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飽受套利資金攻擊的巴西最近發出警告,全球正處於一場國際匯率戰爭之中;國際貨幣基金(IMF)接著說,發生全球貨幣戰爭的風險不是很大,但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更重申人民幣被低估;次日,美國眾議院通過針對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法案,全球匯率戰愈演愈烈。這樣的衝突並非第一次,不同的是,這次的主角是現在及未來全球超級大國美國及中國(G2)的兩強之爭,旁觀者跟著捲入,形成匯率混戰,加劇國際緊張。眼下,各國似乎只能被迫迎戰,並期盼新的全球合作協議能在G20達成。

image.jpg 

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公平貿易與幣值改革法案」,美商務部可依此對貨幣遭到大幅低估的進口貨品課徵額外關稅;在此之前,財長蓋納已嘗試運用國會的制裁威脅向中國施壓,這項法案等於提供了實質的棍子。下周,在華府召開的IMF和世銀年會、G20財長會議將是另個戰場。看來,美國行政部門、國會及IMF三方口徑一致,不讓人民幣升值勢不罷休。

問題是,貨幣低估認定的爭議恐不小;據此法案,如果某政府在18個月內進行大規模且長期的干預,使實質有效匯率低估5%,加上該國在18個月內擁有巨額經常帳盈餘等,該國貨幣就會被認定「根本上低估」,但目前沒有所謂「合理」的實質有效匯率公式,既無依據,又如何計算是否低估?所以,最後還是由結果反推匯率是否低估。

另方面,經常帳盈餘多少才算「巨額」,也是中美爭議所在;美國宣稱中國擁有巨額中美貿易順差,是導因於人民幣低估,但中國認為是國際產業分工的結果。

從統計資料解析,兩者都說對一半。中國是從供給面的出口看,觀察東亞11國(中日台韓港及東協六國)在美國進口市場占有率,依1991至2009年每五年一期(最後一期是四年)平均計算,分別為39.6%、36.3%、34.0%及34.0%,亦即整體東亞在美國進口市場的份額,未因匯率波動而大幅變化或擴張,但就個別國家而言,因中國扮演供應鏈的最後一段,匯集了絕大部分對美順差,但也對其他東亞上游國家產生逆差。因此,從供給端看,即使人民幣升值,東亞對美出口恐仍難減少,只是部分終端產品可能由中國移至其他國家生產出口,美國並不會減少進口。

相對的,過去資料亦顯示,東亞整體對美出口市占率不受匯率影響,但匯率升貶會影響從美國的進口量。因此,美國真正在意的,不是人民幣升值時美國人是否會少買亞洲商品,而是期待中國為因此多買美國商品,進而縮減雙邊貿易差額,同時增加美國的就業。

所以,美國在意的不是本身市場的問題,而是希望藉由低匯率,把美國商品賣到中國或亞洲,並因中國正是未來最大的潛在市場,自然鎖定人民幣為對象。但過去經驗也顯示,東亞諸國貨幣升值後,幾乎都沒什麼好下場,因為彼此同屬價值供應鏈的一環,相互投資頻繁,大部分的商品生產很容易被取代,出口市場常被競爭對手搶走。就連日本那麼難被取代的出口商品,日圓一升值,馬上就產生轉單效應,更別說以價格競爭為主的其他國家商品。因此,美國單挑人民幣升值,是很難達成預期目標的。

也因此,美國還使出了其他手段,像堅不升息、持續定量寬鬆的貨幣政策等,加印美元鈔票流竄全球,亞洲不買單,幣值就得升,買單,就等於借更多錢給美國,未來問題恐更大。因此,亞洲甚至全球貨幣匯率問題,的確需要進行全球協談,但此次G20聚會可能有解嗎?以當前G2劍拔弩張之勢、各國內部成長壓力及缺乏互信,實在難以樂觀。

【2010/10/02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