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第二季獲利上升,但由於擴大多樣化經營和增加雇員等因素,開支增加,獲利升幅不如預期。美聯社.jpg 

Google公布第二季財報,獲利和營收比去年同期上升24%,但獲利不如分析師預期,盤後股價跌逾4%。

Google第二季淨利上升到18億4000萬美元,相當於每股獲利5.71美元,去年淨利是14億8000萬美元 (每股4.66美元)。扣除股票選擇權等項目,每股獲利6.45美元,而分析師預期6.52美元。

Google股價在正規交易時間上揚2.68美元,收在494.02美元,盤後跌到473.69美元。Google過去三個月共跌17%,今年以來已跌20%。

營收上升到68億2000萬美元,去年同期是55億2000萬美元。扣除付給廣告夥伴的佣金,淨營收50億9000萬美元,優於分析師預估的49億8000萬。

Google第二季獲利不如分析師預期,原因多端,包括為了多樣經營和加強競爭力而開支增加、增加員工、歐元對美元貶值,以及和中國政府攤牌。

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出現違約陰影而歐元走弱,對Google造成傷害,因為Google有三分之一營收來自歐洲,歐洲客戶以歐元付款,換成美元,自有影響。

Google為了維持其網路搜尋的龍頭地位,增加開支,同時追求多樣化,進軍線上視頻和行動裝置等利基市場,而為了達成這些目標,第二季增加1200名員工,6月底全公司有2萬1800人。

但專家指出,Google動作頻頻,卻幾乎沒有一項交出可觀的營收成果,5月裡甚至關閉出售Nexus One手機的線上店面。專家說,Google多方跨足新領域,但面對蘋果吃定手機市場,Facebook獨霸社交網站,亞馬遜穩占網路商務,Google 高層是何感想,令人好奇。

【編譯彭淮棟2010/07/16 聯合晚報】

001.jpg 

Google上季賺太少 股價摔6%

Google第二季獲利和營收雙雙攀升24%,但由於增幅不如預期,16日盤初股價重挫近6%。不過,Google財務長對公司前景仍深具信心,穆迪(Moody's)也肯定其市場領先地位,首度納入信評就給予投資等級第三高的Aa2,展望為穩定。

Google公布,第二季獲利較去年同期增加24%至18.4億美元,相當於每股5.71美元,若不計入員工股票津貼,上季獲利增為每股6.45美元,仍低於市場預估的每股6.52美元。這是Google自2008年第二季以來,財報首度讓市場期待落空。

競爭加劇 今年股價跌25%

第二季營收則增加24%至68.2億美元,扣除給行銷合作對象的佣金後,營收降至50.9億美元,略優於預估的49.8億美元。財報欠佳的原因是,占Google營收三分之一的歐洲市場籠罩於主權債務危機,加上歐元走弱,使營收兌換回美元時蒙受不少匯損。但這部分損失比分析師預估的低。

另一個原因則來自於Google擴編人力的支出。Google看好美國經濟將逐漸升溫,為固守搜尋引擎龍頭地位,並在線上影音與行動裝置等利基市場取得一席之地,第二季大舉增聘近1,200名員工,使員工總數增至逾2.18萬人。

BGC夥伴公司分析師吉利斯說:「Google的研發的投資比預期的高,對行銷的投資相對較少。Google向來清楚將走回投資模式,但擴增人力之舉也意味著9月的支出會更高。」

由於財報令投資人失望,Google股價繼15日盤後重挫逾4%後,16日盤初大跌5.8%至465.30美元。Google股價今年來已回跌逾25%,理由是投資人憂心Google成長可能趨緩,與蘋果、Facebook和微軟等強敵的競爭加劇,及在中國的網路審查爭議。

高層喊話 業務戰力節節高

儘管如此,Google財務長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仍對上季財報感到滿意,對各項投資也深具信心。他說,目前主要增聘工程與銷售方面的人力,以及強化金融搜尋、顯示、行動和網路應用的戰力,這些「全都是成長速度驚人、價值上看數十億美元的業務」。

穆迪也肯定Google在搜尋引擎和線上廣告市場的領先地位,與在線上影音、行動廣告與行動作業系統的成長,並以Google財務的高彈性與保守操作為由,給予第三高的Aa2的投資級評等。但穆迪也說,財力雄厚的微軟等強敵環伺,仍是Google 的一大挑戰。

【編譯余曉惠2010/07/17 經濟日報】

 

 

 

 

巴隆力挺:Google股價重摔 可逢低買進

受到微軟Bing搜尋引擎與蘋果行動裝置的夾攻,Google股價今年來重挫23%,但巴隆周刊仍看好Google股票,建議投資人考慮逢低布局。

Google自2004年上市來從未面臨今日的嚴峻挑戰,不但遭遇對手強力競爭,還在歐洲打反托辣斯官司,面對中國的網路檢查問題,忙著應付全球對智產權與隱私的要求,以及歐元貶值侵蝕獲利。

