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Kuznets)在發現這個情況後,遂以建立一套週延的國民所得統計為終身職志,如今各國所公布的國民生產毛額(GNP),即是在顧志耐建立的基礎上編算出來的。(取自網路).jpg 

行政院日前的高層會議,決定隨著政府組織再造,將把二十多個中央部會的統計機構與會計機構加以合併。這個決定固然可以省下不少人力,但對於一個資源長期不足的國家統計部門而言,如此合併形同宣告台灣即將沒有值得信賴的國家統計,未來GDP、零售業營收、工業生產、人力需求等逾百項統計的品質,都將十分堪慮。

     我國的政府統計資源貧乏到什麼地步?這由民國85年的工商普查一度因為沒有預算,幾乎停辦即可明白。工商普查最後雖然如期辦理,但由於經費不足,部分基礎資料仍得仰賴抽樣推估,統計資源的不足,於此可知。一般人可能不瞭解工商普查的重要性,其實工商普查是一切經濟調查的母體(population),每5年必須更新一次,若沒有正確的母體,包括GDP、工業生產、躉售物價、受僱人數、生產力等一切總體經濟統計將全部失真。由前述十年前所發生的歷史即可知道,政府統計資源已匱乏到多麼荒唐的地步。

     必須指出,這些總體指標一旦失真,誤判失業情勢、低估貧富差距、錯用反景氣循環手段的事件,必定會一再出現。而這些誤判不僅會耗費龐大公帑做無意義的事,甚且更將把國家經濟導向災難,時而為過熱的景氣火上加油,時而為低迷的經濟雪上加霜。不要懷疑,1930年代美國經濟所以由衰退演變成大蕭條,經濟統計的貧乏難以正確地反映景氣動向即是重要原因。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Kuznets)在發現這個情況後,遂以建立一套週延的國民所得統計為終身職志,如今各國所公布的國民生產毛額(GNP),即是在顧志耐建立的基礎上編算出來的。

     國家統計儘管如此重要,但這畢竟是一項無形的基礎建設,在政府眾多施政項目下,自然難以和那些有形的建設匹敵。於是歷來政府決策者寧可投入5年500億建置一流大學、8年800億建置防洪設施、4年5千億振興經濟,卻難得關心國家統計的長程發展,致使今天許多國勢調查付諸闕如,國家統計品質岌岌可危。遺憾的是,決策者非但不知利用此次政府組織再造的機會加以改善,反而決定合併二十多個部會的統計與會計機構,內閣缺乏遠見至此,令人慨嘆。

     平心而論,在缺乏高層重視與奧援下,這十多年來政府統計所以還能順利運行,各部會統計機構的存在可以說是至為關鍵。例如經濟部統計處逐月調查的工業生產、外銷訂單、零售業調查,勞委會的人力需求調查,財政部海關統計,內政部的人口統計等等。綜合這些部會的統計,行政院主計處才能據以編算國民所得統計、推計經濟成長率,政府也才得以瞭解大企業的經營概況、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一旦這些部會的統計單位併入會計部門,可以預見的是外銷訂單、工業生產、零售業調查等總體經濟統計,日後勢將無法繼續辦理,即令勉強辦理,在資源、人力縮減之下,其所推估的數據,品質堪慮。而再據此編出的國民所得統計、經濟成長率,其誰能信?如此不具公信力的總體數據,豈不置國家經濟於險境之中?

     政府組織再造的目的,在於讓政府這部機器能更有效率的運作,絕非為精簡而精簡。但由這次行政院高層會議決定合併中央部會的會、統部門,我們實在憂心,如此粗糙的部門合併,勢將導致政府組織面目全非,非但提升不了施政效率,更將使國家統計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眾所周知,會計與統計是全然不同的兩門學科,雖然民國50年代各大學商學院普遍設有會統系,但至60年代會、統早已分家,如今各大學有會計系、統計系,絕看不到「會統系」,而我們的政府組織再造居然還要合併會、統部門,這樣的合併無異大開倒車,真是不可思議。

     再看看美國、日本、韓國、歐盟與對岸的中國大陸,這些國家主管政府統計的部門不論是層級或資源,都日益提升。以美國而言,聯邦政府所屬的14個部會中,有9個設置專責統計機構,日本1府12廳裡有1府9廳設統計機構,韓國有25個部會設統計機構,法國主要部會皆設有統計機構。而中國大陸,儘管外界一直質疑其統計品質,但這些年重視統計的程度,遠非我們所能想像,其國家統計局更直接隸屬國務院,與部會同級。相較各國對國家統計的重視,我國如今非但不思迎頭趕上,還要整併各部會統計部門,這樣的決定是正確的嗎?我們要籲請馬總統、吳院長兩位領導人就此問題給予特別重視。

 

  • 2010-04-22
  • 工商時報
  • 【社論】
  • 傅利曼的選擇.jpg 

     傅利曼的選擇:從自由主義經濟學者到公共知識分子
     
    Milton Friedman: A Biography
     
    作者:藍尼.艾伯斯坦
    譯者:陳儀
    出版社:財信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27日

    米爾頓.傅利曼,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美國自由意志主義的重要知識鬥士。傅利曼對現代經濟理論貢獻良多,畢生高舉「減少政府干預」與「鼓吹個人自由」兩大主張。本書追溯傅利曼不平凡的一生,讓讀者進一步理解傅利曼在當代政治經濟環境中的真正重要性。

          傅利曼出身猶太移民家庭,從小聰穎過人,抱負不凡。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於困苦生活中勉力取得大學學位。之後赴芝加哥大學深造,遇見了未來的妻子與合作伙伴羅絲,認識了許多經濟學家和抱持不同觀點的知識分子,這些人都是著名的芝加哥經濟學派創始成員。

      本書細述傅利曼的知識發展歷程,何以放棄自由左派,成為自由主義與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熱情辯護者──從自由主義經濟學者到公共知識分子──在尼克森與雷根總統執政時期擔任顧問,為《新聞週刊》撰寫專欄,以及最為世人熟習的知名著作《選擇的自由》。書中亦探討了傅利曼生涯中較具爭議的層面,包括高調訪問智利和中國,以及1976年獲得諾貝爾獎,從而引發軒然大波。

      這不僅是傅利曼的生平故事,也是一部闡述現代知識史的迷人作品。作者艾伯斯坦是自由意志主義的資深學者,翔實檢視了傅利曼的熱情倡議,以及知識分子的廉正情操。或許,最重要的是,本書清楚揭露了傅利曼深刻的人道主義觀點,以及他的努力如何持續改善人類命運。

    作者簡介

    藍尼.艾伯斯坦(Lanny Ebenstein)

      艾伯斯坦是一位經濟學家,自由意志主義的資深學者,在倫敦政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現居加州聖塔芭芭拉。著作有八本經濟史和政治思想書籍,包括2001年出版的另一位二十世紀古典自由主義大師《海耶克的一生》《愛德溫.坎南:自由主義老前輩》。與父親威廉.艾伯斯坦(William Ebenstein)合著的《政治思想家簡介》《偉大思想家:從柏拉圖迄今》。與威廉.艾伯斯坦、愛德溫.佛格爾曼(Edwin Fogleman)合著《當代各種主義之比較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