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旅行者的角度來看,「想去哪裡」比什麼都重要,因此無論這些景點是否為奇蹟。相信書中所羅列的絕大部分都是世界之最,至少……在我心中是這樣認定的!
環遊世界與遍覽世界奇蹟是許多人畢生的夢想,而我,很幸運地一次完成了!
就這趟環球之旅而言,「人」一直是旅行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此書中主要著墨重點在於——當時前往的過程、發生的趣事、個人對景點的感受,以及一般書籍較少提供的相關訊息,相信這些也是多數人比較感興趣的部分。
坦白說,在準備期間我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總是縈繞於心:到底怎樣才算準備好了?我會不會到頭來和那位富和尚相同,一直處於準備狀態而裹足不前?所幸最後我踏出了國門,也平安回到家,並且帶回一生難忘的回憶。
【圖.文/節錄自《環遊世界,奇蹟之旅!》/作者蕭遙/華成出版】
這天的計畫是去參觀龐貝城,只不過既然即將造訪的是一座「城」,依據先前參訪佩特拉古城的經驗,凡是稱之為「城」的遺跡,沒在裡頭走上四、五個小時是無法出來的,所以今天預計又將是「累得很過癮」的一天。此外,考量交通來回的時間耗費,於是我特別提早出門,匆匆地在街上買了麵包,便搭乘私鐵前往。
是藝術,還是髒亂?
上車後,為了避免下錯站,我一如往昔順著車上的路線圖開始玩起「站名核對」的遊戲,然而走過那麼多城市,拿波里的站名卻最令人頭疼,語言上的隔閡不是問題,沿途那些被噴漆「彩繪」的站牌名稱才讓人困惑,由於有許多站名早已被噴得面目全非,我不得不透過估算還有幾站的方式來確認下車地點,而「站名核對」的遊戲也瞬時演變成「站名猜猜看」的遊戲了。
提到噴漆塗鴨,我發覺在歐美國家似乎隨處可見,但連旅客上下車指標都被噴掉的狀況卻令人傻眼,街頭塗鴨到底是藝術,還是髒亂?這或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然而如此凌亂的感覺很難令人接受。柱子、牆角、圍籬、車子及火車的內外車廂……等,被噴得到處都是,即使有些噴(畫)得還不錯,卻因為沒有好好保存或管理,許多人後來又在那些字畫上增添其他文字或線條,整體的美感因而遭到破壞,尤其當我看到有些古蹟也被噴上字後,心裡除了感到可惜之外,也覺得那些人的公德心實在有待加強,相較這部分,我不禁覺得台灣人的公德心好多了。
龐貝古城
抵達龐貝城,一進去便可見到幾處被火山摧毀的遺跡,據說一千多年前的那場火山爆發,其威力直逼核爆,當時的情景想必是天崩地裂、地動山搖,宛如人間煉獄、天毁人滅。
在古城裡,由於每條道路都有名稱,因此讓遊客在景點的尋找上方便不少,然而最令我驚訝的正是這井然有序的街道,相較於現今許多城鎮的道路仍是彎彎曲曲的樣子,沒想到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便有「都市規劃」概念了。此外,馬路旁也有人行道的設計,有些牆角甚至還能發現當時已有「水管」這種公共設施。
我按圖索驥尋訪古城內的重要遺跡,偶爾也順便偷聽其他導遊的解說,走到那些屍體化石旁邊,眼前一具具罹難者的形體令人震撼,這個歷史性的大悲劇發生當時可謂慘況空前,好好一座商家林立、盛極一時的城市,竟然在一夕之間被炙土烈焰吞噬。
離開龐貝城,回到車站候車時,耳邊突然傳來熟悉的國語,一問之下原來是兩位來自台灣的老師,趁著暑假期間出國旅遊。呵,先前就聽說許多老師會在寒暑假出國,果然今天很幸運地遇見了。回到住處背上行李後,儘管肩上的負荷有點重,但心裡卻相當輕鬆,因為我此行的目的已達成,並且安然無恙地離開這座危險城市,看著肩上的背包已壞,索性在搭車前順便換個大行李袋,當作是送給自己歷險數十天的賀禮。
本日的行程是期待已久的泰姬瑪哈陵!由於這景點位於阿格拉(Agra),車票必須前一天以前購買,所幸昨天有P幫我買,不但省得我跑一趟,而且可避免被騙或買錯票的情形。此外,為了體驗當地居民的生活,我捨上等車廂而買次等車廂的車票,至於最差的第三等車廂則因友人強烈建議別坐,只好作罷。
到車站後,我手拿車票沿著月台問人,好不容易才找到車廂。坐定位後,一堆人對我投以異樣的眼光,尤其小朋友對我這個傢伙更是目不轉睛,就像「新大陸發現哥倫布」一樣,「沒看過台灣帥哥嗎?」哈,真不要臉。不過連次等車廂都瀰漫如此詭異的氛圍,那第三等車廂的情形想必更難以想像,聽從友人的建議果然一點都沒錯!
