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東南亞國家勞力充裕,工資低廉,土地便宜,但是當地政府欠缺實際可行的產業政策與經貿發展計畫,致投資環境未能積極改善。
中國工資快速上漲,台商何去何從,除了加速自動化及往內陸遷廠外,也有人主張往東南亞、印度設廠。但為何台商西進不南向?
(一)、東南亞投資的風險
海外投資有「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的風險。克魯曼(Paul Krug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析東南亞的投資風險有「三高」(資金成本、國家風險、經營成本);「三缺」(資金、人才與技術);另「二壞」(治安與吏治)。雖然東南亞國家勞力充裕,工資低廉,土地便宜,但是當地政府欠缺實際可行的產業政策與經貿發展計畫,致投資環境未能積極改善,如:一、公共建設、水電、交通設施不足。二、政府效率不彰,行政手續繁瑣。三、官商勾結,特權橫行,法紀盪然。四、公權力不彰,政令無法貫徹。五、治安不良,罷工頻繁。六、文化因素,勞工積極度不夠。七、技術人才欠缺,科技及管理層次低。八、資金不足,資金成本偏高。
華紙、遠紡、東帝士、台聚、中油、台糖、台苯等大公司,在東南亞都有投資失敗的經驗。近年仁寶及其衛星工廠也有南遷越南之計畫,惟實際進度十分遲緩,也是因為高層歡迎,基層配合卻不積極。
(二)、印度投資的風險
除中國外,東亞投資機會最看好印度。但是台商以硬體大量製造業為主,印度不適於發展硬體製造業之障礙有:一、政府效率不彰。印度外資投資僅及中國的十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各級政府繁文縟節,貪瀆及官僚體制。欠缺可以預期的管理規章與標準化制度。印度有二十二種官方語言,二十八個邦,七個聯邦屬地,稅制各不同。每隔一百公里要用三種語言,管理煞費周章。
二、基礎建設不足。印度平均每年投資率僅二二%至二三%,中國為四○%至五○%。關鍵原因在基礎建設,鐵路、發電廠、機場殘破不堪。印度基礎建設僅佔GDP的四%至六%,中國占二○%。至今印度公路只有四八%鋪柏油,鐵道各邦寬度也未統一,平均公路時速只有二十公里,貨運火車時速只有十一公里。
三、人口結構扭曲。印度有世界最優秀的資訊軟體人才,卻也有世界最多的文盲。在二十五歲以上的勞動人口中有一半的文盲,僅二五%完成國小教育,七%完成國中教育。同時有2億(占二○%),每天生活費低於一美元的赤貧大眾,且有僵化的勞工法規。
印度社會承繼甘地的反物質觀,以及赤貧人口的反商情結。加以社會階層的僵化,底層勞工欠缺積極上進的企圖心及效率觀念。即便工資再低,但效率更差。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10年230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