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 News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月刊.jpg 

為走出日漸萎縮的日本市場、開拓成長新動能,日本最大化妝保養品公司資生堂(SHISEIDO)日前宣布以17億美元(541億元台幣)收購美國天然礦物彩妝公司,溢價幅度高達43%,創下該公司138年來最大規模的購併案例,激勵股價創8個月以來最大漲幅達5.1%。

 以礦物彩妝攻佔美國山頭

 總部在舊金山的Bare Escentuals是發展礦物彩妝的先驅,已有34年歷史,旗下知名品牌包括:bareMinerals和Buxom等,在800個零售據點和1,500間沙龍販售,相當受年輕女性的喜愛。

 資生堂社長前田新造表示:「在需求快速成長的天然成分產品方面,資生堂在全球仍未佔有一席之地,透過這次的併購行動,可望強化資生堂的市場地位、擴大消費族群,朝全球彩妝保養品第一品牌再邁一步。」

 資生堂以每股18.2美元收購美國天然礦物彩妝公司BARE ESCENTUALS,較BARE ESCENTUALS當時( 99年1月14日)的收盤價高出43%,另外,亦承接約2億美元(64億元台幣)的債務,預計資生堂將動用現金300億日圓(3.3億美元)及銀行過渡性貸款1500億日圓(16.5億美元)支應,估計3月底完成併購交易。

 拜新興礦物彩妝風潮之賜,BARE ESCENTUALS享有高額的營業利益率(約31.5%),遠超過資生堂的7.2%,未來可望挹注該集團營收達8%,營業利益36%,拉高資生堂海外營收比例40~42%,同時,將貢獻成功的電視及網路行銷經驗,以彌補資生堂該領域不足之處。

 力爭上游 挑戰全球三大品牌

 資生堂表示,未來Bare Escentuals將在現有管理團隊的帶領下獨立運作。此舉突顯資生堂努力提高美國的市占率,同時反映日本企業在國內人口萎縮導致市場需求疲軟之際,正放眼全世界積極尋找收購目標,以開拓新的營收來源。

 

同時,資生堂在全球的排名將從現在的第六名,躍升為全球彩妝保養品銷售額第四大的化妝品公司,僅次於萊雅(L'Oreal)、寶鹼(P&G)和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

 

日本化妝保養品市場持續萎縮,如今規模只有2.2兆日圓(242億美元),資生堂在日本的營收比例約為62%,今年度(2010年3月底止)銷售業績卻月月下滑,不得不尋求突破,其他同業包括:花王(Kao)、KOSE也都積極向海外尋找營收成長的新契機。

 

2009年夏季,資生堂首次在中國推出「SHISEIDO Maquillage」彩妝系列。Maquillage彩妝採針對1萬2000多名亞洲女性進行調查研究和臉型分析。

 

繼彩妝系列之後,資生堂(中國)投資公司在2009年12月17日在上海宣佈,將於2010年3月起,在藥房(兼營藥品和化妝品)通路推出全新品牌「DQ蒂珂」。

 

前田新造表示,在持續以往的百貨公司和專賣店通路事業的同時,資生堂將把藥局通路視為中國市場的第三大支柱。這意味著資生堂在中國的事業版圖將出現重大變革。

 

壯大藥妝勢力 深耕中國市場

 

2010年3月,資生堂的全新藥妝品牌會在上海、北京、廣州,以及其他沿海和內陸主要城市約600家藥局通路進行銷售,並逐漸擴大銷售地區以及專櫃的覆蓋範圍。

 

2009年4月,在上海浦東新梅聯合廣場開始對外營業的「資生堂妍膚化妝品店」是一家仿效日本東京“Shiseido Life Quality Beauty Centre”(資生堂生活美容吧)模式、針對肌膚疾病患者提供膚質改善服務的藥妝店。

 

從外觀與名字看來均與一般專賣店無異的「資生堂妍膚化妝品店」,專門針對深受白斑、青斑、紅斑、肌膚凹凸不平及面容暗沉等各種問題肌膚的人群,提供以粉底為主的一系列產品及美容方法諮詢。

 

「資生堂妍膚化妝品店」店內單品價位在160~190元人民幣左右的藥妝產品,在日本可賣至3000元日幣以上,並設有專門的直銷管道。這是一項看似大膽,且贏利有限之舉,不過,對於資生堂來說卻是近年來最重要行銷策略與通路佈局。

 

中國本土醫藥廠商大戰 已然開打

 

