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貫線Super Band.jpg 

結合音樂、創意商品與台灣人生活型態的「簡單生活節」,從2006年以來,每兩年在台北舉辦一次,總計兩屆「簡單生活節」吸引超過8萬人次的消費者進場體驗,而每一屆的簡單生活節,兩天舉辦期間就創造了1,200萬元交易額,讓人不敢小覷以音樂、創意與生活風格等所形成的經濟爆發力。

一年前,台灣老中青三代歌手組成的「縱貫線Super Band」的演唱會,在全世界巡迴,售出約150萬張門票,巡迴場次超過50場;在中國大陸一地,就超過35場。這可能是華人史上一年內巡迴最多場次,售出最多票的演唱會。他們在每個地方,都高唱著-「我們來自台北」。

台灣流行文化 港陸發燒

有香港人在部落格中寫到:「到台北參加簡單生活節,發現自己陷入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上屆來台參加簡單生活節的香港人約有八、九百人,今年根據合作旅行社初估,香港將有4,000人次來參加。香港音樂人今年更打算以「香港小簡單」之名,集結參與今年台北的簡單生活節。

大陸對台灣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和嚮往度,更是不需贅述。過去30年來,台北的流行音樂人,供應著全球華人的感情需要。Discovery頻道製作一個紀錄片,探索一個200萬人口的城市,為什麼可以成為15億華人市場中持續且最大的音樂供應者。而當全球唱片業衰退,台灣市場的產值僅達十年前10%時,台灣的前輩歌手及許多更新的獨立品牌,還在源源不絕地為這個市場創造新的流行,從陳綺貞、蘇打綠、張懸、盧廣仲等人在海內外場場爆滿的演唱會中,就可看出。

種種跡象顯示,台灣的音樂、創意、生活型態,結合城市美學與行銷的輸出,正在華人地區引爆「流行經濟學」的效應。經濟學,是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流行則是創造市場需求的方式,台灣正在定義自己創造的流行。

不論是台灣流行音樂在大陸市場及華人社會引領風騷,或是簡單生活節所引起的兩岸三地的共鳴,都可看出以流行文化或生活型態為基底的文創產業,都必須深耕在地,才能自然散發魅力,這不是單一品牌的成功,而是你這個地方的生活型態,是否對外發散影響力。

以簡單生活節為例,並不是定位在音樂節,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嘗試呈現來自台灣一群認真生活的人,用音樂、產品和微笑,呈現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命體驗和成果,說著他們的故事。因此,每屆主題都不一樣。

2006年首屆簡單生活節的主題是「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鼓勵年輕人敢於主張及實踐生命的自主權;2008 年主題定為「Simply Smile」,推動微笑的力量,讓年輕人開自己的夢想商店;今年則定調為「We are Beautiful」,強調不管經濟發展與世界變化有多快,台灣年輕人應該要相信自己。

這是一場台灣生活美學的集體創作,呈現我們真實生活的價值和美好,而其引發的流行性經濟效應,已讓香港人趨之若鶩,大陸媒體自費前來台灣採訪報導,更加顯示當我們擁有自由並且相信自己,就算我們很小,也可以很美麗。

體驗生命成果 簡單生活

很多人會問,台灣這些帶動「流行經濟學」的創造力或生產力,來自何處?我的觀察是,全球化與科技化雖然衝擊了我們的文化市場,但全球化也注入了資訊,讓台灣的年輕人,成為華人歷史上第一代能夠與西方完全同步分享資訊的年輕人,並在大量的資訊洗禮中,產生更強烈的創作。

這是典型Web2.0的故事。創作的工具普及了,創作的代價降低了,遠比唱片業繁盛時期更多的創作者誕生了。他們不只在音樂上,也在創意、設計、有機產業、服裝等領域,都開始嘗試為自己的生活寫下註腳,為自己的夢想拼搏。他們沒有顯赫的品牌,卻各自開始有死忠的粉絲,而且活下來了。

做最強的人,不再是每個人的夢想,但是,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好,成為更多人的信仰。因為體認到不是每個人都應(或都能)創造4,000億元產值的公司,很多人回到自己的本質,年輕人選擇創造自己的快樂(並且可以維生),且他們的創作有可能成長、輸出,延續影響力。

不過,誠如某大陸的知名部落客說:「到了台北以後,發現台北是一個充分被低估的城市。」長期以來,在許多菁英帶著西方標準的嚴格眼神下,台北充分地低估了自己;但也在這樣嚴格的標準中,有了更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2010台北花博再過幾天(本周六)就要登場,當植物的鮮花盛開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能夠讓人文的鮮花綻放?讓這些迷人的創作者,帶給市民生活中持續的快樂?讓觀光客在旅遊景點之外,深入我們的人文創意生活?

台北可以成為人文鮮花盛開的城市,並且帶動人文鮮花盛開的世代。台北,應該是華人世界生活方式的輸出者。我們輸出快樂並相信自己生活的價值。這一步走到今天,我們其實已經走了30年,正是以我們的生活價值創造「流行經濟學」的時刻了。

(作者是中子創新執行長,「簡單生活節」發起人)

【2010/11/02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