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節錄自繁星多媒體《三國MBA》】
本書以《三國志》的十場戰役結合當今企業(豐田、松下、可口可樂、iPod、IBM、沃爾瑪、迪士尼、三星等)的案例,告訴你如何善用「蘭徹斯特法則」來以寡擊眾,累積能量成為龍頭企業,讓你一探福斯汽車如何順利在加拿大拿下市佔率第一的寶座;發現肯德基進軍日本時鎖定區域開發的成功祕訣;瞭解迪士尼樂園如何跨越美法文化衝突,成功進軍法國;學習微軟如何善用「博望坡之役」的戰略,輕而易舉的打敗對手NN;以及SEVEN-ELEVEN如何善用「不戰而勝」的聰明戰略,讓自身獲得最大的利益。
劉備的復仇之戰和出師表
個人或是組織是為何而戰?當然是為了贏得勝利。既然如此,為什麼想要獲勝呢?獲勝之後,個人或組織會得到什麼? 如果說一開始的出發點根本是個錯誤,又或者當事人或組織根本沒有發現這是個錯誤,所得到的最後結果當然也會是錯的。
劉備的復仇之戰
獲得益州的支配權同時又併吞漢中的劉備,終於將目標放在曹操挾獻帝所佔領的中原地區。劉備和親自率軍出征的曹操,在漢中捉對廝殺,而且贏得勝利,這時堪稱是劉備的全盛時期。這時三分天下的態勢確立,魏、吳、蜀三國鼎立。劉備帶領軍隊從漢中往長安及洛陽方向進攻,派駐守荊州的關羽北上,兵分兩路包夾魏國的曹操。不過,悲劇就在這時降臨。
關羽銜劉備之命率領荊州的部隊開始北上,曹操則是派于禁和龐德兩位將軍率領大批人馬,前去援助駐守在荊州北部的曹仁。而曹操自己則坐鎮長安,牽制漢中蜀軍的行動。
一開始,擊敗曹仁大軍的關羽攻下襄陽,並且將樊城給團團包圍。關羽得知于禁前來支援後,也展開迎擊並且贏得勝利,于禁和龐德被捕。戰況在此時看起來,對關羽非常有利。一度消沈的曹操,趁著關羽和吳國孫權的關係日漸冷卻,成功的與孫權結盟。這也導致吳國背著關羽攻進荊州,迅速奪下江陵。接替關羽留守荊州的將領們,相繼對吳軍投降。
失去根據地,糧食運補又被截斷,關羽軍隊在魏軍的反擊之下,士兵四處潰逃。而關羽在敗逃的途中,遭吳軍圍剿俘虜,慘遭斬首而結束一生。得知這項不幸消息的劉備,因衝擊過大,頓時失去了鬥志。
三國志的英雄們陸陸續續從歷史的舞台上退場。關羽去世的隔年,曹操病死。後繼者曹丕為了整肅國內的紛爭,強迫後漢獻帝讓位,自己創立魏朝成為魏帝。自建國以來,歷經四百年歷史的漢朝就此劃下句點。另一方面,劉備以復興漢王朝為名,被下屬擁戴而即位登基,蜀國就此立國。
「現在,我們應該討伐的對象是魏國而非吳國,魏國的曹丕奪取漢朝的帝位,根本是逆賊。上蒼和人民對此感到憂心,要是陛下能揮軍中原,全天下的忠義之人,將會聚集在陛下的面前。蜀國的敵人是魏國,魏國是天下的敵人。如果陛下不攻打魏國而討伐吳國,這場戰役勢必將會拉長,將有損國力。無論如何,請陛下好好思考……」
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打算攻打吳國,趙雲拼了命的說服劉備,希望他打消此意。
「孫權殺死了我的義弟,這個血恨要是不報,我的心情是不會平復的。無論你怎麼勸,我的決心是不會改變的。」
「討伐魏國這票逆賊,復興漢王朝這才是大義,為關羽報仇乃是私事,請陛下三思而行。」
無論趙雲如何苦苦哀求,劉備就是充耳不聞,並且下軍令要趙雲別再出言阻止。
這個時候,人在閬中的張飛成天飲酒度日。自從關羽被殺之後,他就整天與酒為伍,不時大聲痛哭,望著江南的方向咬牙切齒,內心的憤怒展露無遺。張飛原本酒品就不好,如果手下的表現不合他的意,他就會下重手鞭打,將屬下打得死去活來。張飛的四周,瀰漫著恐怖的肅殺氣氛。
關羽死後一年半,張飛對於遲遲不對吳國採取報復行動的劉備相當不滿。張飛跟著前來宣旨的使者同行,就這樣前往成都晉見劉備,見到劉備之後,張飛立刻當面抱怨。
「您成為了天子之後,難道就忘記我們的桃園三結義嗎? 為什麼你不派兵替二哥報仇? 如果陛下不願意出馬的話,就由讓我出面來攻打吳國為二哥報仇。如果末將無法順利報仇雪恨,這將是我倆的最後一面。」
