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iPad平板電腦3日在美國上市,在舊金山買到第一批 iPad的民眾興奮地展示他的戰利品。拆解網站也即時發表了iPad的內部零件照片。(歐新社).jpg 

蘋果公司的 iPad平板電腦3日開賣,玩家網站iFixit第一時間就把拆解報告刊上網路。初步結果顯示iPad的零件來源符合外界預期,樂金顯示器(LGD)供應了液晶顯示面板,記憶體來自三星,博通(Broadcom)提供通訊晶片,德儀(TI)與恩智浦(NXP)供應其他的晶片。

 拆解之後,iPad的主要晶片顯然都銲在一塊4英吋寬、1英兩重的電路版上。其中最顯眼的是兩片三星的NAND快閃記憶體。蘋果公司的A4處理器就位在記憶體旁邊,而根據上面的編號推斷,A4的確也很有可能是由三星所代工生產。其他晶片則包括博通的周邊控制晶片,以及博通的WiFi無線網路暨藍牙晶片。 iFixit也認出了德儀和恩智浦的晶片編號。

 然而在顯示器上面,iFixit的拆解顯示供應商可能不只一家。從維吉尼亞州里奇蒙購得的iPad,顯示器面板沒有打出商標,但其他地方買到的iPad則找到LG的商標。

 iFixit是一家教導民眾如何自行動手修理、更換零件的網站,也是一家為客戶提供電子產品拆解報告的公司。這種拆解公司提供的報告可用來進行專利訴訟,以及研究競爭對手的技術。iSuppli等大型研究公司也都會進行拆解,為的是評估iPad這類電子產品的生產成本,推算毛利率。

 蘋果公司對其硬體供應商一直保持諱若莫深的保密政策,讓蘋果的產品顯得更為神秘,更吸引玩家想要對內部零件一探究竟。外界分析師也急於想知道蘋果iPad 的零件供應商為何,推斷這款可能今年就賣出700萬台的產品,對供應鍊廠商有何影響。

 

蘋果經常會把供應商的商標抹去,打上自家的商標。iPad這次罕見地採用了蘋果自家品牌的中央處理器,許多分析師都在猜測這片晶片的實際設計公司,以及代工製造方式。

 

為了在第一時間把iPad的拆解報告刊登上網,iFixit安排了三組人馬在美國三地排隊搶購,就近準備好熱融槍、吸錫器、各式規格起子與其他工具,買來開個機就進行拆解。iFixit共同創辦人索爾斯(Luke Soules)說,iPad比他預期中好拆,「如果我指甲留長一點,這次拆解會更容易」。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

iPad成本揭秘 零件占售價52%.jpg 

iPad成本揭秘 零件占售價52%

研究機構iSuppli的分析報告指出,蘋果公司平板電腦iPad的零組件成本最低可能260美元不到。

 

iSuppli的報告指出,16G基本款iPad的材料成本總計為259.6美元,約占零售價499美元的52%,這比率與iPhone 3GS等其他蘋果產品差不多。2月時,iSuppli估計基本款iPad的零組件成本約219.35美元。

售價599美元的32G iPad零組件成本共289.1美元,699美元的64G iPad則由總成本348.1美元的零組件組裝而成。研究機構常拆解消費電子產品進行分析,以確定零組件的價格和製造商,並推估產品利潤,但iSuppli估計的成本不包括軟體開發、廣告、專利授權及出貨等不易度量的成本。

iSuppli指出,iPad的零組件以觸控螢幕的95美元最貴,由蘋果自行設計、三星生產的處理器成本是26.8美元,iPad背面鋁殼成本約10.5美元。

監督拆解過程的iSuppli首席分析師拉斯威勒(Andrew Rassweiler)指出,觸控螢幕和其他使用者介面用的零組件,就占iPad逾40%的成本。

iSuppli說,用於驅動iPad 9.7吋觸控螢幕互動功能的矽晶片數量多於預期,例如觸控螢幕就用了三顆晶片來控制。不過,日後蘋果可能合併iPad的許多電子元件,或將這些元件整合到螢幕中。

據iSuppli報告,iPad的觸控螢幕由樂金顯示器公司(LG Display)、三星以及日本的精工愛普生公司(Seiko Epson)製造,台灣勝華科技則製造偵測使用者手指觸控的玻璃面板。

不同廠商供應的快閃記憶體晶片成本則因容量而異。16G iPad為29.5美元,32G版iPad為59美元,64G的iPad則是118美元。

由博通(Broadcom)供應、處理藍芽與Wi-Fi無線資料傳輸的晶片要價8.05美元。德儀(TI)供應用以協助控制觸控螢幕的晶片成本是1.8美元;Cirrus Logic供應的音頻晶片為1.3美元。

