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出口是美國歐巴馬政府一向關注的政策重點,在2010年8月10日歐巴馬簽署《2010製造業促進法案》後,各方都推斷會被用來針對開發中國家,尤其是亞洲新興國家,揮掄保護主義大棒,築起新一波段的非價格貿易壁壘。
根據這項法案,歐巴馬政府將暫時取消或削減美國製造業者進口部分原材料時支付的關稅,可使美國製造業者在未來三年內節省3億美元進口關稅支出,提高美國製造品的競爭力。
《製造業促進法案》是美國眾議院民主黨人提出、強化「美國製造」總戰略計畫的一部分,計劃總投資170億美元,旨在重拾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一方面重新擦亮「美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與地位,更重要的是恢復過去十年間美國製造業所失去約560萬個就業職位。美國全國製造業者聯合會預計,在新法案的加持下,美國製造業產值會因而增加46億美元,並創造9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從勞動力成本和勞動生產力的比較優勢來看,相對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美國製造業並不具備任何特別優勢,而在高科技的技術貿易輸出壁壘打開之前,全球高科技市場的貿易份額,自1997年以來就一直被歐洲國家所占據,美國製造品根本冒不出頭。而在後海嘯,全球經濟成長潛力下挫,國際市場空間愈形有限,美國政府與民間必然會利用這項「美國製造」新法案的通過,力爭有限的國際外在需求市場,並趁勢構築各種貿易壁壘,用以框束所有新興國家產品對美國的大量輸出。
當前全球經濟的基本態勢,是許多經濟學家所最新描述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即「經濟成長速率減緩、總需求長期不足、不確定性惡化、自利主義盛行」。在新常態下,全球經濟成長將持續下墜,對大多數經濟國家而言,目前最缺乏的資源就是「國際市場空間」。因此,各國政府亟欲追求復甦成長的博弈,正由利潤成長的競逐,轉向有利潤市場的爭奪與有利潤市場占有率的擴充競爭。
歐巴馬掌政一年多來,幾乎都糾結於美國經濟如何變革,迄今採行以透支消費、信貸擴張和房地產市場繁榮為支點的「美國經濟成長模式」,愈到2010年下半年,愈發顯得難以為繼。短期來看,歐巴馬固然是以財政支出手段,刺激國內需求和清理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目的似乎也止於恢復國內市場信心而已。長期來看,唯有「再度工業化」(re-reindustrialization),才是讓美國重拾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
美國與新興國家市場之間的貿易失衡狀況,並沒有達成G20多倫多峰會共同預期的「重新均衡(re-balancing)」、獲得任何具體改善,特別是美國與中國雙邊貿易的失衡,更有加劇惡化之勢。截至2010年8月底,美國貿易逆差繼續升高,並出現連續四個月環比持續擴大現象。尤其對中國貿易逆差,依趨勢推計,2010年將突破2,500億美元的空前赤字紀錄。
歐巴馬政府甫通過簽署的2010製造業促進法案,應是歐巴馬用來作為「兩光策略」的最重要準據:一方面用來對內激起「美國製造」的國族意識,構築新的美國夢;另方面,就在圓夢之際,作為對抗新興國家搶攻美國市場的新保護主義手段。
包括台灣在內,所有以美國市場貿易為振興經濟嚆矢的亞洲國家,恐怕都得好好注意歐巴馬「美國製造」政策的新保護主義效應,在最近的未來,都得準備面對一場新的戰爭來臨。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近日主張改以發展內需,以抑制對出口成長的依賴,恐非無的放矢。
(作者是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0/09/10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