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很多時候,一個事件發生,好似上天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成為其他事件的鏡子。
這一陣子釣魚台主權爭議鬧得火熱,中日關係陷入僵局,且兩國各自激發出民族主義。地球的另一端,德國即將繳出六千多萬歐元給法國,就終於繳清凡爾賽和約的全部賠款。凡爾賽和約是當代赫赫有名之事,一次世界大戰戰勝的協約國跟戰敗的德國簽下這紙和約,與民國8年的五四運動同等古老。今世年輕一代已未必熟知此事始末,但德國如斯奉行,在92年後的今天將戰爭賠款繳完,於時間長流裡完成這個任務,靠的不只是堅毅決心,更是整個民族徹底悔罪,希望勿再蹈戰爭覆轍。
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就是因凡爾賽的巨額賠款和其他屈辱的條款而崛起,得以煽動民族情緒和獨裁軍國主義。凡爾賽和約於德國猶如近代命運的一帖符咒,但分裂了40年在1990年復歸統一的德國,還是開始如期繳交共約220億英鎊的賠款。在現實的國際社會,德國未嘗不能賴帳,但為顯示懺悔而決定履約,亦出於深切體會到他們曾經加諸於鄰邦與千萬生命的痛苦。1970年西德總理勃蘭特訪問華沙時,曾向猶太人的紀念碑下跪,呼求「上帝饒恕我們吧」,可見德國人對於過往的民族罪孽是如何戒慎恐懼。
德、日同為戰敗的軸心國,卻對自己的侵略罪行採取了殊異的態度。德國人靜默地以行動贖罪,賠款即將繳完。隔著半個地球,日本能否從這塊鏡子裡看出兩國對比的意義?日耳曼民族反思能力,跟大和民族的執迷不悟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百年之後的賠款,顯示「知恥近乎勇」的德性;而另一端,侵略行為過半世紀,仍繼續欲奪人之土,難道也是民族性的顯現?
德日的分野不僅在於是否受各自的原罪文化影響,更在於對是非真理的判斷與力行。明辨是非可謂「知易行難」,由當今政治人物的言行落差就可見一斑。台灣對釣魚台主權所屬一事,能具體行動爭取的空間不多,但於事理還是該有所堅持。
【2010/10/02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