟體做哪些事,再從而擴大。」
簡立峰舉例,電子書就是從硬體帶動軟體的代表,「電子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創新突破,帶動了很多機會。但可惜的部分在於,電子紙的廠商只是停留在製造電子紙而沒有延伸到電子書,讓關鍵技術仍只停留在原料(material)。」他評論,這或許就是某種的機會喪失,因為電子紙上或許還有很多的軟體機會,讓電子紙有更多的應用空間。
驅動創新:從應用出發
發現應用原點才是王道,這是蘋果與賈伯斯(Steve Jobs)教我們的事。
回顧蘋果的發展,二○○三年iPod與iTunes的組合,首次讓大家感受到硬體透過軟體服務所帶來的加值效應。而○八年iPhone搭配App Store的模式,更是一口氣破壞了了手機、軟體及電信三大產業的遊戲規則。今年四月開賣的iPad,也將大大改變了內容產業的運作思維。
雖然大家都知道不可能變成賈伯斯,短期之內,與蘋果正面抗衡的機會也不大,但是當蘋果開拓出產業新道路時,也對眾多業者形成新的壓力與挑戰:不跟進,就淘汰!要跟進的不只吸引人的外觀,更重要的是,讓產品更貼近消費者使用經驗。
圓剛科技設計經理,也是發起推動「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同好團體UiGathering的陳文剛就說,蘋果看起來是一家硬體公司,但它最成功的,其實是先預想了消費者生活的情境,再來發展產品,「骨子裡蘋果更是一家軟體應用服務公司。」這也說明為什麼許多台灣業者也有能力做出「產品」,卻始終無法成為一方之霸的原因。
越來越多台灣科技廠商覺醒,並開始行動:硬台灣,需要有更多的軟思維、軟行動。今年在百強榜中排名第八的聯發科是一個例子。
在外界將聯發科視為中國手機山寨風潮始作俑者的背後,聯發科靠的正是從服務角度,提供客戶完整的解決方案。在智慧型手機日漸蔚為市場主流之時,聯發科在去年接連入股提供手機加值服務的iPeer公司,以及開發手機軟體平台的北京沃勤公司,甚至大規模地在中國招募軟體工程師。聯發科想的,是要從晶片端直接接上消費端的需求。目前聯發科內部硬體及軟體工程師的比例已拉近到一比一的水平。
宏達電的HTC品牌能夠快速成長,關鍵也在於此,不論是微軟的Windows Mobile系統,還是Google 的Android平台,宏達電就是有辦法讓軟體在手機上跑得比別人順,自然提升了硬體的價值。
策略布局:行銷之外的商機
在今年美國CES消費性電子展上,索尼全球執行長施金格(Howard Stringer)指出,「未來硬體創新,必須聚焦在軟體及內容的面向。」手機龍頭諾基亞近來也是強打軟體應用訴求。當台灣資訊代工業重要大客戶都如此轉向,自然牽動了台灣業者的布局。
一九九二年,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後,這個理論就一直被台灣科技產業用來解釋代工製造業毛利率持續低迷的現象。但是從幾家代工廠最近的布局來看,傳統生產上的零組件垂直整合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往通路、研發布局的動作可能會更多,原本貌似微笑的曲線型態,可能會更往「一」字趨近。
「未來客戶只要專心做行銷,其他的都是我們的商機,」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去年在股東會上指出,包括實體通路、網路到內容,都是可能發展的方向。
鴻海布局通路不是新聞,十年來不管是透過自有零組件品牌「Foxconn」在主機板、機殼市場布局,或是利用子公司廣宇投資中國通路廠賽博數碼,鴻海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通路上的投資,要在生產製造之外,跨入「最後一哩路」。
最大的變革就是郭台銘親自禮聘了台灣蘋果第一任總經理胡國輝,出馬操刀鴻海的通路事業部門,並大費周章拿下光華商場的「台北秋葉原」BOT案,這讓鴻海的通路布局,首度在台灣媒體展露了比較清晰的輪廓。 但與過去製造的鴻海相比,通路市場顯然是另外一個世界,外資分析師都不看好。高盛下游科技研究主管金文衡也直言,鴻海要做通路需要「換腦」才有機會成功。
優勢競爭:延伸既有技術力
換腦的關鍵,在於硬體的技術思維,如何轉換為服務的思維,因此軟硬體整合度高的電子書,就成鴻海練兵的最佳平台。
相較於鴻海「網路+通路」的策略,它的對手們則是積極往另外一頭的技術去布局──強化設計及軟體開發的整合實力。
「筆電代工廠的零組件垂直整合其實已告一段落了,下一階段要朝特殊新技術的整合邁進,」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對外曾如此表示。雖然仁寶去年靠著小筆電的加持,以三千八百萬台的出貨量擊敗廣達,成為全球最大筆記型電腦代工寶座,並拿下今年台灣科技一百強的榜首,但陳瑞聰也很清楚,品牌客戶現在要的更多。
