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批苗縣府 徵地蠻橫.jpg 

 中科三、四期開發以及苗栗大埔徵地引發農民抗爭事件,讓工業區開發浮濫、多頭馬車的問題再次浮上檯面。審計部統計,全國各類工業園區閒置土地逾二千公頃,近年工業局已停止開發新工業區,但地方政府為了政績,還不斷徵收農地競相開發新的工業區。在缺乏整體管控之下,導致台灣的工業區逐漸泡沫化,將造成難以估計的浪費與破壞。

     工業區有沒有浮濫開發,實際到各區走走就可以一目了然,北部的工業區多數滿載,中南部工業區閒置狀況則比官方統計數字嚴重。主要原因是,有些廠商在開發之初買下土地,並未真正投資設廠;有些廠商租下土地,由於租金超低廉,廠房放著養蚊子,根本沒有真正開工營運。


以全國最大的彰濱工業區為例,開發迄今卅年,大半土地仍閒置,許多長滿雜草的空地與廢墟般的廠房,背後隱藏某些人謀不臧的故事。懷抱人定勝天夢想而打造的雲林離島工業區,除了台塑麥寮之外,其餘三區均停擺,而一千多公頃的新興區已投下百億元經費填海造陸,目前被迫暫停開發。

     民國八十五年,工業局在台南開發科技工業區,後來國科會也在台南開發科學工業園區,兩個單位打對台,結果招商成果不如預期,這正是中央部會各行其是的最佳寫照。更荒謬的是,台南地價比台北便宜許多,由於開發單位長期融資且出售情形不佳,墊高開發成本,台南科技工業區每坪高達七萬元,成為全國最貴工業區,即使今年降價後每坪四萬元,還是高於其他工業區。

     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經濟部工業局到國科會、農委會、環保署,一窩蜂投入工業區的開發,共同吹起工業區的泡沫;此外,各縣市政府在財政困窘下,圈地開發的動作越來越積極。

     進一步分析,各縣市政府爭相投入工業區的開發,背後牽涉龐大政商利益。表面上,工業區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區段徵收手段,將農地變工業區、住宅區或商業區,帶來龐大開發利益;消息靈通事先卡位的財團、建商往往獲取最大利潤,地方政府取得重劃土地出售後又可挹注地方財政,如此一石多鳥的政策,何樂不為?

     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從這個圈地開發的遊戲中獲利。民國七十五年,嘉義縣政府規畫設置「中洋子工業區」,當時還在戒嚴時期,多位抗爭的農民被依妨害公務罪移送法辦,有八位地主堅持要討回祖先土地而未領取補償費,後來因提存法院超過十年而被沒收。這樣的悲慘故事,凸顯出政府徵地開發工業區的過程,有許多值得檢討的地方。

     首先,徵收土地的正當性,在於是否完全符合公共利益。如果仍有大批閒置土地,政府還能以開發新的工業區為名義徵收農地,要求農民遠離百年來賴以為生的家園嗎?

     其次,徵收價格以公告現值計,遠低於市價,對於被徵收者相對不公平。政府辦理區段徵收,以公告現值徵收便宜農地,變更為工業區、商業區或住宅區之後,土地價格可能暴漲數倍,但農民即使換回建地,可能只夠蓋一間廁所或小套房,這樣的徵收制度合理嗎?

     第三,多頭馬車的工業區開發體系,已在全國各地吹起工業區泡沫,造成許多閒置與浪費,其中,科學園區作業基金累積負債高達一千二百億元,最後勢必由全民埋單。身為工業區主管機關的工業局自己踩煞車,暫停新工業區的開發,卻放任各縣市政府不斷開發新工業區,這是負責任的做法嗎?

     自一九六○年代開始設立第一個工業區以來,工業發展迅速帶動了台灣的經濟起飛,不過,全民也相對付出沉重代價。近年來工業產值占整體GDP的比重已降至百分之三十以下,工業區的開發政策也到了必須全面檢討與調整的階段。尤其,台灣的土地與水資源非常有限,在全球邁向知識經濟的時代,台灣還要如此無限制地開發工業區嗎?誰該為這些開發過度而造成的浪費與破壞負起責任呢?

  • 2010-09-23
  • 中國時報
  • 【社論】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