劉備見到張飛前來,十分高興開心,並且告訴張飛「三弟,我很高興能夠見到你。我當然也想替關羽報仇,但是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希望我能為大局著想,讓我無法派兵替關羽報仇。你就率領閬州的軍隊朝吳國進攻吧,我已經決定要討伐吳國,等我整頓好軍隊後就會立刻出動,我們就在江州會合吧。」
劉備無視眾人強力的反對,將後事託給了宰相諸葛孔明,就率領大軍朝吳國進軍,總人數據說超過七十萬人,堪稱是集合蜀國兵力的大軍團。
張飛回到閬中後,立刻準備出兵,他命令部下包括戰旗及甲冑等物品,一律都要統一採用白色。在中國,白色象徵服喪中。對張飛而言,這一仗不只是單純的戰役,而是要為義兄關羽報仇。
張飛對兩位手下說:「所有東西要在三天內準備好」,「回報將軍,這些物品恐怕無法在短時間內備妥。」聽到下屬這麼回答,火冒三丈的張飛將兩人綁在木頭上,各鞭打五十,並警告他們二人說:「如果無法在明天之內備妥,就以軍令處斬。」
當晚,趁著張飛熟睡之後,這兩人偷偷潛入張飛的寢室,以暗藏的短刀朝張飛的肚子刺下,張飛就此喪命,兩人還將張飛的頭顱給砍下,連夜逃到吳國投誠。得知這項消息的劉備,對於結拜兄弟相繼慘死泣不成聲,同時也加深了他對吳國的怨恨。
劉備的大軍進入吳國後,靠著強盛的軍力接連獲得勝利,並將吳軍逼到了夷陵。不過,蜀國的好運就只到這裡。
吳國靠著將軍陸遜的火攻,讓蜀軍陷入混亂,從火海中落荒而逃的劉備逃到了白帝城。大約一年之後的時間,劉備就因病在白帝城與世長辭。
出師表
劉備死後,蜀國由劉備之子劉禪即位。魏國的曹丕聽從司馬懿的獻策,認為這是個攻打蜀國的大好機會,於是打算兵分五路攻擊蜀國。不過,接受劉備託孤的蜀國宰相諸葛孔明,決定對吳國採取柔軟的外交手段,再度與吳國孫權結盟,讓司馬懿的戰略無法起任何作用。之後,為了斷絕後方異族的騷亂,孔明決定親自率軍平定南蠻。同時,孔明也終於下定決心要討伐魏國。魏國的國土是蜀國的三倍大,人口則有五倍之多,國力差距如此懸殊,為什麼孔明會決定討伐魏國呢?原來剛好在那個時候,魏帝曹丕駕崩,幼帝剛剛才即位。另外,孔明所忌憚的司馬懿遠離了魏國的權力核心。
因為,孔明所策動的反間計奏效,司馬懿遭到罷免被趕回老家。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讓孔明下定決心出兵攻打魏國。
孔明對後主劉禪上了一封出師表。
「臣諸葛亮上奏:先帝創建王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
以這樣為開頭的出師表,表明了孔明的決心,他要出兵攻打魏國,以報先帝劉備的恩惠。
劉備的心願才完成一半就不幸駕崩,他將後事都託給了孔明。然而天下遲遲無法統一,廢獻帝滅漢朝的魏國,至今仍未被剷除。蜀國軍力已逐漸出現疲態,所幸文武官員中人才濟濟,重振蜀國勢力並非不可能之事。如今南方已經被平定,軍備也重新整合,現在正是率三軍奪下中原,復興漢朝的大好時機……(原文: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的內容,字字句句都描寫著孔明想要完成先帝的遺志,復興漢室大業的心意。
孔明在出師表的最後寫著,面對表文,不禁流下淚來,真不知自己說的是什麼。而孔明的出師表,不但是上奏的文書,同時也是鼓舞將士的激勵書信。
三十萬的蜀軍,上下一條心,團結一致朝北伐前進。
將戰略意圖昭告天下
本章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無論如何都要替關羽報仇的劉備和張飛兩人,過於感情用事的行動,造成劉備的失敗。另一個則是受劉備託孤的孔明,擊退了魏國曹丕的攻擊、平定南方,並且誓師北伐的經過。當時,他為了表明決心還特地上奏了有名的出師表。
