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一向好發驚人之語的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又打造出一個觸目驚心的新標題:全球經濟將陷入第三次蕭條。

     如果不太健忘,應該記憶猶新,就在2008年9月金融海嘯驟然爆發時,這位老兄就高喊,百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大恐慌已然到來,弄得全球驚惶失措,好像天就要塌下來了。因而信心全面崩潰,投資卻步、消費縮手,本來並不嚴重的投資銀行過度涉險的事件,竟導致全球經濟為之癱瘓,真正釀成一次可怕的災禍。

     這一場莫須有的大災禍,深孚眾望的重量級學者貢獻良多。

     也因為金融風暴被渲染得太過可怖,各國政府乃完全拋棄一切審慎態度,以萬事不如救災急的心情,將古往今來可以拯救經濟災難的武器運用達到極限:零利率配合無限制的寬鬆貨幣政策,加上凱因斯學派不計代價的大舉借債從事公共支出,全球各國有志一同全力以赴。

     結果,金融風暴最大的傷害來自恐嚇之下潰敗的信心;只待信心重新建立起來,全球經濟即可重回正軌。然而重建之路遠比想像中坎坷。因為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熱錢四處氾濫,未引導資源投入實業建設,反而吹出泡沫的繁榮假象,干擾經濟恢復正常運作。

     同時,赤字支出加上經濟停滯自動引發的社會救濟支出膨脹、稅收減縮,使各國財務都產生問題。最悲慘的,就是歐元區各國,既不能藉貨幣貶值以提振經濟,減輕政府負擔,又受到歐盟高規格財務標準的制約,必須不計代價地改善財政狀況。於是債台高築的歐豬五國,面對惡化的經濟景氣,反而被迫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提高租稅負擔的緊縮政策;而緊縮之下更加惡化的景氣,只會造成更大的財政負擔,形成一個一步步走向崩潰的惡性循環。這正是克魯曼認為將導致大蕭條的第一個惡因。

     過度氾濫的熱錢四處為禍,必須早日匡正;但一旦以升息手段使救市政策退場,全球資金大減的後座力,可能導致泡沫相繼破滅,令景氣受挫,更讓歐豬五國的困境雪上加霜;這是大蕭條的第二大惡因。

     中國大陸20年來藉其加工出口業高速發展,成為對全球經濟成長動力貢獻最大的國家,一旦此動力受損,全球景氣都會蒙上陰影。但兩年多來刻意打擊加工出口業追求產業升級的政策已醞釀成熟,正全面發功。而失去加工出口高速成長動力的大陸經濟,勢必由絢爛歸於平淡,下半年其影響即將顯現;這是第三個,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惡因。

     這三個惡因者相互為用,全球經濟或不致陷入大蕭條,但復甦之路將更坎坷,全面衰退不無可能。這三個惡因有一通性:俱莫須有,而且都可以全力扭轉。如果這個世界不具備足夠的智慧,執意要向下沉淪,則克魯曼的警告雖不中,亦不遠矣!

 

  • 2010-07-02
  • 旺報
  • 【社評】
  •  

     

    image.jpg 

    世界經濟 陷在弔詭的十字路口

    廿國領袖第四次高峰會上月底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主題是「世界經濟的復甦與重建」。首要研議事項是在世界經濟衰退衝擊過程中,既已採行經濟激勵措施的效用問題,特別是第一次G二○在倫敦高峰會共同集資三.五兆美元的各項振興方案,迄今所見,除了促進金融產業部門的復甦活力以及各國資產投資逼近泡沫化以外,對於主要支撐經濟成長的製造業部門、工商服務業部門及民間消費買氣,似乎都並無太大起色作用。因此,如何另籌新策以訂定新的可持續激勵工具組合與做法,乃成為多倫多高峰會議的核心任務。

         其次是針對倫敦高峰會改革世界金融監理體制的進程,進行第一次審議與檢討,包括IMF理事會的開發中國家發言權問題,與各主要國家中央銀行穩健經濟再成長的積極角色問題。至於為了強化對金融產業社會責任的規範,由英美兩國發動的「全球銀行稅」的建制議題,本質上很類似於托賓稅(Tobin Tax),必須讓銀行業能夠自我承擔所有風險責任,不能再一逕丟給中央銀行或政府部門負責;但在做法上則與亞洲及開發中國家的主張與立場頗有不同,各國境內採行銀行稅,目前尚多礙難,但跨國之間的全球銀行稅,則為多數國家所願意共策進行。

         至於為防制新貿易保護主義再起的「促進世界市場開放」政策,則已經得到絕大多數國家的一致共識,而形成共通行動決議。另倫敦峰會所確立的「世界金融安定委員會(CFS)」也在這次會議中向實體架構化運作的方向推進,算是一大成就。

         事實上,G二○第四次高峰的召開,時間上正當全球經濟看似走出衰退且漸見復甦徵兆之際,但卻偏又遭逢遍傳恐有嚴重二度衰退(double dip)之國際社會大疑慮。因此,廿國領袖就以各自國情與政經理念分成兩派看法與主張。

         以美國為首的凱因斯派國家,認為世界經濟的復甦,仍然極其脆弱而且不穩定,此時若因為歐債問題效應而以國家財政赤字負擔為優先考量;而竟在極短時間內,過度緊縮公共開支,勢必會立即拖累全球經濟才開始復甦挺升的勢頭,甚至會立即把世界經濟再次推回海嘯而衰敗的難局。以歐盟為代表的國家則認為,欲期有穩健而且長期可持續成長的世界經濟,首須仰賴健全且有效控管的國家財政;一旦財政失去控制,就更有可能把全球經濟再度拖回到頹敗的境地,而且真正讓所有國家皆無力免於「二度衰退」。

         對世界經濟有「二次衰退」高度可能性的共識看法,可說是兩天多倫多高峰會各國領袖的一致研判,當然值得世人共所警惕以面對未來的不確定前景。祇是關於二次衰退的咎因,觀點看法大相逕庭,一方認為是「激勵力度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則認為過早、過度緊縮才是。這種咎因分歧與展望分歧的原點,正是不同理念意識經濟學家的觀照分析差異所在。特別是對於「可預見」的未來,究竟世界經濟會是「因通貨膨脹而趨於險惡」的前景,還是「因通貨緊縮而趨於險惡」的前景。不同的前景判讀,當然會有極大不同的對策思維與做法出現。

         因此,我們才會看到歐盟會「堅決維護國家財政的永續性,而且義無反顧地展開努力鞏固財政安全」;而美洲國家則強烈質疑,由於對歐債及日債因素的過度恐懼,已促使許多國家政府積極於強力緊縮措施,早已造成世界各地市場頻起波動,而且大大削減了全球長期經濟成長展望的美好環境條件。但是情勢顯示,G二○高峰會的結果,其實還是接納了美國籌思行動做法的對策。

         (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 2010-07-02
  • 中國時報
  • 【林建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