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雜誌.jpg 

相較於傳統的管理方式,教練制度講求的是自動自發的精神,讓員工發自內心在工作上付出,進而達成個人與公司績效,營造雙贏的局面。台灣諾華有效運用這套制度,不斷在研發與業務上有傑出的表現。

培育教練型主管,塑造願意分享、提攜的組織文化。(攝影/洪家祺).jpg 

諾華藥廠擁有兩百多年歷史,1996年由瑞士汽巴嘉基(Ciba-Geigy)和山德士(Sandoz)兩大集團合併而成,對於這樣一家國際大藥廠來說,人才的培育自然是業務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而其實早在兩家公司合併前即有教練制度的概念,合併之後推動到全球的教練制度計畫更臻完善,總部本身並訂定出相關的教練制度。

儘管如此,諾華並沒有刻意去彰顯這套教練制度,而是將它內化成公司內部的文化,台灣諾華人資長陳文堂表示:「因為人力資源管理的精神就是希望員工能夠主動、投入,管理學上講求的也是讓一個人能自動自發、為理想工作,唯有靠著這股精神的力量才夠大。」

因此,諾華的人資部門還是照著過去的模式與要求,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執行著。而推動教練制度的契機,就是在這執行過程中導入全球統一的績效管理模式。

陳文堂指出:「我個人就曾經以亞洲代表的身分,參與全球制定諾華績效管理的會議。但是諾華所謂的績效管理並非績效考核,而是定義此為協助與支援的過程,希望透過這方式,不但能夠達成每個人的目標,同時也達到組織的目標,如此績效自然會好。」

他接著表示,既然是績效管理是協助的過程,所以年初設目標、年中評估、年底做回顧與檢討,這三步驟即為必要措施,然而最重要的還是過程中對於領導人的教練輔導,也因此導出教練制度。

教練式訓練無所不在

教練式的訓練機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可以隨時都進行,不拘時間長短,短至5分鐘就可以做。另一種則是需要特別挑選出來,較屬於員工個人發展計畫中的做法,會輔助外部顧問來做教練。

陳文堂指出,管理就和運動一樣,需要持之以恆,並適時提醒,所以雖然每年上課的內容都大同小異,但人性不可避免有些固定的習性,因此才要一直矯正、強化,建立教練文化。而儘管主管們幾乎都上過相關教練課程,但公司仍不時安排許多機會,加強他們的教練技巧,同時檢視整個訓練過程,並提供案例練習。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0年10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