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勃‧努金Robert Mnookin】
如果有人在工作或生活上對你造成傷害,應該和他們進行談判,還是不管他們,直接宣戰或進行訴訟?這其實是個高度策略性的問題,也是所有談判中最具挑戰性的議題之一。如果你試圖和對方談成協議,就等於承認了他們的權力和立場。
【文/羅勃‧努金Robert Mnookin】
如果有人在工作或生活上對你造成傷害,應該和他們進行談判,還是不管他們,直接宣戰或進行訴訟?這其實是個高度策略性的問題,也是所有談判中最具挑戰性的議題之一。如果你試圖和對方談成協議,就等於承認了他們的權力和立場。
1630年一群來自英國的清教徒在即將抵達新世界的殖民地時,在跨洋航行的風浪顛簸中聆聽溫瑟若普(John Winthrop)牧師佈道。溫瑟若普在他著名的演說〈基督愛的楷模〉(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中提出「佳城在山」(a city upon a hill)的願景:為了見證上帝恩典與榮光,這一群為了實踐宗教理想而遠渡重洋的信徒們,一定要在這塊新土地上建立一個為世人所景仰的楷模,完成上帝所賦予的特殊天命。兩百年後,美利堅合眾國邁入半百之際,一位法國的政治學家得達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在訪問這個「新國家」之後,在1831年提出了美國是個「獨特的」(exceptional)國家的想法,因為這是一個由移民所組成的現代民主國家。得達克維爾的說法衍生出「美國獨特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理論,認為美國在世界上有其特殊地位,人民來源雖然殊異、卻對於自由、人權、民主等有著共同信仰,也為上帝所特別眷顧。不論是清教徒認為必須在新世界建立一座眾人仰望的模範城市,或是啟蒙思潮的衝擊下認定美國負有特殊使命的「美國獨特主義」,在在都左右著美國的政治與社會思潮,甚至是美國主流人民最基本的自我認同。文學的呈現裡自然也少不了這種基本信念的表達,或是對於這種「選民」(chosen people)心態的質疑與辯證。許多批評家認為美國當代文學名家約翰.厄普代克的創作──特別是兔子四部曲(Rabbit Tetralogy)──基本上就是試圖與這種美國的獨特性進行文學性的探討與對話。以下短文將簡介厄普代克的生平與文學成就,並且透過兔子系列──特別是首部曲《兔子,快跑》(Rabbit, Run, 1960)──討論厄普代克與美國天命論述之間的辨證。
時尚,在多數女生的心中相等於奢華夢想,隨著網路時代來臨也有了改變。愈來愈多部落客成為平民時尚ICON,她們受品牌之邀去巴黎米蘭看秀、為時尚雜誌撰寫專欄,更開始設計自己的系列。前浪請小心,因為網路世代正開始對時尚反動!