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相較於20世紀,應該有一股不同的動力正在推動全球的成長。這股動力就是試圖把長期以來的發展中國家亦或新興國家,推向自主成長(self growth)的道路,這一股力量會對全球成長及其結構帶來本質上的變化。

 

在20世紀裡,前面50年歷經兩次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戰爭,一直到20世紀中,人類才回到追尋經濟成長的軌道上來。60及70年代,則屬現有工業國家快速成長的階段,也是一般所稱「黃金20年」(golden decades),因此在當時,經濟學的主流內容就是「經濟成長」論。然而,這種快速成長的階段卻面臨70年代、8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緊接著國際性或區域性的金融危機就伴隨著經濟發展進入21世紀。

 

回顧這段期間,全球經濟的主要引擎動力,一直是以美國或OECD為首的已發展國家。當中,雖有包括亞洲四小龍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出現,但至今除了韓國、新加坡等少數外,仍然還沒有那個經濟體可以超越組別,由發展中或新興經濟,晉級到已開發經濟之列。但是,過去10年間,發展中國家或新興經濟體中,確有若干國家被看好潛力,真的有可能從「B咖」升級到「A咖」。這就包括「金磚四國」或者「金磚六國」等。

 

自主成長的概念是指一個經濟體,可以透過自身的經濟資源及市場規模,培養出自主自發的成長動力。用這個觀點去檢視,在上個世紀的發展中國家,部分其成長要素在成長過程中被動員起來、被利用起來,但是他們本身的所得規模或購買力仍不足於帶動下一回合的成長。這正是以外銷帶動成長的外向型成長模式的亞洲四小龍的例子。這些新興經濟體的成功固然可以肯定,但卻仍然停留在依賴出口或外需的型態,甚至還經常面臨因外需成長緩慢而連累成長的現象。

 

到了本世紀的金磚四國,似乎有了差別,那就是部分快速成長的金磚國,他們的國家規模遠遠超過加工出口的外向經濟,例如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他們國家經濟規模大、人口多,如果能夠衝過發展的起跑線,進入真正成長的階段,就有機會成為「需求─供給─需求」自我滾動成長的模式。

 

當然,出口或國際貿易仍然有一定的重要性,例如中國的內需規模,大家相信絕對與台灣的內需規模差異甚大。極端來說,中國可以只依賴內需,台灣就不可能。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美國貿易量雖然居全球第一,但是美國貿易占其GDP的比例都仍被定義為「封閉經濟」(closed economy)而不是「開放經濟」(open economy)。

 

總之,未來的全球經濟將會相當程度反應這些大規模的新興經濟其在全球經濟地位的轉變,這些新興的內需市場,如何被滿足,由誰滿足,就是今後全球經濟版塊移動、成長、變化的縮影。配合著這些實體貿易的變遷,所引發的貨幣、資金移動,所引發的投資改變,甚至因而銜接、解構現有世界經濟的規則與制度,都是21世紀經濟的特性。

 

屆時,我們再看到的利率、匯率、物價、股價,以及國際政治、經濟、資源,乃至就業、所得,這類目前完全以歐美國家為首的經濟次序與制度安排,很可能會出現很大的轉變。這些都是經濟版塊重新畫分、安排後的另一種新面貌。不同國家之興衰就看對此一變局的掌握能力了。

 

 

【2010-09-05/泰國世界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