陳瑞聰去年找來曾任飛利浦設計中心台灣區設計總監的陳禧冠帶領設計團隊,試圖加入技術之外的軟性思維。「我們要以更貼近使用者經驗的角度,面對新的競爭環境,」陳禧冠指出。
面對仁寶的緊追,廣達雖然在今年四月單月出貨數字上重新奪回寶座,但對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來說,未來的雲端應用才是他現在最關心的事。「年輕人現在是網路原住民,不像我是網路新移民,過去LKK的創業模式,已經不適用。面對終端用戶改變,企業也面臨新考驗,包括如何創造新價值或改變新流程,雲端運算是其中一項解決方法,」兼任時代基金會董事長的林百里,在該基金會舉辦的「創意聯誼會Garage Party」中指出。
去年廣達投資一千萬美元取得Tilera的股份。Tilera是一家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學生合作的公司,生產以ARM架構的處理器。Tilera現在已可以設計出一百核心的處理器,號稱效能可追上英特爾、超微(AMD)這些大廠的x86處理器。廣達計畫未來可以運用在雲端運算上,打造廉價的伺服器。此外,微軟方面也透露,早在三年前,林百里就密切與他們討論雲端的各種可能性。
未來商機:雲端大應用 今年五月,廣達方面又宣布已註冊登記「雲運算科技公司」,計畫透過與兩岸電信營運商合作,提供中小企業企業管理的軟體,使用者付費,再由廣達與電信營運商拆帳。
「這項革新不是比槍砲,比的是網路的影響力。對台灣資訊產業而言,絕非只是賺取毛利率不到一○%的載具代工,」林百里在五月中總統馬英九參訪廣達總部時表示。
林百里在現場連線一輛載著嬰兒的救護車,向馬總統展示雲端應用的情境:透過無線寬頻,從電視畫面,不但可以在衛星地圖掌握救護車行進的路線,也能從另一切割畫面,監看小嬰兒的身體狀況,「不只改變人類生活,更將為全球經濟、文化,甚至政治帶來巨變,」林百里強調。
服務加值:跨足內容服務
緯創則是在3D上取得關鍵技術,之前投資英國的DDD公司開發3D軟體技術,是現在市面上成本最低的3D技術,與繪圖晶片大廠Nvidia的3D技術相比,價位落差甚至超過三成。《阿凡達》電影帶動3D商機後,緯創的3D機種也被看好。
此外,緯創已生產雲端相關的硬體產品,如伺服器。董事長林憲銘在法說會上也表示,為提高利潤將切入軟體相關的開發,目前公司也有雲端軟體研發的團隊,董事會也通過投資一千萬美元,參與新設信息超級網格集團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林憲銘說,雖然目前都還在投資階段,尚未有營收貢獻,「但我們腳步絕對不會輸給同業!」
一線代工大廠努力延伸既有優勢,其他台灣硬體業者也相當積極思考如何透過軟體及網路服務為產品加值。華碩推出所謂的「Web Access」計畫,試圖從硬體出發,接上網路儲存、遊戲等內容。而另一個品牌大廠明基,則是成立新公司,透過電子閱讀器「nReader」與網路平台「eBook伊博書屋」,探索新商業契機。
今年第一季以些微差距擊敗惠普登上全球筆電一哥的宏碁,不僅董事長王振堂日前透露年底將推出宏碁的軟體市集,五月底並在北京宣布推出電子閱讀器。據了解,過去在網路時代由施振榮主導的IT系統整合微巨服務事業單位,也以鴨子划水的姿態,開始推動電子書平台計畫。
此外,網通品牌大廠友訊近來也從台灣雅虎挖了一批團隊,成立網路服務事業處。友訊方面低調地表示,由於友訊的路由器、基地台等通訊產品,是連網不可缺的工具,相較於其他終端產品,更具有連結的優勢,今年底將推出具有網路加值概念的新產品。
轉型挑戰:改組企業DNA 雖然找到了方向,但這條路並沒有想像中好走。一位文創產業的高階主管就批評,科技業做代工太久,夢想與創新的勇氣也都被磨掉了,「創新是你對未來生活的想像,而不是眼前賺不賺得到錢。」他感嘆,雖然台灣電子書近來發展火熱,但這也是別人定義好了遊戲規則,台灣廠商仍然沒有看到太多的創意想法。
華碩副總裁陳志雄及明基副董事長王文璨都不諱言,由硬轉軟的過程中,內部出現很多不同聲音,矛盾衝突在所難免,不但需要時間凝聚共識,企業組織架構、文化及管理方式都需要大幅度的轉變。
在今年台灣科技一百強榜單中,仍出現不少熟悉面孔,例如前十名中,可見到仁寶、鴻海、廣達、聯發科的身影,但其實它們的成長動能,已不再是你以為的製造。大斷裂、大躍進、超融合,這些科技大廠們正試圖革自己的命,做更好的自己。
【撰文/盧諭緯.李德武】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第193期《數位時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