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WEEK 0510.jpg 

《新聞週刊》是繼去年《商業周刊》後,第二本要出售的全國性刊物,在它最輝煌的七零與八零年代,與保守的時代週刊分庭抗禮,受到自由派知識分子的擁護,每個星期一雙雙問世,決定了當周的新聞方向。

     在那個時代的台灣與第三世界國家,國外報紙難進口,國際新聞窗口,就是《時代雜誌》與《新聞周刊》,時代的創辦人魯斯向來支持國民政府,在台灣通行無阻,但《新聞周刊》節奏明快,提供越戰的另類觀點、談流行音樂、民權運動,讓看過的人更愛不釋手。

     可是隨著有線電視新聞,以及網路的興起,新聞雜誌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在九零年代,美國的新聞雜誌犯了致命性的錯誤,在景氣看好的時候,每一家大型雜誌都猛衝發行量,折價爭取訂戶,《新聞周刊》與《商業周刊》一本可以賣七十五美分(台幣廿四元),這個價錢當然是虧本發行,從廣告進帳彌補過來。

     因為要吸引讀者,題材與內容主要以美國社會、政治與文化為主,駐外特派員因為成本過高,留下幾處,妝點門面,一切為了發行量,二○○○年時《新聞週刊》每周三百萬份,《時代雜誌》更高達四百萬份。

     但這樣的擴張是虛胖的,一旦景氣惡化廣告不來,編輯印製成本就成了虧損主要來源,到了二○○九年,《新聞周刊》發行減至一半,只有一百五十萬份,《時代雜誌》也減至三百二十五萬份,可是還虧,《新聞周刊》去年賠兩千八百萬元,比前一年更虧八十二%,今年預計只會賠得更多。

     《華盛頓郵報》雖然不是《新聞周刊》的創辦者,但是自從葛蘭姆夫人買下,擁有的時間長達五十九年,她的兒子、《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唐諾.葛蘭姆接受訪問時說:「我也不願意賣(《新聞周刊》,但這是生意」,言下之意無可奈何。

     目前還沒有人表示有購買意願,但其總編輯透露有兩位億萬富翁表示有興趣,他希望能把投資者湊合起來,但這往往是一廂情願,出資的老闆不是在做慈善,如果沒有完全主控權,興趣是缺缺的,而且《新聞周刊》被人買下後,必須有場「觸及靈魂深處的改造」,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的了。

     去年十二月,《商業周刊》被《彭博新聞社》以五百萬元收購後,經歷許多企業文化的震撼,譬如電梯只停六樓與九樓,工作時間,只見大家在樓梯上竄上竄下,平添緊張氣氛,每個人都需打卡進出,當傳送內部電郵時,傳送者名字旁,會顯現離開與進入辦公室的時間。

     新聞專業上的震撼更大,彭博是新聞通訊社,強調的是時間與訊息的有用性,《商業周刊》既然是彭博的一部分,就不能自外於彭博集團,記者的薪水,視文章是否獨家、「市場效益」如何而定,商周編採人員,上課接受「再教育」時,彭博主管自豪的提到,領先路透幾秒鐘的一樁新聞,「這讓一位交易員搶先下單,賺到了一輛悍馬車」。

     彭博最賺錢的就是交易員面前的終端機,年租兩千美元,比報紙、雜誌的銷路穩定,不受網路或電視影響,但是彭博也了解讀者的侷限,所以希望藉《商業周刊》的影響力,直達企業層峰或政府官員。

     美國雜誌淪落如此,一部分要歸咎自己,但一部份則是來自國際的競爭;編輯總部在倫敦的《經濟學人》有獨特的商業模式,逆勢操作,銷路卻節節上升,目前全球發行的一百四十萬份中,八十萬份在北美地區。

     《經濟學人》不靠廣告,只靠發行,它的廣告雖然增加,但是都屬於訊息與形象性質,而一年的《商業周刊》與《新聞週刊》訂閱價是三十美元,但《經濟學人》卻高達一百廿七美元,單是發行收入就賺得飽飽。

