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天氣炎熱,五都戰火漸熾,加上ECFA簽訂完審,效應正在欲明未明之際,選戰形勢與兩岸關係相互激盪,不禁讓我想起宋朝女詞人李清照《聲聲慢》裡的那句「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兩岸關係在馬政府兩年來的推動下,基本上已取得有效開展的勢頭,在ECFA通過以後,更是進入了經貿交流的新紀元;伴隨著大陸各省市領導人的絡繹來訪、刻意採購,恐怕「乍暖」還不足以形容,而幾乎是「爆熱」了。於此同時,面對五都選舉的艱困戰局,執政黨卻感受到微妙的寒意:一方面是客觀形勢上,支持ECFA的民意看似逐漸升高,卻無法有效化為支持藍軍的選票;另一方面是主觀意念上,馬政府顯然有意淡化兩岸經貿熱絡後所產生的政治聯想,甚至相對地升高了在兩岸政治互動上的態勢。
客觀上,最殘酷的現實是,儘管不分藍綠的民意都已體認到中國崛起,以及對台灣和世界影響的大趨勢,但支持兩岸關係的交流與開展,卻未必等同於認同國民黨的治理能力。國民黨雖然重新執政了,但政黨可以輪替,政府卻是延續的,在強烈的希望與期待後,其實是更多的要求與壓力,當國民黨的政績未符理想,失望與打擊便會接踵而至;一旦執政能力受到質疑,原本就具有價值選擇性的兩岸議題,更會因失去信賴感而愈趨兩極化。
這種演變又可分兩方面觀察。一方面,台灣的民意已呈理性的區隔,而不再是感性層次的不可理喻,其中既有主權與尊嚴的精神需求,也有和平與經貿的現實體認。另一方面,這兩者之間的拉鋸,端視執政者的能力表現,如果基本面的執政表現好,自然能夠帶動民意對敏感的兩岸走向的信賴;反之,必然因牽累而使理性認知頓挫,使感性的對抗因質疑而加劇。
主觀上,大陸在ECFA的讓利與諸般經貿交流措施的釋放後,必然會對兩岸的政治課題產生相對的期待,但此時馬政府則採取了必須的心防緊縮。最明顯的例子除了賴幸媛在美國的強硬談話,更在於馬總統三度或主動、或被動地強調台灣的防衛不可因此鬆懈,並強烈呼籲美國軍售我F16CD戰機。尤其當大陸提出可以有條件撤除飛彈的突破性說法時,我方更放出必須撤除所有足以威脅安全的武器戰備的新訴求;這種提高條件的對應,等於是逼對岸知難而退,告訴大陸此時適可而止,勿作他圖。
果然,大陸方面有點急了、也動了氣,因此海協會李亞飛藉著來台參加論壇的機會,重申了很久未曾強調的「九二共識 一個中國」的說法,當然我方也回應了「一個中國 各自表述」的立場,雙方此番交手,算是禮貌落幕。
但可預見的是,馬政府在完成兩岸簽訂ECFA後,尤其是面臨五都選戰之際,兩岸關係必然會進入一段經濟暖而不熱,政治冷卻且低調的盤整期。民進黨顯然已經看出其中的微妙,在五都戰場上採取脫離與「後ECFA」纏鬥的策略,對「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國民黨來說,則必須先強化自己的執政能力始能固本,再談勝選;而一心想著國民黨繼續執政的對岸,難道還參不透這暖寒交融的玄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