雖然,在中國試行至今不過半年的時間,但4月開張後,9月時,預約已經排到11月中旬,彰顯著藥妝這個細分市場的挖掘性很高。

 

中國品牌同仁堂5年前已初試水溫,銷售管道從藥店轉向商場和超市。而近年來以 「中醫藥」的概念獲得國際潮流的肯定,使同仁堂這樣的老字號藥局也因此受益。

 

同仁堂集團去年(2009年)的銷售總額達到90億元,雖然,專櫃月銷售額2000~3000元的化妝品系列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薇姿、理膚泉、雅漾等知名外資藥妝品牌在藥房一個專櫃的銷售額高達每月30萬元。

 

不過,並不是每個號稱含有中醫藥概念的化妝保養品都能雨露均霑,寶潔在「潤妍」中草藥洗髮水系列上就曾馬失前蹄。

 

以中醫藥為號召的黑髮美作為主要賣點的潤妍,兩年之中的最高市場佔有率都不超過3%,而這個數字,不過是飛柔的市場銷售額10%,潤妍最後終於在2002年4月全面停產。

 

顯然,在藥妝市場的爭奪上,資生堂這一次避開以「中醫藥」為概念的產品,選擇另一條穩中求變之路。

 

「店中店」的行銷策略

 

與一般日系外資企業相比,資生堂在中國深耕了29年,對中等收入的消費者充分滲透,為其更細分的產品線與更精準的定位和服務提供相當的基礎。

 

資生堂財報顯示,截至2009年為止,資生堂化妝品海外銷售額同期成長17.6%,其中,資生堂(中國)連續4年成長率超過30%,資生堂專賣店數目的發展亦相當可觀,其簽約店至2009年底,已達到4000家,在全中國各省均有鋪陳。這與資生堂採取的「店中店」的經營模式有很大關聯。

 

這不僅大大彌補資生堂高檔化妝品事業部的資生堂(Shiseido)和歐珀萊(AUPRES)兩個高級品牌在商場專櫃銷售之外的空缺,也為資生堂深入中國市場、塑造明星級大眾品牌提供了絕佳的平台。

 

如今資生堂大眾品牌部的ELIXIR、Urara等均主要透過專賣店的銷售,單月可達30萬元的銷售額,這幾乎是傳統單一品牌專賣店的10倍,其中,Urara已於2009年9月,突破鄉鎮市場據點進入上海南匯,顯示一線城市的郊區將是資生堂下一個發展的重點。

 

推動體驗行銷 創造顧客滿意度98%

 

同樣借鏡日本模式的妍膚藥妝店內設有4名美容顧問,要求有10年化妝經驗並接受為期半年~1年的醫藥科專業培訓。

 

該公司藥妝店完全採預約制、私密的環境、面對面的溝通、一對一的指導、及時記錄皮膚狀況與後續追蹤調查與研究系統等。

 

妍膚藥妝針對肌膚患者打造一整套全方位的服務並貫徹執行,在細節上也進行諸多雕琢,如:在諮詢室,當顧客坐在沙發上,美容顧問須保持半蹲姿態避免平視對話;而在操作間,為了避免皮膚病患顧客的尷尬,美容顧問在服務過程中的視線多落在鏡像中的觀察。

 

妍膚拒絕所有的直接批發或間接購買,並要求客人一定要來店之後,才能對其進行銷售,同時,也會對客戶進行選色、彩妝手法、塗抹,卸妝等一系列的教授。因此,使得顧客的滿意度達98%以上。

 

可以肯定的是,「DQ蒂珂」也將延續妍膚的「親民」行銷路線。這一系列從160元~360元的平價藥妝將以藥房為中心進行銷售,進一步作為傳達資生堂美容資訊的場所。

 

 

何謂「店中店」:

 

與傳統專賣店不同,不要求合作方專賣店的單一性品牌,而是採取在既有店面中進行新一輪品牌插入,以形成自願連鎖專賣管道。

 

資生堂對中國消費族群歸納出幾項觀點:

 

1.顧客信任藥局管道,以及具有比普通人更為嚴重的肌膚困擾而購買產品

2.肌膚問題中,以粗糙、粉刺、痘痘、美白是最困擾的部分。

3.資生堂承諾的「6周內見效」,是由之前76%達到標的試用者研究作為基礎。

【文/劉惠娟】

 

【完整內容請見《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月刊》3月號】

 image.jpg image-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