     但它之所以能夠不隨俗,因為對內容有信心,《經濟學人》在別的雜誌大幅削減國際採訪與特派員之際,看準全球化的大方向,建置了第一流的國際金融與政治報導人才,針對全球化之後,各國頂尖菁英的國際資訊需求,設定自己的定位,它的市場不僅僅在北美地區穩健成長,全世界各地也同步增加。

     現在雖然每本美國雜誌都回過頭來學《經濟學人》,大家都強調有觀點的分析文章,但是這批精英讀者,已經都被《經濟學人」搜括殆盡,其他雜誌還有多大的市場?(chenlungkuo@yahoo.com

  • 2010-05-11
  • 中國時報
  • 【郭祟倫】
  •  

    earth15068.gif    photo15068.gif    f_comics_150x68.gif

     《華盛頓時報》於一九八二年開辦,已有二十八年的歷史,可是年年虧損,都是靠統一教會資助。(擷取自華盛頓郵報網站).jpg

    2010-05-07 中國時報 【傅建中】

     從華府看天下-華盛頓時報求售

    由統一教會教主文鮮明創辦的《華盛頓時報》現正面臨空前的財務危機,已經難以為繼,正在削價求售中。

         《華盛頓時報》於一九八二年開辦,已有二十八年的歷史,可是年年虧損,都是靠統一教會資助。從開辦以來,文鮮明已投入二十億美元,才能撐到今天,但文氏已九十高齡,體力衰退,不再管事,把統一教會轄下的企業全交由四位子女管控,《華盛頓時報》由其長子當家,不幸子女見到老父來日無多,早已展開財產爭奪戰,幼子已繼承其父成為統一教會的掌門人,權力最大,而《華盛頓時報》靠教會支持方能運作,偏偏幼子過去一年多來大力削減時報的補助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逼得時報不斷裁員,緊縮開支,但仍入不敷出,以致債台高築,加上人事糾紛不斷,時報大樓無法定期維修,造成樓內最近鼠患猖獗,連蛇都乘虛侵入會議室,害得員工們人心惶惶,寢食難安。

         《華盛頓時報》現已開始和可能的買主接觸並進行談判,根據報導,買主頂多出價一千五百萬,這筆錢能否清償債務都有問題。時報一旦易手,無輪資金或人員都難容許它以大報的形式繼續出版,那麼《華盛頓郵報》將成獨大的態勢,這就和文鮮明辦報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原來華府還有一家《華盛頓星報 》(Washington Star),七十年代後期因不勝虧累而於一九八一年關門,使美京成為只有一家報紙的城市,文鮮明創辦《華盛頓時報》的目的在打破這個局面,當然更重要的是給讀者另一選擇,因為《華時》色彩保守,堅決反共,相對的《華盛頓郵報》自由色彩濃厚,其左的偏見令人難耐,自此而言,《華時》遠較《華郵》適合台灣當權者的胃口和需要,所以歷年來蔣經國、李登輝都接受過《華時》的專訪,由《華時》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巨幅刊出。雖然效果及影響力遠不及《華郵》,但能在美國首善之區耀眼的登上報紙,總是聊勝於無。故《華盛頓時報》和台灣當局及其駐外單位關係良好,即使台灣派駐華府的記者們,也常引述《華時》的報導,尤其是《華時》軍事記者葛茲(Bill Gertz)關於白宮或五角大廈的漏網新聞。如果《華時》壽終正寢,或易主後方向改變,對台灣來說,都是損失。

         本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一九八二年和《華盛頓時報》同步在紐約推出《美洲中國時報》,是美國中文報業的一大盛事,正當《美洲中時》蒸蒸日上、僑界一致看好、並寄予厚望之際,卻遭國民黨死硬分子無所不用其極的圍剿與打擊,扣余紀忠以「與共匪隔海唱合」的紅帽子,向蔣經國進讒言,說《美洲中時》以社論羞辱對中華民國友好的雷根總統,與此同時,新聞局更使出撒手鐗,以外匯的管制扼殺《美洲中時》的生機,讓余紀忠望著台灣的大把鈔票興嘆,海外卻難為無米之炊,他最後終於痛心疾首的將《美洲中時》關閉,向台北的劊子手們表示最大的憤慨和抗議。《美洲中時》從誕生到夭折,不過兩年光景,和活了二十八歲的《華盛頓時報》相比,真是大大的不幸,卻也更加叫人難忘與懷念。

         殺害《美洲中時》的劊子手,依然健在者不乏其人,甚至搖身一變而為新聞自由的捍衛者和民主的推動者,他(們)捫心自問,能無愧呼?至少蔣經國臨終之前頗有悔意,據他的貼身秘書王家驊透露,蔣說過「我們對不起余紀忠」。那些追隨蔣經國的後死者,是否也該說聲sorry呢?