即便Google成功推出Gmail電子郵件、Android作業系統與Chrome瀏覽器,但由於都是免費,無法直接增加營收。

巴隆周刊認為,Google目前的股價遭到低估,搜尋引擎事業相當成功,應會隨著廣告轉向網路的趨勢而大發利市。Google已在成長快速的行動顯示廣告與影片廣告卡位,雖然Google有喪失獨占地位的風險,全球邁向行動化的潮流卻可能繼續推升股價。

Google目前股價為每股480美元左右,遠低於多頭行情的每股718美元高峰。Google資產負債表並無債務,毛利率為領先群雄的32%,且2011年本益比預估只有14倍,低於蘋果公司的16倍、雅虎(Yahoo)的19倍,與中國百度的36倍。

巴隆周刊指出,華爾街39名分析師就有33名給Google股票「買進」的評級,但由於Google進行新投資案,例如今年以7.5 億美元併購行動廣告商AdMob,分析師大多預期獲利有限。

普信公司科技基金經理人艾倫指出,雖投資人信心與Google股價都逼近新低,但Google仍是非凡的穩健企業,成長前景在大型股中最好。

華爾街分析師平均預估Google股價會漲到每股658美元,比今日高37%。瑞迪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瑞迪評估,持有Google股票的損失風險約為10%,但獲利機率為50%。

搜尋引擎仍是網路使用的重心之一,Google仍穩坐全球最受歡迎的搜尋引擎寶座,也是廣告商力推產品的管道。根據市調機構eMarketer,Google每位訪客平均製造52.5美元的廣告營收,遠超越雅虎的每人22美元與微軟的8.33美元。

【編譯賴美君2010/07/18 經濟日報】

001.jpg 

Google史密特 不和蘋果硬碰硬

Google7月初推出最新Android 2.2版作業系統FroYo,不但運算速度快五倍,還能讓手機變成無線熱點供其他裝置行動上網,而Google擇定的時機頗耐人尋味,因為一周前蘋果才剛推出最新款iPhone 4,與蘋果較勁的意味濃厚,但Google執行長史密特(Eric Schmidt)刻意淡化與蘋果的競爭,強調Google採用與蘋果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和策略。

 

史密特說:「我們並不打算打擊蘋果,這是我們一貫的營運方式。我們試著做與蘋果不同的事,而好消息是,蘋果讓這件事變得容易。」

史密特解釋,蘋果和Google的商業模式完全迥異,他說:「Google採取完全開放的模式,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免費取得軟體,隨意調整、加入任何應用程式、在此建立任何商業模式,或加入任何硬體。蘋果則恰恰相反。」

 

科技章魚 觸角無遠弗屆

  

施密特在科技業打滾30年、自2001年起擔任Google執行長至今,因此早就歷練得精明幹練,對於任何不同意的字眼會馬上提出更正,例如被問到如何控制(control)像Google這樣的大公司時,史密特回答:「『控制』在Google沒有那麼強烈的意涵」。

在回答Google如何回應(react)蘋果推出的iPad時,他堅定地說:「我們不回應。」

雖然Google看來就像支揮舞著爪子的科技章魚,意圖把觸角伸到各個領域,但史密特對Google的想法非常簡單,「你可這樣看待Google:利用任何我們想得出來的方法,試圖在任何裝置上組織世界上的資訊」。

史密特舉Android為例說:「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談論手機,如今終於有斬獲。我們的目的是想瞭解這個策略能否運作,也就是開放性、開放的平台和網路平台。」

但Google採用這種策略的風險不小,因為這不只是賣給人新產品,而關係到引領社會變革。史密特說,三到五年內世人將透過動態裝置消費幾乎所有網路上的資訊,這類裝置的特色是能知悉使用者的身份、人在何處,能夠播放影像,還有記憶。

Google所描述的未來或許有些抽象,但如果回想該公司過去三到五年來的長足進展,就容易理解得多。Google曾買下線上影音平台Youtube、推出Google文件、大幅強化地圖應用功能,並分別推出Android和Chrome OS,跨足手機和個人電腦(PC)的作業系統。

 

策略彈性 保持公司靈活

 

Google Android 2.2版是該公司自2008年9月推出該作業系統以來的第七度更新。

Google最初發展Android時,自覺有必要推出一款手持裝置壯大聲勢,因此一年半前委由台灣宏達電(HTC)推出自有品牌手機Nexus One,企圖讓手機硬體平台產業向前邁進。

史密特說,如今看來Google的確做到了,而且十分成功,但Google不打算再做第二支手機。他說:「我們認為這將帶來正面效果,但人們為此大肆批評我們。於是我召開董事會說:『好了,策略奏效了。恭喜大家!但我們得就此喊停』我們喜歡這種(策略上的)彈性,在我們看來,彈性能讓我們這種規模的公司保有靈活度。」

那麼,Google是否會打算把這種成功模式複製到以雲端為運算架構的Chrome OS,為這款可搭配較精簡硬體的作業系統尋求合作夥伴?

對此史密特似乎另有想法,他說:「Google的確曾談論過此事。我們已為Chrome OS建立應用規格,口袋裡備有硬體業者合作名單,開放資源也一應俱全。但我認為不須如此,因為PC產業和手機產業大不相同,前者向來習慣與微軟合作,而後者則還不習慣和軟體搭配。」(綜合外電)

【編譯/余曉惠2010/07/19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