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上周五決定延後原訂當天公布的「國際經濟及匯率報告」,財政部長蓋納並在聲明中肯定近月來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一反前周公開警告大陸干預匯率可能導致「匯率戰爭」的強硬姿態。美國此舉雖暫時緩和一觸即發的國際貨幣大戰,但美中對匯率問題的截然不同立場,想要在短期內拔掉衝突引信,恐怕是緣木求魚。
美中匯率的爭議,追根究柢,都是為了保衛本身的經濟利益以至國家利益。在金融海嘯後,美國為恢復成長動能所採最重要手段,就是聯準會(Fed )的量化寬鬆政策。過去一年多來,聯準會以超寬鬆的貨幣政策讓利率趨近於零,並大舉注資上兆美元向銀行購入「毒資產」,以維持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但銀行吸納的龐大資金並沒有增加對企業的放款,刺激實體投資,反而被用於購買債券、股票,或流向新興市場進行投機交易。直到最近,美國商業機構貸款餘額仍未恢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以致美國經濟復甦遲緩、失業率居高不下。
量化寬鬆政策效果不彰,主因美國房地產泡沫崩潰後,資產價值大幅萎縮,民間消費不振,讓企業不敢增加投資。在這種困境下,美國國內訴求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聲浪高漲。所謂「再平衡」,一方面是指美國等工業國家進入減少消費、降低進口、削減赤字的「新常態」,另一方面是指以中國大陸為首的新興工業國家須相對擴大內需,並讓貨幣升值,以增加進口、減少出口,藉此矯正全球經濟及貿易極度失衡的現況。
然而,全球經濟「再平衡」絕非一蹴可幾。首先,大陸雖已晉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整體經濟規模約僅美國的三分之一,人均所得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短期內可以擴大的內需,無法完全彌補美國需求減少的差額。其次,大陸經濟成長仍高度依賴出口,金融海嘯後歐美市場需求萎縮,以及今年以來大陸各地出現加薪潮,已讓大陸出口產業面臨嚴峻的生存競爭壓力,中共總理溫家寶上月在美國即明言,如果讓人民幣升值20%~40%,將導致中國企業破產、勞工失業、社會劇烈動盪;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在國際貨幣基金(IMF)年會等場合亦公開表態,不會採休克療法,讓人民幣快速升值,皆反映出大陸對人民幣升值已劃下政策底線。
美國可以有很多手段逼迫人民幣升值,例如持續「量化寬鬆」政策,讓大量資金流入中國大陸,為人民幣升值加壓;或者限制大陸購買美國政府債券,迫使大陸須以升值遏阻資金流入;美國也可將大陸列為匯率操縱國,對進口的大陸產品課以懲罰性關稅等。但是,這些手段都有後遺症,也勢必引發北京的強烈反應,甚至反制或報復行為,最後雙方都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
然而,透過IMF、20國集團(G20)或其他多邊機制解決匯率爭端的可行性亦微乎其微,因為美、歐、日、大陸及各新興經濟體在匯率問題上利害不一,立場各異,要尋求共同解決的方案,難如登天。不過,各國也都體認到,中美匯率爭端若持續惡化,會受到嚴重波及的最可能是匯率彈性大、沒有實施資金管制的新興經濟體,因而希望美中各讓一步的聲音正愈來愈大,成為國際主流。
接下來,就要看美國和大陸的基本態度。如果美國認同全球經濟「再平衡」非短期可及,也願意給予大陸合理的調整期間,則雙方應可找到折衷之道。但就怕美國擔憂中國大陸崛起太快,意欲重施當年壓迫日圓升值的故技,不放鬆對人民幣升值的施壓,則中美匯率戰爭勢必打打停停,難有寧日。
【2010/10/18 經濟日報】
社論-審慎因應匯率戰爭下的貿易戰爭
