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事奸邪,盡汝燒香無益;居心正直,見我不拜何妨」,位於台南市、全台最古老的台灣府城隍廟門口,高掛著如此對聯。有別於其他神明「有求必應」的慷慨仁慈,遠自明代即敕封為「威靈公」的城隍爺,代表著賞罰分明的不怒而威。
「城隍與土地公,是與老百姓關係最密切的神明」,台灣府城隍廟前主委洪榮忠表示,城隍爺掌管陰陽兩界的善惡賞罰,不但各有管轄疆界,也有職等之分,各地城隍的聖誕也不一樣。「以明朝為例,京師城隍稱帝,都城隍稱王,府城隍稱威靈公,州城隍稱綏靖侯,縣城隍稱顯佑伯,等於各有官銜職等。」
依轄區 官銜職大不同
其實,「城隍」最早是古代城池的防禦工事的守護神,每位城隍各自護衛一座城,因為被官衙、駐軍與當地百姓共同祭拜,祈求平安,後來漸漸轉變為神明界的地方官,也是職司獎善懲惡,主管全城福禍的司法神,韓愈、杜牧、李商隱等文人都有求雨、祈福避禍的「祭城隍文」。
洪榮忠說,城隍爺依其官銜大小,駕前有數量不一的司,儼然人間的行政體系。台灣府城隍爺駕前廿四司中,尤以掌管公務人員升遷、學子考試的考功司及學政司香火最盛,每逢考季,考生與家長總是絡驛不絕,信徒年齡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城隍爺在台灣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可從台灣府城隍廟正殿上方,知名的「爾來了」匾額窺見一班,簡單三個黑底金字,意即「你來了」,加上門內的七爺謝必安、八爺范無救,提醒世人善惡終有報,終須面對城隍老爺的審判。這塊匾額雖是日治時代所立,但被譽為「府城三大名匾」之一。
爾來了 府城三大名匾
相對於台南市的府城隍廟,北台灣最知名的是新竹的都城隍廟,以及台北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當你走進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廟,會發現四十六坪大的廟宇,卻供奉了六百多尊的神像,「廟宇雖小、神明俱全」,供奉城隍爺、城隍夫人、月下老人、義勇公等,正反映了大稻埕的移民史與開拓史。
霞海城隍原為福建泉州同安縣下店鄉一帶居民的守護神,因下店鄉又名霞城,祖廟又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當泉州移民落腳迪化街後,就建廟稱為霞海城隍。廟方管理人陳文文說,「最早文獻記載的祭典是一八七九年,當時大稻埕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繁榮,但日治初期一度禁止廟會遶境,直到一八九八年發生瘟疫,為祈求神明保佑,遶境活動才解禁。」
從此,每年農曆五月的霞海城隍遶境,成為台北最熱鬧、最具代表性的廟會活動,不但有句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形容其萬人空巷,連洪榮宏、方瑞娥都唱過詠嘆廟會盛況的流行歌曲「台北迎城隍」。
城隍某 婦女們常訴苦
有趣的是,城隍廟還供奉城隍太太,陳文文說,「早期大稻埕女人常到廟裡跟城隍太太訴苦,後來只要婦女祈求『厝內查埔人不會趴趴走』,就會到城隍廟求一雙『幸福鞋』,把鞋子放在房間或酒櫃裡,即可獲得幸福。」
從保衛城池的自然神,逐漸轉化為掌管陰陽賞罰的人格神,甚至庇佑闔家平安、夫妻和樂,城隍的多元形象,也代表信徒百年來的集體心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