     

     

    image.jpg    15068.gif   15068.gif

     

     

    ◆ 美國報紙下滑 讀者轉向新聞網站      那福忠   2010/05/05

    美國 PEW 研究中心月前公布了卓越新聞專案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的研究報告,引用發行稽核局 (ABC) 的統計,美國報紙的發行量從 2009 年 3 月到 9 月六個月期,較 2008 年同期下滑 10.6%(分開計算的星期天報下滑 7.1%),指出這是美國報業歷年來最大的年度跌幅,發行量跌至 4350 萬份(星期天報 4560 萬份),較 25 年前的高峰下跌了 31.5%(星期天報 27%)。

     

    發行的下滑,是由多種因素造成,年輕人逐漸從報紙轉向網路獲取新聞,應該是眾所周知的主要原因,除此而外,研究報告又列舉以下的原因:

    1.許多報紙、尤其是都會報,自動的對偏遠地區減少印量,因為送報成本過高,而且偏遠地區的少數讀者對當地廣告的功效有限。

    2.有限的預算,加上近年聯邦政府的禁止電話促銷規定,使得發行推廣更為艱難。美國報業協會解釋說,以前積極推廣,很多是促銷的暫時報份,使發行數字膨脹,現在推廣減少,報份較為實際。

    3.去年零售漲價,從原來的 50 美分漲到 75 美分、甚至 1 美元,流失了一些讀者。

    4.經濟衰退,很多人失業,節省家庭開支,不再訂閱報紙。

    5.報紙越來越薄,新聞與廣告內容不符讀者期盼,進一步使得報份減少。

     

    至於每六個月一期的發行結算是否繼續下滑,美國報界相信,導致報份減少的原因應該在今年後半年有所改善,報份不致繼續下滑。但研究報告指出這僅是試驗時期,最大的問題仍在讀者,報業以目前縮編的人力、製作簡單的報導,售價又比以前提高,是否能維繫原有的讀者,是一大變數。

     

    美國前 15 大報 2009 年發行量與 2008 年同期比較,除了第一位的華爾街日報略有 0.6% 的增長(200 萬份)之外,都呈下滑,而且多在驚人的兩位數。第二位的今日美國下滑了 17%(至 190 萬份),第三位的紐約時報下滑 7.3%,報份降到一百萬以下(至 92 萬份),第四位的洛杉磯時報下滑了 11%,僅剩 65 萬份,第七位的華盛頓郵報下滑 6.4%(至 58 萬份),第八位的芝加哥論壇報下滑 9.7%(至 46 萬份)。

     

    另外下滑兩位數的有紐約日報 (14%)、紐約郵報 (18.8%)、亞利桑納共和報 (12.3%)、休士頓記事報 (14.2%),而下滑最大的是舊金山記事報 (25.8%)、與達拉斯晨報 (22.2%)。以報份來說,原第十四位的舊金山記事報降到第十五位(至 25 萬份),原第十五名的達拉斯晨報「躍升」到第十四位(至 26 萬份)。

     

    對讀者的持續流失,有些報紙發行免費報,期望吸收新的讀者與廣告。芝加哥論壇報濃縮了一份叫 Red Eye 的免費報,以年輕人為對象,發行高達 25 萬份。聖彼得時報也編印了一份稱為 tbt* 的免費報,發行 7 萬 5 千份。達拉斯晨的濃縮免費報,挨家挨戶派送到高及住宅區。Gannett 報業集團開始在各大城贈送星期天的報紙給非訂戶。免費報以特定讀者群為對象,來吸引對象化的廣告,而閱讀免費報的人,最後也可能訂閱付費的報紙。

     

    Gannett 的 MomsLikeMe 網站,以媽媽為對象,免費提供媽媽們需要的用品與服務,在全美 75 的社區上線,頗受媽媽們的歡迎,當然也吸引了當地與全國的廣告。

