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即將開跑,全球掀起新一波資金狂潮,國際買盤全力啟動,全球市場雨露均霑,除了新興股債持續第20週聯手吸金,今年累計淨流入再攀高峰外,資金浪潮也由新興市場擴散至美國。圖  美聯社.jpg 

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躲過了大蕭條的威脅,卻陷入另一場貨幣戰爭的危機。在政府債務餘額達到歷史新高、利率降到接近零之後,美國準備施行新一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面對來勢洶洶的熱錢,許多國家央行被迫加入這場印鈔票大賽,短期造就了黃金、股市、債市齊揚的榮景,但也埋下日後另一場通膨災難的種子。

     美國最近公布的各項經濟數據不佳,失業率徘徊在近十%的高點,核心通膨率創下近五十年來新低。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上周五表示,「經濟成長力道太疲弱而不足以降低失業率,有必要採取額外的貨幣刺激以振興經濟。」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在十一月二、三日的會議後,將正式對外宣布新一波的「量化寬鬆」政策,透過印鈔票方式買公債挹注市場資金,大家比賽誰鈔票印得多。

     美國有通貨緊縮的風險,中國大陸卻面臨通貨膨脹的威脅。人民銀行十九日意外宣布升息一碼,為金融海嘯以來首次升息,象徵中國在金融海嘯期間推出的救市方案正式退場,全球股匯市周二出現大震盪。分析師認為,人行此刻啟動升息步伐,主要原因是通膨超出預期目標,由於中國目前仍是負利率,接下來還會有另一波升息;不過,升息也將吸引更多熱錢流入,對人民幣升值造成壓力。由於G二○高峰會周五將在南韓舉行,匯率議題為主要焦點,人行這項升息動作可能緩和來自歐美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聲浪。

     今年以來,中美雙方數度就人民幣升值的議題針鋒相對。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八月達到二八○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中美貿易失衡日益嚴重。美方主張人民幣匯率升值是平衡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一來可以降低貿易對手國的赤字,二來也有助於中國擴大內需,提升民眾購買力與生活水準。中國官員則反駁,指美國超寬鬆的貨幣政策才是全球最大亂源。

     事實上,全球經貿失衡,背後有深層的結構性問題,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不見得能解決這項失衡。《時代雜誌》指出,自二○○二年以來,美元貶值了二三%,並未創造美國的出口榮景;這回即使人民幣匯率升值二十%,不見得會使在美國的工廠更有競爭力,美國企業可能轉向其他更便宜的地方如越南、印度或孟加拉採購。

     因應新一波熱錢攻勢,各國央行擔心本國貨幣升值太快,傷害出口的競爭力,採取所有可能的辦法阻升。例如,日銀砸下數百億美元進場阻升,並且宣布重回零利率,不過日圓兌美元匯率持續創新高,這項干預行動並未成功;巴西、泰國已對外資開徵「熱錢稅」,南韓亦限制銀行持有遠期外匯部位,成效有待觀察。

     面對熱錢來襲,央行總裁彭淮南引用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提格里茲的話:「美、歐超寬鬆貨幣政策,無助於全球經濟復甦,反而使全球陷入混亂。近期這些國家採取行動抑制本國貨幣升值是必要的。」今年以來至十月十四日止,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三.九三%,升幅低於競爭對手國韓元的四.七九%,也遠低於其他亞幣,僅高於人民幣,顯示央行嚴格把關、全力捍衛新台幣匯率以免出口商的競爭力受傷害。

     不過,如果拉長時間,回到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當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由廿八元貶破卅元大關,十三年後的今天,台灣經濟體質大幅提升,但新台幣匯率卻還不如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前的水準。不論是「彭淮南防線」或「馬英九防線」,都未及金融風暴前的水準,民眾不免納悶,難道現今台灣出口廠商的競爭力不如十三年前嗎?

     誠如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所言:「如果美元疲弱,大部分貨幣都升值,相對只有台灣害怕出口沒有競爭力,而未讓新台幣適度升值,這反而犧牲了老百姓、消費者的權益。」短期內,央行為了維護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必須維持新台幣匯率的穩定,長期而言,央行也必須站在更高的角度,讓匯率反應經濟體質,以確保全民的最大利益。在這場空前的印鈔大賽中,沒有必然的贏家;不過,如果未能審慎因應,必然成為輸家。

 

  • 2010-10-21
  • 中國時報
  • 【社論】
  • image.jpg 

    社論-大陸經濟的「自強運動」與台灣角色

    廣受各方矚目的大陸「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將是大陸未來五年(2011至2015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政策方針。我們從目前大陸當局已公佈的相關政策架構看出,該規劃勢將導發一場「大陸經濟的自強運動」,也就是全方位改變大陸的經濟生態,以大力激發其「內在自生」力量,來推動大陸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另方面,我們認為,大陸此一新的發展方針,應該可以聯結到兩岸ECFA協議下的經濟合作機制,使台灣與大陸雙方間的經貿交流同步轉型升級。

         從大陸經濟「自強」的角度觀之,「十二五規劃」的重頭大戲,厥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實行方法則是「調整經濟結構」。在此一政策方針下,大陸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將從過去的側重「商品出口」、「外來投資」、「外來技術」等「外生因素」,轉而加強「內部需求」、「節能減排(內環境優化)」、「自主研發」等「內生因素」,也就是要大力凸顯自身的經濟能量,不再過度倚賴外來的助力。

