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一部中國近代史的齊邦媛自傳「巨流河」,獲得今年亞洲出版獎最佳著作類首獎。年逾八旬的齊邦媛說,到了自己這個年紀,「沒什麼事需要太得意,但求生活愉快」。她期許年輕人,「到老都不要心靈空虛」、「做有骨氣的事」,並希望台灣能在世界文化地圖上不缺席。
宛如一部中國近代史的齊邦媛自傳「巨流河」,獲得今年亞洲出版獎最佳著作類首獎。年逾八旬的齊邦媛說,到了自己這個年紀,「沒什麼事需要太得意,但求生活愉快」。她期許年輕人,「到老都不要心靈空虛」、「做有骨氣的事」,並希望台灣能在世界文化地圖上不缺席。
本報日前報導國內貧窮家庭近11萬戶創歷史新高,內政部社會司本週一發布新聞表示:「造成低收入戶數增加的原因很多,其中尤以政府修法效應及審查門檻放寬為其最主要原因,低收入戶的增加不一定是貧窮現象的惡化,而應正面解讀為政府福利效益擴大的具體表現。」
內政部這番說詞,實在令人瞠目結舌。如果落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增多,都可以解釋成政府德澤四海,那麼物價上揚也可以解讀為商家獲利增加,海外生產比提高則可視為全球佈局的一大勝利,房價飆漲同樣可以看作國內景氣欣欣向榮,甚至連貧富差距擴大都可以視為自由化的典範。但這樣的解讀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