     

    但報紙的讀者並沒有完全流失,許多轉向新聞網站,2009 年第三平均每月的線上讀者為 7400 萬人,較 2008 年同期的 6500 萬人增加 14%,平均每月下載 355 億網頁。但研究報告說這個數字並不足為喜,因為每一讀者每月僅在網站停留短暫的時間,而且集中在全國性大型網站,其中有一部份線上讀者也同時閱讀報紙。這些讀者大多數從未點選過廣告,儘管人數增加,對廣告效益的提升微乎其微。以下是前十大新聞網站每月獨特 (Unique) 讀者上網的統計,看起來並不樂觀。

     

    Yahoo News:每月讀者人數 4000 萬,平均每人造訪 5.91 次,每人每月在網站停留 14 分鐘、每次停留 2 分 22 秒,每次造訪閱讀 2.91 網頁,每人每月閱讀 17 網頁。

     

    MSNBC News:每月讀者人數 3500 萬,平均每人造訪 5.66 次,每人每月在網站停留 19 分 18 秒、每次停留 3 分 25 秒,每次造訪閱讀 4.21 網頁,每人每月閱讀 24 網頁。

     

    AOL News:每月讀者人數 2400 萬,平均每人造訪 6.86 次,每人每月在網站停留 17 分 37 秒、每次停留 2 分 34 秒,每次造訪閱讀 3.22 網頁,每人每月閱讀 22 網頁。

     

     

    CNN.com:每月讀者人數 2000 萬,平均每人造訪 8.13 次,每人每月在網站停留 27 分 22 秒、每次停留 3 分 22 秒,每次造訪閱讀 3.92 網頁,每人每月閱讀 32 網頁。

     

    NYTimes.com:每月讀者人數 1800 萬,平均每人造訪 3.73 次,每人每月在網站停留 14 分 56 秒、每次停留 4 分鐘,每次造訪閱讀 4.18 網頁,每人每月閱讀 16 網頁。

     

    Google News:每月讀者人數 1400 萬,平均每人造訪 4.13 次,每人每月在網站停留 9 分 11 秒、每次停留 2 分 13 秒,每次造訪閱讀 3.1 網頁,每人每月閱讀 13 網頁。

     

    Fox News:每月讀者人數 1200 萬,平均每人造訪 7.08 次,每人每月在網站停留 29 分 35 秒、每次停留 4 分 11 秒,每次造訪閱讀 5.54 網頁,每人每月閱讀 39 網頁。

     

    ABCNEWS:每月讀者人數 1000 萬,平均每人造訪 2.72 次,每人每月在網站停留 8 分 36 秒、每次停留 3 分 10 秒,每次造訪閱讀 3.54 網頁,每人每月閱讀 10 網頁。

     

    washingtonpost.com:每月讀者人數 980 萬,平均每人造訪 3.17 次,每人每月在網站停留 11 分 11 秒、每次停留 3 分 32 秒,每次造訪閱讀 3.94 網頁,每人每月閱讀 12 網頁。

     

     

    USATODAY.com:每月讀者人數 930 萬,平均每人造訪 3.76 次,每人每月在網站停留 13 分 20 秒、每次停留 3 分 33 秒,每次造訪閱讀 3.67 網頁,每人每月閱讀 14 網頁。

     

    研究報告說,新技術可以創造機會,近年熱絡的電子閱讀器就成了新的嘗試,到 2009 年底至少有 100 家報紙的 Kindle 版在網路出售,供讀者在飛機、火車上閱讀,雖然品質不十分理想,卻出奇的受讀者的歡迎。現在 iPad 更能展現原有的印刷、甚至比印刷更好的品質,對報業未嘗不是一個機會。至於這一平台是否普遍為讀者與廣告主接受,則有待時間證明。

     

    如日中天的手機自然也在考慮之列,且已經有報紙運用傳播新聞,研究報告僅提出幾個問題:新聞在數以萬計的手機功用之中,是否佔足夠的份量形成一個生意?新聞又如何展示才是對讀者最好的方式?報紙的主要營收在當地廣告,地域性小生意的廣告,又如何在無遠弗屆的手機運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