         其中,「內部需求」是內生的第一動能。只不過,大陸未來所要大力促進的內部需求,重點應是在「消費需求」,而非「投資需求」。因為民間消費才是撐起全國經濟的最可靠穩當力量,而大陸過去在這方面的發展促進成效尚不彰顯,未來大有全力推進的空間。至於投資需求,雖也是內需的一部份,但在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後,它被當成「外需不足情況下的補位者」,未料當時在外來商品訂單減少的情況下,大陸各地方政府濫用了擴張投資的手段,來支撐GDP的增長,結果造成了房地產市場的畸型膨脹,以及低效耗能生產線的難以清除。因而在未來的「十二五」期間,投資內需勢將受到強力的調控。相對之下,消費內需將被放手促進,而蔚成經濟上的大亮點。

         為了擴大消費內需,大陸當局在未來五年內,勢必要積極「走群眾路線」,也就是一方面要促進廣大「普羅百姓」收入的普遍持續提高,另方面則會運用行政手段來縮短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如此才能有效提振全社會對消費品的購買力,以順利實現擴大消費內需的目標。關於這方面,中共中央新提出了「包容性增長」的概念,表示大陸經濟增長的目的,是要讓最大多數的民眾享受到好處。這名詞的經濟意義,也將體現在「購買力的普及化」之上。

         除此之外,這場大陸經濟的「自強運動」,另會去激發很多項的「內生」動能。例如推動自主科技創新、加速內陸經濟發展、促進鄉村之城鎮化等。這些政策方針,都是為了深入挖掘大陸經濟「內在秉賦」的潛能。這也是一個「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要作為。

         這樣的發展方向,我們非常樂觀其成。不過,我們也認為,大陸這場經濟「自強運動」,可以積極善用台灣的資源,以助益相關政策目標的達成,並促進兩岸雙贏。例如在大陸消費內需市場發展方面,應主動輔導大陸台商「出口轉內銷」,以及在ECFA架構下,擴大台灣製造消費品的免稅進口,藉此充分運用兩岸同文同種優勢,為大陸廣大民眾提供最合用的消費品,增加其生活上的安適感。

         其次,應儘量支持台商投資大陸內陸,最好能有特別的租稅與金融優待,或是給予扎實的投資保障,使其能在內陸地區發展壯大。如此也能助益大陸當局,順利達成縮短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政策目標。

         至於在產業科技的「自主創新」方面,大陸也可以主動招攬台灣廠商,合作從事新種科技項目的研究發展工作。若能因此而創造出兩岸共有的一大批智慧財產權,並合作進行相關商品的批量生產,則其將構成兩岸雙方最大的共同利益。

         總而言之,大陸的「十二五規劃」不但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藍本,同時它也可能為兩岸經貿的更新發展帶來契機。兩岸雙方若能就此坦誠溝通,必能創立彼此經貿交流方面嶄新且能互利的新模式。雙方當局盡可能在短期間內,就大陸「十二五規劃」相關經濟產業內容,進行交流合作之協商,應是備受各方期待的必要之舉。

     

  • 2010-10-21
  • 工商時報
  • 【社論】
  • image.jpg 

    名家-十二五新成長模式的目標與條件

    最近,在中國有「十七屆五中」、「十二五」兩個火紅、正夯的名詞,眾人琅琅上口。前者,是指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後者,是指「第十二個五年規畫」。自1953年以來,中國的每一個五年規畫都宣示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戰略、發展政策和路徑軌跡。

         一般中國民眾對於「十七屆五中」的「政治節令」比較有概念;至於在經濟上,對於領導們要怎麼「為民作主」,並不是那麼瞭解。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表示,「五年規畫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社會發展手段,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實現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簡單扼要地做出解釋。

         福利最大化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五中全會10月15日起於北京召開4天,審議中國第十二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計畫(十二五);「十二五」將以「包容性增長」為主軸,決定未來五年(2011—201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方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培育新興產業節能減碳、區域規畫協調發展。

         十二五規畫,在產業面上規畫兩大方向:「加速傳統產業改組整合」、「促進七大新興戰略產業發展」,七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興訊息產業、生物科技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及新材料。根據中國國務院估計,七大新興產業產值占中國GDP比例,將從現在的1%提升至未來15%,未來將達10兆人民幣。政策出台,上證指數捧場,突破3000點關鍵關卡!

         走過「十一五」、其間發生百年一見的金融海嘯!雖然中國的GDP成長,依舊傲視全球;但,這個13億人的國家,「一點點小問題乘上13億,會變成超級大問題」。中國官方、中國共產黨領導班子對於現有的經濟發展、成長模式,檢討出必須「轉型變革」的結論;他們深切地瞭解到:經濟發展,應該是「淨福利的最大化」,也就是「民生福利最大化」、「經濟發展成本最小化」,回饋到民間社會,成為真正一般民眾所共享、共榮的成長果實!

         只要下決心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高速發展。30年來,中國「運用最古老的國家治理模式、引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出人類歷史上的經濟發展奇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都在注視著「十二五」將為中國帶來什麼改變!

         中國經濟發展至今,在被剝削者的血淚撰述背後,已經養出一堆既得利益者,難以期待他們支持真正的改革路線。然而,我們期待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改革!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素有「中國市場經濟理論之父」稱號的經濟學家吳敬璉便指出,「十二五」目的在於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但要產生效果、要通過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大關,在執行面上要解決體制性的障礙、建立能夠創新與創業的環境,只要「中央下決心」。

         中國必須推動結構性改革,才能取得實質地突破當今發展、轉型困境。例如:要擴大消費、擴大內需,便該合理化地調漲工資、強化社保及醫保體系;要走向城市化、打造100個百萬以上人口的都市,便該檢討城鄉二元化的畸形社會體制,這必須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公共建設再活化做起,讓更多中國人能感受到經濟成長。

         歸根究柢,「中央要下決心」,誠屬讜論!

         (作者為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

     

  • 2010-10-21
  • 旺報
  • 【洪奇昌】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