不過,iPad開賣首周便有用戶抱怨iPad的Wi-Fi訊號不穩。

蘋果公司承認,部分iPad使用者遭遇Wi-Fi無線訊號接收不良的問題。蘋果線上支援網站已收到數十則顧客申訴,抱怨Wi-Fi接收訊號弱、下載速度慢、或訊號不穩。

用戶猜測起因可能是iPad的天線位置或軟體缺陷,蘋果公司則研判問題可能出在支援雙頻的路由器。蘋果已在公司網站提供建議,協助遭遇Wi-Fi連線困難的用戶解決問題。

【編譯簡國帆2010/04/08 經濟日報】

iPad兩天賣出70萬台,遠超過專家預估的30~40萬台。歐新社(聯合報系資料照).jpg 

【經濟日報╱取材自巴隆金融周刊】

新聞幕後/iPad壓境 五大產業備戰

3日正式開賣的iPad雖屬「平板電腦」,不過這款平板電腦衝擊的不只是同類產品的市場,連電玩、電子書、影片等許多產業也將同受震撼。

iPad自1月首度亮相以來,話題不斷,上周更搏得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時代雜誌等重量級媒體的好評。創投公司Kleiner Perkins也宣布要倍增iFund的規模;目前該公司提供2億美元的融資資金,協助業者開發iPod、iPhone和iPad的應用程式。該公司合夥人多爾盛讚iPad,說手中拿著iPad「感覺好像正在接觸未來。」

初期iPad或許無法為蘋果帶來可觀的獲利,銷售可能也會讓華爾街失望,但長期而言,iPad或許會改變產業的遊戲規則,尤其是電玩、電子書閱讀器、教科書、影片和小筆電市場,可能都會因為iPad而重新洗牌。

對電玩遊戲產業而言,iPhone遊戲製造商Ngmoco執行長楊恩(Neil Young)預測,iPad會搶走玩家原本在遊戲主機和個人電腦上的時間。傳統遊戲製造商可能也會開始供應iPad遊戲,不過iPad遊戲的價格遠低於傳統電玩遊戲,傳統電玩出版商必須加速改變商業模式。

目前電子書閱讀器市場霸主是亞馬遜(Amazon)的Kindle,但這個優勢很快就會改變。Piper Jaffray分析師曼斯特認為,Kindle的價格必須從259美元降到149美元,才可能有吸引力。他估計Kindle推出至今僅賣出200萬至300萬部,但iPad到年底前就可能超過這個數量。連電子書的定價都因iPad改變,業界甚至寄望iPad能帶動新一波線上報章雜誌的訂閱熱。

在課本上閱讀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不稀奇,如果還能一邊聆聽、甚至一邊欣賞相關影片,或許更能提高教學效果。iPad能讓教科書出版商把多媒體材料加入教材內容,如果這個模式行得通,光教科書市場就給iPad很大施展空間。

iPad配備精美的9.7吋觸控螢幕,相當適合欣賞影片,難怪許多內容供應商紛紛推出相關應用程式,要搶搭iPad熱潮。線上租片業者Netflix、電信業者AT&T,都要提供相關應用程式;甚至電子媒體ABC和CBS也搶著和蘋果簽約,要提供免費電視內容。

小筆電市場是否會被iPad蠶食鯨吞?小筆電的價格比iPad便宜,許多功能iPad目前還沒有,例如可一次執行超過一個應用程式、支援網路影片和遊戲所用的Adobe Flash,也能執行影音聊天、透過USB連接其他周邊配件。但iPad沒有鍵盤和滑鼠,觸控式的操作模式就是比較酷。iPad是否會搶走小筆電的生意還有待觀察,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會引發一陣抄襲風,不論是用微軟的Windows或Google的Android作業系統。

蘋果和Google間的戰火似也有一觸即發之勢。多名分析師預測,蘋果最後可能不再以Google作為iPhone主要的搜尋引擎。巴克萊公司分析師安曼斯認為,蘋果現在可能比較樂意和微軟合作。

曼斯特日前在研究報告中寫道,蘋果未來五年內有70%的機率會搶進行動搜尋市場。他認為,蘋果將無法接受讓Google蒐集iPhone用戶的行動搜尋資料。他的理論是:蘋果終有一天會收購搜尋和地圖公司。

上周媒體報導,蘋果即將推出新一代iPhone,這次可能和全美最大手機電信業者Verizon無線合作。

【取材自巴隆金融周刊/編譯廖玉玲2010/04/04 經濟日報】

 

 15068.jpg

Ipad.gif 

 

社論-蘋果的誘惑

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蘋果」是個寓意豐富的名詞,它既是伊甸園裡亞當、夏娃偷食的禁果,也是希臘神話裡特洛伊戰爭的誘因,更是牛頓發現地心引力的關鍵。而在當代科技生活中,「蘋果」代表的則是顛覆的力量,以往由Wintel(微軟+英特爾)主導的換機潮已退燒,現在世人關切的是近日問世的iPad,到底會對既有小筆電、電子書與手機,造成何等衝擊。不管你喜不喜歡啃蘋果,都可以從蘋果中興的過程得到啟發:

     首先,「順應時勢,創造加值」才是王道。從嚴格的角度看,蘋果iPod是設計感十足的mp3,iPhone是觸感敏銳的智慧型手機,iPad是混血平板電腦。三者在產品概念上均非原創,卻能脫穎而出,關鍵即在順應時勢,創造加值。

     蘋果在2001年推出中興之作iPod時,影音匯流已漸成趨勢,因此有別於一般mp3廠商只賣硬體,改採「以軟扶硬」策略,同步推出iTune媒體播放器,讓iPod使用者可透過iTune付費下載影音。此舉果然在付費觀念普遍的美國市場引起大轟動,iPod在上市5年多內就售出上億台,並衍生出可觀的軟體服務商機。

     這種「軟硬兼施」的加值服務,後來更在iPhone上進一步發揚光大,讓以技術掛帥的手機龍頭諾基亞,都不得不調整「硬著來」的傳統策略。

     而iPad的推出時點,更可與10年前微軟強推平板電腦的歷史相對照。當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已預見網路線上服務(.NET,即現在流行的雲端概念)、電子書等未來變革,還聯合電腦商盛大展示以觸控筆取代滑鼠的各類平板電腦(Tablet PC),並立下2005年銷量超越筆電(NB)的宏願。以結果論,微軟的平板電腦是個「推得過早」的失敗之作,但蓋茲的預言並沒錯。

     過了10年,在Google、Youtube等等後起之秀的耕耘下,網路世界與內容服務變得多采多姿,消費者又歷經iPhone的觸控操作洗禮,iPad此時上市「推得巧」,若如預期大賣,也可說是時勢造英雄。反之,如果蘋果創造人賈伯斯當年選擇先推iPad以正面迎戰微軟,那麼蘋果的故事恐怕就要改寫。

     其次,「拓展抬轎者,造福贏者圈」,乃是成就大事業必備的胸襟。「以軟扶硬」既是蘋果致勝的關鍵,廣納天下軟體英才為蘋果所用,自可發揮最大的槓桿效果。蘋果的官方線上商店App Store,讓抬轎者可以保有創業與創意的自由,大家各憑本事吸引蘋果硬體使用者的青睞,從每筆0.99美元起跳的小額消費中累積巨大財富,從而擴大了蘋果的贏者圈。

     微妙的是,同樣是為了鞏固市場,軟體龍頭微軟給人的印象向來是「巧取豪奪」,只要出現有潛力的競爭者,不是以既有優勢壓得後進者沒有生存空間,就是以併購手段消滅敵人。反觀蘋果則是採取分享策略,當越多業者投效蘋果的應用軟體商店,其線上服務就更豐富多元,使用者的黏著度也就越高,形成「蘋果倚大邊」的新效應。

     如果說一般的市場法則是需求創造消費,很多蘋果迷的經驗卻是消費創造需求。因為體認到產品的實用與時尚兼具,從iPod、iPhone到iPad,消費成癮,進而變成信仰,心甘情願投身蘋果半封閉世界者所在多有。即使不是蘋果的使用者,在滔滔不絕的蘋果迷面前,很難不感染到他們對信仰的熱情。更重要的,蘋果迷以前是小眾,現在變成大眾,看在蘋果競爭者眼裡,實在很難不感受到芒刺在背的壓力。

     另外,「競爭帶動進步」,再度證明是企業經營顛撲不破的潛規則。蘋果的存在對競爭者雖有如芒刺,卻也是刺激產業進步的動力。以往科技業者雖標榜「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卻多半是從賣方的人性出發,因此Wintel每次換機規格越推越高,消費者總也得買帳,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等手機業者亦慣以硬體為升級的核心。但是蘋果的iTune與App Store推出後,不僅創造出新的商機,也顛覆既有產業運作思維,同業紛紛搭上應用與內容服務的研發列車,開啟吃硬更要吃軟的新競賽。

     對於台灣代工廠而言,過去至今一直憑藉快速應變的ODM本事,不管是Wintel或蘋果發光,硬體商機可說是左右逢源。在品牌方面,近年雖有像華碩Eee PC引領一時風騷的產品出現,但畢竟仍是以硬體價格取勝,很快就被同業追上甚至超前。展望未來,必須在軟實力上求新求精,才有機會擺脫賣一台算一台的微利命運。

     而蘋果帶動的軟體抬頭,對以往屈居小媳婦的應用與內容業者,更不啻出現天大的轉機。如果能因此從免費邁向付費的商業模式,其投資遞增效果將相當驚人,有志者且拭目以待。

 

  • 2010-04-07
  • 工商時報
  • image.jpg 

     

     

    ★iPad上市賣光光 / 《時代》盛讚 Jobs 是真正的偉大人物【蔡綺芝《非凡新聞周刊》2010/04/08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