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於歐洲西部及南部沿海的甜菜根,原本絕大多數民眾都不認識,只因為一本養生書大賣,書裡大力推廣生機飲食,帶動甜菜根銷售,不少有機店裡的甜菜根還賣到缺貨,與番茄、胡蘿蔔等蔬菜一塊打成精力湯。
原產於歐洲西部及南部沿海的甜菜根,原本絕大多數民眾都不認識,只因為一本養生書大賣,書裡大力推廣生機飲食,帶動甜菜根銷售,不少有機店裡的甜菜根還賣到缺貨,與番茄、胡蘿蔔等蔬菜一塊打成精力湯。
楊桃又稱洋桃、五歛子,又名五稜子,一年四季都可見到,主要產季則為每年六、七月到隔年三、四月。楊桃果形特殊,有五稜凸起,英文又稱為星星果(star fruit)。
楊桃水分多,除了生吃,還能製造罐頭、果汁、果醬、蜜餞及釀酒。楊桃可分甜味種及酸味種兩大類,像密絲軟枝、馬來西亞品種都屬甜楊桃,酸味品種較不合適生食,多用以加工,製成楊桃汁、蜜餞等,或入菜作成料理。
第一次聽到有人自己種花生、自己榨花生油時,我的反應是:「這不是古代人做的事情嗎?」
油,用買的就好,怎麼可能自己榨油!我忍不住好奇跟著農友陳秋林去增長見聞,看看他那香濃純稠的花生油到底是怎麼來的。
龍鬚菜又名柳絲藻、海米粉、龍鬚草、菊花菜,它是佛手瓜的嫩芽,因為嫩葉部分有著一條條又細又長的鬚,狀似龍鬚,因而得名,有人認為它的滋味勝過果實「佛手瓜」。
每年四到十月是龍鬚菜的產季,因為生命力強,在惡劣環境也能存活,是少數不需使用農藥的蔬菜,稱得上是物美價廉的作物。不過,龍鬚菜不耐擺放,隔夜容易變老,最好趁鮮食用。
豌豆來自地中海沿岸及亞洲中部,傳入中國的時間相當早,打從漢朝起,就已經開始栽培;而台灣,相傳是荷蘭人引進,福佬話也稱豌豆為「荷蘭豆」。
豌豆隨品種不同,可分成嫩莢用、嫩豆用、葉用、甜豆用及豆芽用五種類型。豌豆嬰就是豌豆發芽後的幼苗,清脆可口,營養價值頗高;而豌豆苗,則是採收植株的嫩梢食用,就是俗稱的豌豆苗、豌豆 鬚及豌豆尖。
台灣四處幾乎都有產梅,其中尤其以南投地區梅園最多。四月是梅子產期,批發商上山整園攬梅,再賣到市場、店家,或是交給加工廠。今年梅子盛產,批發商反而叫苦連連,因為量多造成價格下滑。頂級的梅子大約45元,一般的只要15元左右,比往年都要便宜,樂了消費者,卻苦了生產者。
麝香咖啡豆帶有巧克力香氣、無苦味的口感廣受歡迎,每磅要價數百美元,不過因為這種咖啡豆是從麝香貓的糞便中取出,讓境內麝香貓最多的菲律賓和印尼民眾紛紛加入這股淘「金」熱潮。
麝香貓是種夜行性動物,會在種植咖啡的農地上找尋最美味、成熟的咖啡果吃下,再將無法消化的咖啡豆排出。這些咖啡豆與麝香貓胃裡酵素產生發酵作用,沖泡後口感香醇、帶有巧克力香氣且沒有苦味,被一些咖啡迷視為世界最上等的咖啡之一,在日本和南韓等國的售價可達每磅227美元。
這幾天到有機農場找白蘿蔔,突然驚覺春天已經過了大半,不只白蘿蔔過時,連蔥啊的,都要開始慢慢減少。時序已經過了春分,已到清明。我看到田裡還有紅蔥,農友說:「就剩這些,再來就要下瓜苗了,妳要就全部拿去吧。」農友說的瓜苗,是指西瓜、美濃瓜,現在種,再過兩個月就可陸續採收。
肉桂很早就被中國人視為中藥的一類,同時它的獨特香氣也是世界各民族傳統香料的來源之一。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肉桂品種之一的台灣特有種——台灣土肉桂(Cinnamomum osmophleum Kaneh)富含肉桂醛、類黃酮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讓肉桂逐漸受到世人的目光。
如果直接咀嚼土肉桂的葉子,可以品嘗到其特殊的辛辣帶甜的口感,經過測試,土肉桂的甜味來自於其富含的肉桂醛(Cinnamaldehyde)成分,甜度約為蔗糖的10倍左右;而肉桂獨特的香氣,則是來自於肉桂醛中所含有的豐富精油。
古殖民主義癲狂盛行之際,歐洲各國幾無例外,紛紛將觸手往外伸入了非、亞、拉丁美洲,而引發了難以勝數的衝突與戰爭,其中光是香料所起的爭戰已是罄竹難書,遑論其他。
人為丁香戰,為豆蔻打,搶肉桂,奪胡椒,爭茴香……而番紅花身為禍端之一難辭其責,全因味迷色誘,引人不顧一切紛紛犯下罪行,如今古殖民主義退出,財武雙全的新殖民主義登上場來,仍舊把熱帶香料買賣做得火紅,只是,丁香豆蔻肉桂價格趨平,僅番紅花居高不下,無論來自西南亞或地中海,一公克猶可賣上兩美金,且價格受天候影響甚大,只因番紅花可做為香料的部分僅三根細如髮絲的柱頭,而且一經陽光照射就泡湯,因此,一旦進入開花期,人們務必搶在日出前採摘完畢,並於數小時內將柱頭抽離、焙乾、包裝,整個過程只能以人工完成,無工具無機器可代工,且二十五萬朵花,也就是七十五公斤左右的花才能產製一公斤番紅花香料。
德國節(Brezel)德國
來歷:擁有三百多款麵包的德國,儼然是麵包王國,其中又以傳統的「德國節」為代表,外表看似金褐色的「8」字型,在古德文中代表「禱告時彎曲的手臂」,不論大街小巷或慶典,都能見到它的芳蹤。
「聽說我要寫一本貝果書,所有人都當笑話。我告訴他們,這是很嚴肅的事。」英國BBC新聞部編輯瑪莉亞‧巴琳絲卡(Maria Balinska)自有主見,在她看來,「考察食物的歷史,會發掘其中蘊含文化的獨特性」。巴琳絲卡愛吃貝果,愛屋及烏寫成新書《貝果的神奇歷史》(The Bagel: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a Modest Bread),讓笑話她的人看看:美食原來大有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