這兩段故事,因為有無「大義」而造成了不同的結果。帶著個人感情所做出的判斷,往往下場都不好。劉備對於「殺害義弟的兇手充滿怨恨」,而這樣的私人感情影響他的判斷。這就好像一個人遭人毆打,不假思索會立刻回擊是同樣的行為。若從整體戰略的優先順序考量,應該要先暫時隱忍下來,等待報仇的機會。但是,劉備太過感情用事,無視眾人的反對堅持展開報仇行動。結果,反倒被吳軍打得落花流水,失去了寶貴的領土,以及許多優秀人才,導致國力衰退,自己也因此鬱鬱寡歡,離開了人世。
另一方面,孔明就顯得深謀遠慮,為了防止外敵的入侵,蜀國重新和吳國建立同盟關係,討伐大敵魏國,這時的蜀國上下萬眾一心朝目標邁進。
當時,魏國的國力雄厚,蜀國去攻打魏國簡直是以卵擊石。就客觀條件而言,或許會認為蜀國攻打魏國,似乎把目標定得過高。但是,蜀國克服了國力的劣勢,以及兵力不足的窘境,展現出想要達成這項高標的旺盛企圖心。
立定遠大的志向,其重要性到當今世界依舊相同。《DIAMOND哈佛商業評論》二○○八年四月號,刊載了一篇名為〈戰略意圖〉的論文 , 該篇論文的副標題為〈「組織的企圖」〉正是競爭力的來源〉。而所謂的「組織的企圖」,就與孔明在出師表裡所提到的出兵目標是相同的。
這篇論文的執筆者是蓋瑞.哈默爾和普哈拉,就是上一章曾經介紹過的《核心競爭力》的作者。其實這篇「戰略意圖」投稿到哈佛商業評論的時間是在《核心競爭力》出版之前,如果想正確的理解「核心競爭力」的經營企圖,就應該要先閱讀這篇「戰略意圖」。
英文裡的「Intent」這個字,有目的和意圖的意思,想要達成某項的目標,哈默爾和普哈拉認為,戰略一開始,有必須要表明戰略的意圖,而這一點也是該理論的最大特徵。
比方說,本田汽車當時決定從摩托車(二輪)進軍汽車(四輪)市場,這其實是一項非常困難的挑戰。雖然說二輪和四輪,同樣都是交通工具,但是無論構造或是技術都完全不同。本田首先從昭告天下即將進軍汽車市場的戰略意圖開始,緊接著開始思考,為了要實現這項目標,必須要具備什麼樣的核心競爭力? 自家企業所不足的地方又是哪裡? 這一
點就是波特和提倡核心競爭力的哈默爾等人最大的差異。
波特所提出的戰略理論,就某個意義而言可以稱得上是「決定論」。因應周圍的環境,預測將來並擬定計畫性的戰略。無論是哈默爾或是波特,都是朝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的方向前進。但是,波特的作法是先分析及理解自家公司的現況,再去分析市場,在競爭優勢的場所裡,推出適當的商品和服務。另一方面,「自家企業的經營資源有限,想要達成目標是不可能的」,這樣的消極想法不符合戰略意圖的精神。企業要在一開始就訂定目標,配合目標架構出核心競爭力。換言之,以核心競爭力的經營為前提,就是戰略意圖。
先義後利的經營理念
出兵戰爭必須要有正當的理由,在日本有句話叫做「先義後利」,將大義置於私利之前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在日本各地都設有分店的大丸百貨公司的企業理念就是「先義後利」。不光是大丸,衛浴設備的製造商東陶(Toto)也是基於相同理念。東陶的第一任社長大倉和親在寫給第二代社長的一封信裡,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著的。
「提供好的商品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只要能掌握這個前提,回饋就能反應在利益和報酬上。」
換言之就是讓顧客獲得滿足,唯有如此才能轉化成利益,回到企業身上。東陶就是基於這樣的思考模式,才讓業績蒸蒸日上。
不光是自己賺錢就夠了,首先要把大義放在最前面,利益自然就會跟著到來。相反地,如果只顧及自己的私利或私慾,隨著個人的情感來行動,把名譽和錢財放在最前面,反而會讓汲汲營營的勝利、名譽及財富,從身邊溜走。這麼多的企業之所以都異口同聲高呼先義後利,絕對有其道理。
【文、圖節錄自繁星多媒體《三國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