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低成本策略是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一張王牌。主要指在一定品質水準下,竭盡所能的降低成本結構,用比競爭者低的成本,生產和銷售產品或服務,創造總成本領導效益。

     打造總成本領導效益具有2種策略意涵,一是低成本意味企業擁有高利潤,二是低價格是持久性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創造低成本優勢的廠商,大都善用多重方法─

     1.提供陽春產品

     降低成本最直接的方法,是檢討及刪除產品不必要或額外部分。引用輪迴概念詮釋陽春型產品,可以啟發有價值的策略思考。

     公司推出新產品或服務,只要構想新奇、結構簡單、容易使用、容易處理,通常能獲得廣大消費群青睞。隨著市場擴大,銷售增加,為了滿足消費者尚未滿足需求,不斷增加產品功能,卻導致產品愈來愈複雜,成本負擔水漲船高,讓新進入的競爭者有可乘之機。

     人們日常使用產品,如手機、數位相機、電腦、音響等,從研發觀點看,許多是創新,但論實用性,很多人只用到少數幾種功能,徒增成本負擔。

     因此許多業者從提供陽春型產品著手,例如自助加油站降低汽油價格;車商提供基本標準配備的汽車,其餘採用自行選擇方式,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滿足不同顧客需求的境界。

     2.提高作業效率

     企業利用組織再造,徹底檢討價值鏈活動,重新檢視製造過程及服務流程,都是提高作業效率的良方。

     例如,戴爾電腦與亞瑪遜書店(Amazon),採用創新配銷的直銷模式,消除價值鏈中許多作業項目,大幅提高效率;百貨公司、大賣場及便利商店的POS系統,將運送、倉儲、存貨及缺貨等後勤作業成本降到最低。

     豐田汽車堅信作業的每一環節都是降低成本的機會,於是本著「持續改善」的信念,和汽車零組件供應廠商達成一項協議,將品質管理工作移轉給上游供應廠商執行及保證,零組件在要用時才交貨,消除許多重複作業的成本。目前許多企業效法豐田這個及時系統(Just in Time,JIT),實施免檢上線制度,提高作業效率。

     非核心作業委外處理,也是提高作業效率的方法。從交易成本觀之,市場機制靈活時,企業可以較低成本自市場上取得更佳品質的原材料與服務,把有限資源投注在自己做得最出色的作業上。例如,現代企業紛紛把運輸、出貨、警衛、清潔、廚房、電腦軟硬體維護等非核心作業外包,提高作業效率。

     3.追求規模經濟

     大量產出促使單位成本下降,可以創造規模經濟效應,常見於生產作業,也出現在銷售、行銷、研發、採購等領域。

     規模經濟主要有3個來源:一是大規模產出導致固定成本分攤效果,例如廣告、銷售人員的間接費用、主管人員的薪資、研發、設備維修等;二是大規模經營支撐公司所需專屬資產與活動,例如行銷研究、財務績效、採購作業、法務業務、製造工程作業等;三是大量產出帶來高度分工與專業化。當年福特汽車率先啟動裝配線生產方式,推出T型車,藉由引進大量生產技術,首開勞動分工與專業化先例,大幅提高生產力,並降低成本。

     企業也可以結合各事業單位獲取規模經濟效果,近年台灣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整併,都是追求規模經濟。反之,若因為經營規模太小,無法支撐所需專屬資產或作業,勢必處於競爭劣勢。

     4.經驗曲線效應

     在產品或服務的生命週期中,因為熟練使成本結構系統性下降,造成單位成本降低。經驗曲線效應是由規模經濟和學習效果共同促成,在產出數量倍增時,單位成本會以某一特定比例下降。因此增加產量和市占率,可以讓公司比競爭者享有更低的成本結構。當產生經驗曲線效果時,第一個進入市場且獲得高市占率的公司,可望享有持久性成本優勢。

     日本松下電器推出VHS錄放影機時,授權消費性電子產品公司製造VHS規格的錄放影機,同時鼓勵電影工作室發行VHS出租錄影帶,快速擴大VHS錄放影機市場,因為廣收經驗曲線效果,享有持久性成本優勢。

     開源與節流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2項法寶,開源除了企業本身的能耐與資源條件之外,還受到外在環境因素與競爭者反應的影響。降低成本結構的節流工作,是公司相對可以主導及掌控的,只要抱持「勿以善小而不為」的信念,持續改善,不斷創新,創造成本優勢之路非常寬廣。

(本文作者為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 2010-07-08
  • 工商時報
  • 【林隆儀】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