最近由於美國經濟低迷,加以國際熱錢推波助瀾,全球貨幣對美元急速升值。眾所週知,匯率升值將會使得出口業者所換取的本國貨幣總額減少,不利於出口競爭。可以預料,這一波亞洲匯率的升值,最後不單只是一場匯率戰爭,更將牽動一場長期的貿易戰爭。
就在亞洲貨幣劇升的此刻,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釋出採行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訊息,商務部又公布8月貿易逆差擴大的噩耗。對於已趨於沸騰的亞洲匯市,柏南克的談話及商務部的貿易報告形同火上澆油,熱錢必將以此為藉口,在全球再度掀起新一波的炒匯狂潮。
對於國際熱錢壓境,政府該如何因應才妥當?向來總有兩派說法。一派主張由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決定,一派則認為央行仍負有穩定匯市的責任,必須出面干預。我們贊同後者,也就是當匯市處於非常態時,當匯市面對大量的熱錢湧入時,央行自應給予投機客迎頭痛擊,透過穩定信心以達到穩定匯市、穩定經濟的目標。
也許有人會問,匯率既不能放任投機客炒作,那麼最適匯率該如何決定?這確實是個難題,是以近日我國匯市出現了所謂「彭淮南防線」、「馬英九防線」等等臆測。對於熱錢壓境,如今央行到底該守住30.5元大關?還是該守住30元大關?各方皆無定論。但我們認為最適匯率仍應以維繫出口優勢為前提,如今美元走弱,台幣對美元升值既已勢不可擋,那麼這個升幅至少也應低於貿易對手國,才不致使訂單大舉流失而衝擊台灣的生產活動。
拿這個標準來檢視近期台幣、韓元與日圓的升值幅度,以今年9月的平均匯率與去年9月比較,台幣升值2.5%,韓元升值4.5%,日圓升值8.5%,台幣匯率升幅尚屬允當。再以10月14日與上月底比較,近半個月台幣升值1.8%、韓元升值2.5%、日圓升值2.7%,台幣升值幅度仍低於日、韓。長期若能維持與貿易對手國此一匯率均勢,這一波匯率升值對台灣出口的衝擊,當可降至最低。
我們所以認為匯率須以維繫出口優勢為提前,實在是因為台灣經濟的根本動能仍在出口,只要出口衰退,消費及投資這些內需活動也將為之停滯。升值固有利於進口、有利於內需,但當升值幅度過猛、過巨則出口受創,出口受創則生產活動停滯,生產活動停滯則失業升高,失業升高則所得無著。試想在所得無著下,縱使台幣因升值而有更高的購買力,又有何用?
台灣的內需能取代出口來帶動經濟成長嗎?最近經常有府院高層論述內需對經濟的重要,由於事關匯率政策,我們願意在此陳述我們的看法:以GDP = C + I + G + X - M 這個算式而言,近年台灣消費(C)與投資(I)合計占GDP比重七成,內需看似不低,但事實上,台灣由於高階生產設備悉數仰賴進口,而海外消費比例逐年升高,消費與投資這些內需動能真正留在國內,能帶動國內經濟成長的比例已是一年不如一年。
據主計處所編製的民國95年產業關聯表,我國投資的「輸入需求係數」為0.54,這意思是說有54%的資本設備仰賴進口,至於消費的「輸入需求係數」也達0.24,這同樣代表四分之一的民間消費是自美、歐、日等國輸入,這兩項係數有逐年升高的趨勢。更值得注意的是,被視為內需的民間投資是內需自我創造的嗎?當然不是,上半年國內半導體、面板廠大舉投資是內需使然嗎?當然不是,他們是著眼於未來出口的榮景。由此可知消費、投資雖占GDP七成,但真正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關鍵仍在出口,而非內需。
在聯準會主席柏南克釋出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勢在必行的訊息後,國際熱錢必將在亞洲各國匯市掀起狂風巨浪,而這不僅事關金融穩定,更將影響外貿成長。以亞洲各國普遍外貿導向的經濟體質而言,匯率優勢決定了出口優勢,匯率戰爭也必將牽動貿易戰爭。尤以台灣外貿依存度高於韓、日及中國大陸,因此新台幣匯率政策事關重大,不可不慎。我們籲請執政當局從台灣經濟結構及外貿依存的觀點,審慎應戰,以免甫走出衰退陰霾的台灣經濟,再度陷入停滯的困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