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的醫療資源和支出相當龐大,但美國卻是工業化國家中,民眾能得到醫療照護最低的國家。歐巴馬政府提出的健保改革法案,終於在今(2010)年3月21日由國會通過10年內共9,380億美元的預算,提供給沒有健保的3,200萬民眾醫療福利。
美國衛生部資料顯示,去(2009)年全美醫療支出增加5.7%為25兆美元,預計今(2010)年將會增加3.9%而達26兆美元。但美國人口普查局指出,去年3月,有4,630萬的美國民眾(約為全美人口的15.3%)沒有任何一種醫保,是工業化國家中最高。雖然政府醫療計畫、兒童健保以及民營醫保範圍逐漸擴大,但未得到醫療的人口仍相當高。
歐巴馬政府的健保改革法案中與一般民眾相關的要點包括:人人有健保、強制買健保、禁止拒絕帶病投保、擴大醫療補助、處方藥、雇主責任、健保補貼、新健保選擇以及墮胎條款等。
醫療設備營收多來自海外
醫療產品工業相當多元化,包括醫療設備、用品及藥物等。美國醫療設備業者積極在國外設立生產及行銷基地,以降低生產成本,提供當地市場較佳服務。營收中有40%到50%是來自國外市場(歐洲約30%),尖端產品在國外市場擁有主導地位。雖然不論是直接出口或國外子公司銷售都涉及外幣與美元幣值的兌換,但2008至2009年初因美元強勢,醫療設備業並未受到貨幣浮動的負面影響;其後至今年第一季美元幣值下滑7%,業界理應受衝擊,所幸健保改革的課稅要求已採取成本結構合理化,因此,美元貶值的壓力就減少些。
目前美國業者相當倚重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生產,最近更進軍至愛爾蘭和波多黎各。預期美國醫療設備業者在國外市場的成長將相當可觀,尤其是中國大陸,印度和中東等新興市場,這些市場的中產階級不斷擴增、GDP上升、政府和民間對醫療保健的投資也在增加。中國大陸從2001年至2008年進口的醫療設備平均每年增長30%,由16億4,000萬美元爬升至52億2,000萬美元。
家用醫療器材需求漸增
人口逐漸老化以及需要醫療的人數迅速增加,促使美國政府努力改善醫療體系。縮短病患住院的時間而改為居家醫護(home healthcare)將漸普及;糖尿病、心臟病以及其他慢性病患者將是最理想的居家醫護對象。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將家用醫療器材定義為「非臨床診治或短暫性目的使用,能由全部或部分由使用者自行管理」。這些器材需標示如何操作,並可能需要由醫療專業人士指導如何安全和有效的使用,包括永久性和暫時性植入體內的器材,以及用以復原和復健的設備。
由於在家療養的病患希望能保持獨立生活和行動方便,因此,家用醫療器材的使用範圍常超出住家之外,所以安全性極為重要。
在家使用醫療器材的好處,第一是能改善生活品質。居家醫護比在醫院治療較為舒適和方便,遠程醫療和無線監視器材能讓醫療業者觀察病患情況並與病患溝通,機械人和電子科技的進步也能提供更多的自動看護服務,減少醫療專業人員的介入。
第二是節省醫療支出。美國居家看護和收容協會(NAHC)2008年的資料顯示,一個需要呼吸器的病患每月住院費用為2萬1,570美元,而居家醫護的成本為7,050美元,可省下1萬4,520美元的開支。
【撰文/外貿協會駐紐約辦事處】
【完整內容請見《國際商情雙周刊》第304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