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臣奏議.jpg 

明朝學者黃淮及楊士奇所編的《歷代名臣奏議》六大冊,乃是我的案頭書之一,由書裡的君臣對話和著名大臣的奏摺,很可以讓人體會到朝代興衰的許多道理。

     例如,唐太宗畢竟為開創帝君,對人民的痛苦打從心裡就知道疼惜敬畏。因而他在君臣對話裡遂會說出這種真正的人話:「天子有道,別人推而為之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憂也。」「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而養其身,猶割股以吹腹,腹飽而身斃。」

     至於南宋,則是一堆無能混蛋皇帝,名臣所寫的萬言書全都等於丟進水溝裡,再好的辭藻道理也都成了廢物。於是一些言簡意賅的君臣對話,反倒顯得更有道理。

     例如,御史中丞廖剛上奏曰:「故人君之患,莫大乎好人從已。」意思是說人君若只喜歡唯唯諾諾的人,則事情一定全被搞到委靡不可為。他的話反映了時弊,但有用嗎?當然沒有!

     再例如,當時的右正言陳淵上奏說道,「天命靡常,事變難測,以天下之力過為之備,以待不虞。…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臣願陛下稍收異議以來天下敢言之士,甚或輕棄,厚積錢糧以為他日缺糧之用。」他的意思是要皇帝多用不同意見的人,政府也該多節省,但當然不被聽聞。

     又如當時的給事中兼侍講尤憲和皇帝對話,他要求皇帝「虛己任賢,酬酢事務,不在於勞精神,耗思慮,屑屑事為之末也。」將這些翻成白話文,就是他要皇帝少一些沒有建設性的活動行程,別因此而把精神思慮耗光了,最後只能管小事,不再能管大事。這真是切中時弊的意見,但當然說了等於沒說。

     又例如,一代儒學宗師朱熹,他被南宋高宗及孝宗兩代打壓,但還是寫了許多奏摺。他被貶為江西提舉刑獄這種小官時,有次上奏,寫得彎彎曲曲,卻有現代政論的思考格局,奏議的主旨就是要皇帝凡事要自己早點拿定主意,如果不拿定主意,事情必然小事變大事,最後,「非獨不足以致治,而或反足以召亂;非獨不可以謀人,而實不足以自守。」由朱熹奏議,就讓人想起美國教育界名人崔蓉(Bonnie Tryon)的名言:「你停不住小事,小事就會變成大事!」

     在此特別提到《歷代名臣奏議》裡的若干篇章,當然是有感而發,它所針對的乃是即將到來的閣揆吳敦義就職周年慶祝活動所惹起的爭議。

     再過沒多久,九月十日就是閣揆就職一周年,現在由於距五都選舉只剩百日,而據媒體報導,國民黨的操盤手方面,已有人宣稱「九月若無法拉開差距,北二都要有輸的準備」。或許正因著眼於拉抬行情的需要,因而閣揆就職周年遂小事當成大事辦,既要出「施政實錄」,又要搞各種活動。問題在於根據「遠見」民調,最近馬的不滿意度仍在攀升,已超過了五成七;吳的不滿意度也飆高到四成八,滿意度只剩三成四。民意滿意度的形成乃是長期漸漸所致,它自有其道理,以為靠慶祝即可拉抬行情,未免把民意問題看得太容易了。動作搞得太大,說不定拉抬民意上還沒加到分,就已先丟了很多分,這也是國民黨有人主張「低調再低調」,認為應以災區巡視這種低調宣傳較佳的原因。由就職周年慶祝活動的辦也不是不辦也不是,其尷尬已可想而知;而由他們的大肆慶祝及低調慶祝,則讓人懷疑,國民黨到底知不知道它為何民調直直落的原因?

     沒有人會懷疑當今的國民黨很擅長搞宣傳,但宣傳要搞得好必須先要有心,而八八水災迄今,它所曝露的其實就是它的心出了問題。國民黨的權貴嫻熟各種場合的做秀,但他們從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訪視水災災民、公害災民、人民土地被不當徵收的受害地區;因為心不在,而且被人民感覺到,這些原本或許溫暖及人性進步處理即可化解的問題,就愈變愈大,難以收拾。心不對的人停不住小事,小事就變成巨浪。除非把心找回來,否則國民黨要擺脫困境,真的很難!(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2010-08-24
  • 中國時報
  • 【南方朔】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