車廂上方數十支電扇的陣仗令人印象深刻,無奈6月的印度總是熱得令人發昏,電扇吹出來的也全是熱風,但聊勝於無,況且這就是我要的體驗,即使汗流浹背也得接受。
印度的鐵道風光有點與眾不同,由於黃沙漫飛,總覺得到處都是灰濛濛,路旁常可見到許多尚未完工的民宅,有種說法是建一半表示「有錢建房子」,目前正處於「興建中」的狀態,只是看那些磚頭中間沒什麼鋼筋,一旦發生地震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阿格拉堡
在阿格拉下車後,一出火車站就有許多Pre-paid taxi(預付制計程車)司機前來攬客,上車後不久,我來到第一個景點──阿格拉堡(Agra Fort)。在印度總會看到許許多多的「堡」(Fort),但這裡的「堡」並非一般所認知的堡壘,在印度的「堡」指的是「國王的住所」,不過現在的印度並非由國王統治,早已改由總統來治理國家了。
走進阿格拉堡,首先見到的是個大斜坡,它主要的功能在於滾石禦敵之用。往內部走去便可一窺古代國王的生活,從其起居室、宮女獻舞的方庭、圖書室、沐浴消暑的水池……等,不難想見當年皇室的奢華生活。在所有廳堂中,有間作為避暑之用的大廳,乍看之下雖和一般宮殿並無不同,但因其牆壁為空心牆,昔日會注入水以降低室溫,算是古代的「冷氣房」吧!
此外,其中還有間建材和泰姬陵頗相像的閨閣,是沙賈汗(Shah Jahan)國王當年為其愛妻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所建。愛妻過世後,他更為她建造了泰姬瑪哈陵,然而最戲劇化的莫過於在他兒子篡位後,這間閨閣也成為沙賈汗被軟禁之處,只能日日望向亞穆納河(Yamuna)對岸的愛妻陵墓,最後在病榻遙望泰姬陵,嚥下他人生的最後一口氣。
華麗絕倫的陵寢
離開阿格拉堡,我接著來到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泰姬瑪哈陵,購票進去不久即可看見一座回教樣式的紅沙岩建築,是陵墓的正門,頂端前後各有十一個白色圓頂,每個圓頂代表一年,象徵泰姬瑪哈陵二十二年的建造時間。走過這棟建築,映入眼簾的就是泰姬瑪哈陵,其名稱取自於「慕塔芝.瑪哈」皇后頭銜,是「思念瑪哈」之意。這座陵墓於西元1631年動工,動員兩萬名工匠,費時二十二年完成(實際為二十三年),白色大理石的陵墓每日隨晝夜晨昏變幻著不同的色彩,使得這座華麗絕倫的陵寢成為遊客必訪景點。
泰姬陵和其他寺廟一樣必須脫鞋才可入內參觀,我購票時因恰巧拿到鞋套而不必脫鞋,但同行的兩位印度朋友及大部分的人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只見每個人無不「蹦磞跳跳地」進入陵寢,而像這樣的趣味鏡頭,我想也只有在酷暑才能見到吧!
泰姬陵的主體是由不規則的八角形所構成,主要建材為白色大理石,但其圖案、花紋卻是由各種顏色的寶石鑲嵌拼綴而成。這些寶石來自各地——藍寶石來自斯里蘭卡、琉璃來自阿富汗、土耳其玉來自西藏、白色大理石來自印度的拉賈斯坦省、碧玉來自旁遮普省、玉和水晶來自中國,據說當時還動用了千頭大象來搬運這些石材,由此可見其工程之浩大。
這座陵寢處處流露著印度藝術之美,著色華麗、巧堆妙砌,可謂集印度、波斯、回教建築之大成。陵寢內的兩座石棺分別是沙賈汗和愛妻的衣冠塚,不過依回教風俗,棺木分為上下兩層,他們倆的長眠之處其實是在兩座石棺之下。泰姬瑪哈陵雖然是沙賈汗國王對愛妻履行承諾的象徵,而被許多人認為是段難能可貴、淒美堅貞的愛情,但也有人視之為自私的暴力美學,耗時二十三年、動員兩萬人、花費無數的財力與物力,卻只為了一個承諾,姑且不論其是非為何,當年國力因這座陵寢的建造而走向衰敗之途,卻是不爭的事實。
離開泰姬陵後,我繼續前往製作泰姬瑪哈陵的工廠參觀,據他們的說法是:「此為官方工廠,僅純粹解說泰姬陵鑲嵌寶石的製作過程,不會強迫購物。」對於這個說法,我想……還是姑且聽之就好。一進工廠我就表明只參觀、不購物,服務員不但沒有不悅,而且仍很用心地解說製作過程,最後還經由打燈的方式來展現泰姬瑪哈陵一日之間的色彩變化。在詳盡的解說後,不出所料,果然開始推銷他們的產品,考量服務員的用心介紹,以及願意協助兌換盧比的情形下,我終究還是在殺價半天後,選購了一個最便宜的紀念品才離開。
由於忙著看景點,回到阿格拉車站已經是下午四點半,原本打算到附近的餐廳用餐,然而……看到每間小吃店全被蒼蠅占據的情況,不得已之下只好買兩包洋芋片及一瓶水果腹,回P家再吃別的好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